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五燈會元 > 正文
無我相者,謂如我論者,所立我相蘊界處非此相,由蘊界處我相無故,名無我相我論外道計度諸行為我,彼諸行非此相故名...(術語)十仙之一。以藥餌得長壽,行動地上未得飛行者。楞嚴經八曰: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流派)依唯識論有二種:一為波羅門師之計。崇奉四吠陀論,謂其論之聲,為誦諸法實義之梵王聲,故是常住,他聲不契...指印度小乘十八部中之經量部。以其本師鳩摩邏多嘗造喻鬘論廣說譬喻,世稱譬喻師,其傳承之部派則稱譬喻部。 p6816...謂彼彼有情。即於彼彼有情聚中。諸生等生。趣入出現。蘊得界得處得諸蘊生命根起。說名生。發落髮白。皮緩面皺。身曲...(術語)又作如理智,無分別智、正智、真智等。根本智之名,對於後得智而言。正冥符於真理,而無能緣所緣之差別,一...亦名:五法不堪諫他 行事鈔·僧網大綱篇:「毗尼母雲,能諫之人,五法不須受:一、無慚愧,二、不廣學,三、常覓人...(菩薩)金剛吼,龍王吼,無畏十力吼,雷電吼,無量力吼也。舊譯仁王經受持品曰: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護持三寶者,...(名數)食慾,睡眠欲,淫慾之三欲也。...伽耶,梵名 Gayā。古代中印度摩竭陀國之都城。即今孟加拉巴特那市(Patna)西南九十六公里處之伽耶市,臨恆河支流...為大乘起信論所立之法門。乃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之併稱。二門均系自性清淨如來藏所含攝者。(一)真如門,為真如法體絕...餓鬼報應經 失譯附東晉錄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鬼甚多,受罪不同。見尊者目連,皆起...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故,結出讖微,分...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法苑珠林》裡面記載。隋朝,有一家姓皇甫的,這家兄弟有四人。老二有點不務正業,交遊惡友,不從事正業,但是也成...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我們每天在晚間所念的 警眾偈,是普賢菩薩所說的。在中國四川的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有位大德說過這樣一句話:忙人的時間最多。 為什麼忙人的時間反而最多?我想,是因為越忙的人呢,他做了這個事兒做...在《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有一段敘述八齡龍女即身成佛的故事。 娑竭羅龍王威震四海,他最小的一位公主聰明伶...有一位經理非常能幹,又善於領導人,就是脾氣太大了,容易得罪人。這個經理也知道自己脾氣不好,可是江山易改,本性...每個人都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生活環境成長,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自然就有養成了不同的生活習慣。每一種生...這篇普遍答覆信眾的信函,語言雖然拙樸,意義都是依據佛經而說。如果肯依這樣真修實行,就能得到無窮利益。 下面我...
龍濟紹修禪師
【五燈會元】
撫州龍濟紹修禪師,初與法眼同參地藏,所得謂已臻極。暨同辭至建陽,途中譚次,眼忽問:「古人道萬象之中獨露身,是撥萬象不撥萬象?」師曰:「不撥。」眼曰:「說甚麼撥不撥?」師懵然不知。卻回地藏,藏問:「子去未久,何以卻來?」師曰:「有事未決,豈憚跋涉山川。」藏曰:「汝跋涉許多山川,也還不惡。」師未喻旨,乃問:「古人道萬象之中獨露身,意旨如何?」藏曰:「汝道古人撥萬象不撥萬象?」師曰:「不撥。」藏曰:「兩個也。」師駭然沉思,而卻問:「未審古人撥萬象不撥萬象?」藏曰:「汝喚甚麼作萬象?」師方省悟。再辭地藏,覲於法眼。眼語意與地藏開示前後如一。師後居龍濟山,不務聚徒,而學者奔至。上堂:「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會。聖人若會,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聖人。此兩語一理二義,若人辨得,不妨於佛法中有個入處。若辨不得,莫道不疑好。珍重!」僧問:「見色便見心。露柱是色,如何是心?」師曰:「幸然未會,且莫詐明頭。」問:「如何得出三界?」師曰:「是三界則一任出。」曰:「不是三界又如何?」師曰:「甚麼處不是三界?」問:「當陽舉唱,誰是委者?」師曰:「非汝不委。」問:「如何是萬法主?」師曰:「把將萬法來!」問:「承古有言,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如何是須彌?」師曰:「穿破汝心。」曰:「如何是芥子?」師曰:「塞卻汝眼。」曰:「如何納得?」師曰:「把將須彌與芥子來!」曰:「前言何在?」師曰:「前有甚麼言?」問:「僧甚處來?」曰:「翠岩。」師曰:「翠岩有何言句示徒?」曰:「尋常道,出門逢彌勒,入門見釋迦。」師曰:「與麼道,又爭得曰和尚又如何?」師曰:「出門逢阿誰?入門見甚麼?」僧於言下有省。上堂:「聲色不到處,病在見聞。言詮不及處,過在唇吻。」僧問:「離卻聲色,請和尚道。」師曰:「聲色裡問將來!」問:「如何是學人心?」師曰:「阿誰恁麼問?」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還壞也無?」師曰:「不壞。」曰:「為甚麼不壞?」師曰:「為同於大千。」上堂:「卷簾除卻障,閉戶生窒礙。只這障與礙,古今無人會。會得是障礙,不會不自在。」問:「巨夜之中,以何為眼?」師曰:「暗。」問:「纖毫不隔,為甚麼覷之不見?」師曰:「作家弄影漢。」問:「古鏡未磨時如何?」師曰:「照破天地。」曰:「磨後如何?」師曰:「黑漆漆地。」問:「如何是普眼?」師曰:「纖毫覷不見。」曰:「為甚麼覷不見?」師曰:「為伊眼太大。」問:「如何是大敗壞底人?」師曰:「劫壞不曾遷。」曰:「此人還知有佛法也無?」師曰:「若知有佛法,渾成顛倒。」曰:「如何得不顛倒去?」師曰:「直須知有佛法。」曰:「如何是佛法?」師曰:「大敗壞。」問:「如何是學人常在底心?」師曰:「還曾問荷玉麼?」曰:「學人不會。」師曰:「若不會,夏末了,問取曹山去。」師有頌曰:「風動心搖樹,雲生性起塵。若明今日事,昧卻本來人。」又:「欲識解脫道,諸法不相到。眼耳絕見聞,聲色鬧浩浩。」又:「初心未入道,不得鬧浩浩。鐘聲裡薦取,鼓聲裡顛倒。」又:「諸佛不出世,四十九年說。祖師不西來,少林有妙訣。」又:「萬法是心光,諸緣唯性曉。本無迷悟人,衹要今日了。」
上篇:清涼休復禪師 | 下篇:延慶傳殷禪師 |
【阿那婆達多】 此雲無熱,從池得名,池中有五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