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五燈會元 > 正文
【一大劫】 古代印度的計時單位,一期世界之始末,總括成住壞空四劫,稱為一大劫。《瑜伽師地論》卷二載:『又此世...(術語)玄妙之宗旨。佛教之通名。注維摩經序曰:常恐玄宗墜於譯人。唯識樞要上本曰:文蘊玄宗,情吝奧旨。...為天台宗十乘觀法所觀之境。又作止觀十境、十種觀境。即:(一)陰界入境,又作陰入界境、陰入境、陰妄境。即以五陰、...世間之相,虛妄不實,皆是因緣相續之假。若夫聖人所得之法,則是真常。真者真實,離迷情、絕虛妄,是曰真實。常者常...行事鈔·頭陀行儀篇:「有十利: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二、無求好臥具疲苦,三、不惱上座,四、不令下座愁惱,五、...(術語)謂齋禮懺悔以冀降福也。南史曰:比來慕法,普天信向。家家齋戒,人人懺禮。...凡九卷。明代僧山翁道忞編,吳侗集,崇禎五年(1632)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七冊。初時,道忞欲搜錄諸傳燈錄、碑銘...(術語)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也。界為分之義,常語之為界分。行事鈔羯磨篇曰:拔群迷之重累,出界分之深根。資持記...(術語)真言行者於行法之初中後為此觀。此三三昧為吽字之三摩地,吽字備三解脫之德也。大日經疏九曰:此真言以最後...出家眾無罪而自願返回俗世生活者,稱為歸俗。有罪斥令而歸,則稱還俗。或亦以歸俗混同於還俗。[禪林象器箋罪責門]...【勝利】 p1101 此釋住學勝利之勝利。瑜伽八十二卷十頁云:此中勝利者:是功德增進、圓滿、名之差別。如說當觀十種...(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一、十種三業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峰山頂,於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問: 什麼叫做念佛三昧? 慧律法師答: 念佛三昧就是理一心三昧,還有事相的三昧。也就是說,我今天不管我道理懂不...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其有老實頭持戒念佛,縱信願未極,...問: 法師:您好!不好意思,我不懂得應該如何燒香才是正確的方法,聽說有很多講究,我想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謝...法鼓山所推動的心五四運動,是展現人文關懷最主要的重點。其中最重要的是心靈環保,那是指觀念的轉變和導正。所謂觀...般若的空性當中,也並不破斥緣起法的因果。談因果是從緣起法的層面去談的。如果在體性上來說,也沒有這個因果的。但...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古語云: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報之以禍,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因此君子敬天知命,修善修德,善待他人,是以積...在中醫的養生俗語中,有青年養腎,中年養肝,老年養胃一說。說白點,也就是在年輕人要注意性心理和生理健康、不可縱...
大隨法真禪師
【五燈會元】
益州大隨法真禪師,梓州王氏子。妙齡夙悟,決志尋師,於慧義寺出家。圓具後南遊,初見藥山、道吾、雲岩、洞山,次至嶺外大溈會下,數載食不至充,臥不求暖,清苦煉行,操履不群,溈深器之。一日問曰:「闍黎在老僧此間,不曾問一轉話?」師曰:「教某甲向甚麼處下口?」溈曰:「何不道如何是佛?」師便作手勢掩溈口。溈嘆曰:「子真得其髓。」從此名傳四海。爾後還蜀,寄錫天彭堋口山龍懷寺,於路旁煎茶普施三年。因往後山,見一古院號大隨,群峰矗秀,澗水清泠。中有一樹,圍四丈餘。南開一門,中空無礙,不假斤斧,自然一庵。時目為木禪庵,師乃居之十餘載。影不出山,聲聞於外。四方玄學,千里趨風。蜀主欽尚,遣使屢征,師皆辭以老病,署神照大師。上堂:「此性本來清淨,具足萬德,但以染淨二緣,而有差別。故諸聖悟之,一向淨用,而成覺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迴。其體不二,故般若云:『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師曰:「壞。」曰:「恁麼則隨他去也。」師曰:「隨他去。」僧不肯。後到投子,舉前話。子遂裝香遙禮曰:「西川古佛出世。謂其僧曰:「汝速回去懺悔。」僧回,大隨師已歿。僧再至投子,子亦遷化。問:「如何是大人相?」師曰:「肚上不貼榜。」問:「僧甚處去?」曰:「西山住庵去。」師曰:「我向東山頭喚汝,汝便來得麼?」曰:「不然。」師曰:「汝住庵未得。」問:生死到來時如何?」師曰:「遇茶喫茶,遇飯吃飯。」曰:「誰受供養?」師曰:「合取缽盂。」庵側有一龜,僧問:「一切眾生皮裹骨,這個眾生為甚骨裹皮?」師拈草履覆龜背上。僧無語。問:「如何是諸佛法要?」師舉拂子曰:「會麼?」曰:「不會。」師曰:「麈尾拂子。」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師曰:「是我自己。」曰:「為甚麼卻是和尚自己?」師曰:「是汝自己?」問:「如何是大隨一面事?」師曰:「東西南北。」問:「佛法遍在一切處,教學人向甚麼處駐足?」師曰:「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問:「父子至親,歧路各別時如何?」師曰:「為有父子。」問:「如何是無縫塔?」師曰:「高五尺。」曰:「學人不會。」師曰:「鶻侖磚。」問:「和尚百年後法付何人?」師曰:「露柱火爐。」曰:「還受也無?」師曰:「火爐露柱。」行者領眾參,師問:「參得底人喚東作甚麼?」曰:「不可喚作東。」師咄曰:「臭驢漢!不喚作東喚作甚麼?」者無語。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赤土畫簸箕。」曰:「未審此理如何?」師曰:「簸箕有唇,米跳不出。」問:「僧講甚麼教法?」曰:「百法論。」師拈杖曰:「從何而起?」曰:「從緣而起。」師曰:「苦哉!苦哉!」問:「僧甚處去?」曰:「峨嵋禮普賢去。」師舉拂子曰:「文殊、普賢總在這裡。」僧作圓相拋向後,乃禮拜。師喚侍者取一貼茶與這僧。眾僧參次,師以口作患風勢,曰:「還有人醫得吾口麼?」眾僧競送藥以至,俗士聞之,亦多送藥。師並不受。七日後,師自摑口令正。乃曰:「如許多時鼓這兩片皮,至今無人醫得。」即端坐而逝。
上篇:相國裴休居士 | 下篇:靈樹如敏禪師 |
對於種種之境,所感受者,於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貪 對於順境,所感樂受,而起貪慾之想,是謂之貪,貪者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