佛弟子文庫 > 三藏法數 > 正文
戒由道定二義上,分之為二: 一、道共戒 三乘之聖者,至見道修道之位,而發無漏道。故與無漏智共,自發防非止...即命盡死與外緣死二者。(一)命盡死,謂全其天命而死者。又分為三,即命盡非是福盡、福盡非是命盡、福命俱盡等。(二...不歷階梯漸次,直指本源,頓時開悟的教法。...亦名:毗葉羅如來略戒經 子題:不謗、不嫉、策修之慧、行本、四修、毗葉羅佛、毘舍浮佛、鞞恕附佛、隨葉佛 含注戒本...(傳說)所地廣七百由旬,周圍上下俱是鐵柵。內分八十一處。逐處皆有亭台,判吏,設案記事。柵外另有羊腸細路十萬八...梵名 Nakula。又作諾矩那。為十六羅漢之第五。傳說即阿羅漢具德經中之諾酤羅長者,彼與其眷屬八百阿羅漢共住於南贍...(名數)方丈有六侍者,一巾瓶侍者,二應客侍者,三書錄侍者,四衣缽侍者,五茶飯侍者,六幹辦侍者,是皆親炙於室中...(術語)亦云骨想。九種不淨觀(九想觀)之第八。觀身肉既散,但為白骨相連,治貪著之心也。又名白骨觀。...(故事)八斛四斗之略,如言八萬四千而言八萬也。佛臨涅槃時,陶器師純陀最後之供養奉佛以摩竭陀國之粳米八斛四斗,...比喻持守正念猶如執持油缽,務必盡心堅持,乃至不潑灑一滴油。大智度論卷十五(大二五·一七三下):「菩薩欲脫生老...【舍近住律儀】 p0975 瑜伽五十三巻十二頁云:若近住律儀,當知由日出已後,或由發起不同分心,或於中間、舍眾同分...禪秘要法經卷上 後秦弘始年鳩摩羅什等於長安逍遙園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僧肇法師所作《宗本》《物不遷》等四論。但末代弘經,允屬四依...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請佛緣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彼南方有...女佣住在主人家附近,獨自帶一個四歲的男孩。主人也曾留她住下,卻總是被她拒絕,因為她非常自卑。 那天主人要請很...修習淨土法門,應該實行信、願、行三件要事,具備了這三個條件,臨終往生極樂世界是決定無疑的。現在從行方面來說。...
在此世間,每一個眾生都在追求著安樂,為什麼會不期而遇種種痛苦呢?龍樹菩薩在《中觀論頌》中回答說:苦因於惑業,...
我們再看第二個,第二個很重要了相隨心轉。那麼相由心生,指的是我們接觸的第一個剎那,是不可改變的,是業力。第二...
前言 我們學習佛法,目的在解脫煩惱的束縛,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然而解脫之前必須做一些準備,就是指要打好道前基...
過去有一個禪師,他參訪一個善知識。他到了那個地方就住下來,不走了,就做善知識的侍者。做了幾年以後,有一天晚上...一 空為大乘深義 佛,是由於覺證空性而得自在解脫的。所以從覺證來說,空是一切法的真實性,是般若菩提所覺證的。從...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 四大是地水火風,在這裡,代表我們的身體。莫把捉,我們常常看到有一些修行人,...
四不見
【三藏法數】
[出圓覺經鈔] 一魚不見水謂魚以水為窟宅。游泳水中。悉無所障。故云魚不見水。二人不見風謂風發於萬竅。但有聲響可聞。而無形相可見。故云人不見風。三迷不見性謂靈明覺知之性。人人本具。但為煩惱無明覆障。迷而不了。故云迷不見性。四悟不見空謂修行之人。既能覺了靈知之性。本來空寂。而此空性亦不可得。故云悟不見空。
上篇:四施 | 下篇:四知 |
惡劣的見解,即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
道定二戒
二種死
頓教
第三佛略教偈
轉劫所
諾矩羅
六侍者
骨鎖觀
八斛食
擎油缽
舍近住律儀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大藏經】肇論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洗手間裡的宴會
慈雲懺主:心裡憶佛,並作出善良的誓願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

「相隨心轉」要如何轉

【推薦】解脫的四要

原來一切都在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