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十三卷九頁云:復次如經言:心清淨行苾芻、於時時間,應正作意,思惟五相。乃至廣說。方便勤修增上心者,乃得名為心清淨行。諸惡不善欲等尋思,及親裡等所有尋思,皆於此行、能為障礙。略有三種補特伽羅。由軟中上尋思行者,有差別故。初由正思惟所餘相故;令彼尋思,不復現行。第二由見尋思深過患故;或復不念,不思惟故;令彼尋思,不復現行。云何不念及不思惟?由善於內安心等故。第三補特伽羅,非初即能令彼一切皆不現行,要當方便令尋思行,漸漸歇薄。麁既息已;漸當制伏。若猶未能於尋思路,尋思所緣,深生厭怖;當以厭患俱行之心,多思惟力,於彼尋思俱行之心,調練制伏。如是三種補特伽羅,分為五種。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不善觸食】 p0327 集異門論一卷四頁云:云何不善觸食?答:若不善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術語)Dānapati,譯曰施主。寄歸傳一曰:梵雲陀那缽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缽底是主,而雲檀越者,本非正譯。...(物名)靴飾也。四分開宗記八本曰:富羅跋陀羅者,以木綿及諸雜物與皮合縫,使中央起也。...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繫縛人,猶如羅網縛人一般。[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一] p5764...八種違悖正理之見解。即:我見、眾生見、壽命見、士夫見、常見、斷見、有見與無見。依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十三之釋:(...行人得空定已,訶責空處多諸過失,便舍空處,一切系緣現在心識,念念不離,未來過去,亦復如是。常念於識,欲得與識...(術語)又曰業體。業之自體也。華嚴經二曰:業性廣大無窮盡。...【遠】 p1256 瑜伽五十六卷五頁云:問:何義、幾蘊、是遠?答:處所去來時方隔越義。一切一分是遠。 二解 顯揚五卷...(職位)Nīlapiṭa,譯曰青藏。史誥之名。西域記二曰:至於記言書事,各有司存,史誥總稱尼羅蔽荼,唐言青藏。善惡...即冥界與顯界。冥界為死後之世界,顯界為娑婆之世界。 p4057...(術語)五塵之一。為四大種之所造,屬於色法。耳根所對之境也。有八種之別。...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阿閦佛國經卷上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比丘千二...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佉羅帝耶山諸牟尼仙所依住處。與大苾芻眾俱,謂過數量...
齊莊公的時候,有個勇士名叫賓卑聚。 一天夜裡,他夢見一個壯士,身材魁梧,頭戴白色絹帽,外穿耀眼的紅色麻布盛裝...
一、揭秘之說 佛在本經中告訴我們法界中還有一個極樂世界 佛要不是在淨土的根本經典《佛說無量壽經》中揭開極樂世界...在佛陀住世的那個時代,舍衛大城中有一位賤民,名叫尼提,因為種姓卑賤,只能為人做除糞的工作以養活自己。 這一天...
乞食,又稱為托缽、分衛、行乞,是比丘為資養自己色身,乞食於人的一種行儀,也是比丘清淨自活的一種修行方式。乞食...
我是一九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鬧饑荒,六零、六一、六二連續三年都鬧饑荒,以後也都吃不飽,有得吃但是吃不飽。一直...
記得一位禪師曾經說過,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 。 當科技時代各種新鮮的事物猶如洶湧浪潮,席卷現代生活的時候,我...
調心,改變人生的好習慣 古德云:君子慎所習。 良習,引人遷善遠罪,邁向光明; 惡習,令人沉迷不覺,墮入暗冥。 一...
在商朝,商朝最後一個皇帝商紂王,商紂王有一天,有一個諸侯供養他一雙象牙做的筷子。這雙筷子紂王非常歡喜,心中就...
心清淨行五相
【法相辭典】
【心清淨行五相】 p0356
上篇:心解脫貪瞋癡 | 下篇:心意識三種差別 |
指禁止女人進入道場之規定。乃以女性對修行僧在修行上有所妨礙,故禁其進入道場。諸經中多處記載女人具有三事隔(三...
不善觸食
陀那缽底
富羅跋陀羅
塵網
八不正見
識處定
業性
遠
尼羅蔽荼
冥顯兩界
聲
【大藏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大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人爭一口氣

佛為我們揭開了這個驚天秘密
除糞人尼提

出家人托缽乞食的含義與由來

界詮法師的出家因緣

淡定與慈忍

善自調身心,具諸功德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