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六卷五頁云:經說世尊留多命行,舍多壽行。其義云何?有作是說:諸佛世尊、舍第三分壽。有作是說:諸佛世尊、舍第五分壽。若說諸佛舍第三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壽量應住百二十歲。舍後四十,但受八十。問:佛出世時,此洲人壽,不過百歲。何故世尊釋迦牟尼、壽百二十?答:如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壽量亦應過眾人故。若說諸佛舍第五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所感壽量,應住百歲。舍後二十,但受八十。問:諸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何故壽量,與眾人等?答:生在爾所壽量時故。由此經言:舍壽行者:謂舍四十或二十歲。留命行者:謂留三月。問:何故世尊留舍爾所命行壽行,不增減耶?答:諸佛事業,善究竟故。齊爾所時,諸佛事業,得善究竟;故不增減。有說:法爾諸佛世尊,唯舍唯留爾所壽命。有說:欲顯諸佛世尊不貪壽命,能早棄舍。諸餘有情,貪壽命故;不能棄舍,勤求圓寂。勿有生疑,佛亦如是。故舍壽行,顯異有情。化事未終,復留三月。有說:欲顯諸佛世尊,善住聖種,故舍壽行。謂如世尊,於有有具,深生喜足。於壽亦然。有說:世尊避衰老位,故舍壽行。所化有情,事未究竟,復留三月。如鄔陀夷,一時為佛按摩支體,見異常相;而白佛言:今者世尊,支體舒緩,諸根變異,容貌改常。今位尚然;況過八十。故避衰老,舍多壽行。有說:欲顯得定自在,故佛世尊,留舍壽命。如世尊說:我善修行四神足故;欲住一劫,或一劫餘;如意能住。有說:欲顯諸佛世尊,能伏眾魔,留舍壽命。謂證無上妙菩提時,已伏二魔。謂天、煩惱。今將證入涅槃界時,又伏二魔。謂蘊、及死。伏蘊魔故;舍多壽行。伏死魔故;留多命行。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指釋迦十大弟子。又作釋迦十聖、十弟子。即佛弟子中特別卓越之十人。隨樂欲各執一法門,皆具眾德而各有偏長,故稱第...指設齋以宣講讚歎地藏菩薩之法會。又作地藏講、地藏會、地藏祭。此地藏盆之法會,原為我國古來之風俗,後盛行於日本...亦名:亡人物約教處判輕重、亡僧物約教處判輕重、亡五眾物約教處判輕重 行事鈔·二衣總別篇:「定輕重者。然此亡物...火中生蓮華,比喻希有之事。表示菩薩之妙用,雖受五欲,亦復行禪,於此等相逆之行中尚能出沒自在,變幻莫測,恰如火...(術語)謂真理之絕眾相也。又涅槃離男女等十相也。無量義經曰: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涅槃經三...見管,即現在管理之意;鈔,即紙幣之意。即指現前所有之錢財。反之,支出之錢財,則稱為支鈔。禪林象器箋第二十九類...(1872~?)江蘇興化人。名恆松。幼即畏病苦而慕道,覺悟生死事大,乃發願行腳,遍訪名山善知識,歷經浙、閩、皖、...煩惱之異名也。就喻以名煩惱,如世之公使,隨逐罪人,而繫縛之。煩惱亦隨逐行人,係縛三界,使不出離,故名使。又使...又作事供。為「理供養」之對稱。即於壇上置放塗香、花鬘等為供養物,依三密之加持力,一捻香、一輪花等得以週遍法界...資持記釋云:「初示處,既作單白,義是對僧。理下,次示問緣。立勝緣者,為說法開導,委示心境,及問遮等。舊云,五...即愛法之心、樂法之心、喜法之心。為讚歎淨土菩薩功德之語,出自大無量壽經卷下。淨影大無量壽經義疏謂,始求法時心...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重,動有劫數受諸苦惱,唯佛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佛說當來變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五百及諸菩薩。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應該非常在乎的,比如做人的尊嚴,做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價值取向等等。然而,作為一個社會人,...這是我人生中的真實經歷。 一場大病之後,我一直想把我的這一段經歷寫出來,為報佛恩,為和我一樣還在困厄中掙扎著...佛陀在舍衛國說法的時候,感化了一位青年發心跟隨佛陀出家、修持。五年以後,年輕的比丘得到佛陀的許可,獨自一人離...從前,在遙遠的雪山下,有一隻兩頭鳥。這只兩頭鳥,為了自己的安全,白天在一起進食,到了夜晚則輪流守護,一頭如果...大師在開悟前後的一段時間裡,曾做過與修行悟道極有關係的夢。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夢本來不值一談,但大師的夢卻與...如果您家中有供奉地藏菩薩的聖像或畫像,並且常虔誠的禮拜供養,則所有的土地善神、龍天護法、天神等眾都會護持您的...昨天公眾號後台收到居士的留言,問能不能說說衣服的事。 那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出家人衣服上補丁的事兒吧。 一、佛陀制...有一位老婆婆,家境十分貧窮,僅有的財產就是一條毛毯。有一天,好不容易出現了陽光,老婆婆立刻將毛毯取出來曬;她...
世尊留壽舍壽
【法相辭典】
【世尊留壽舍壽】 p0514
上篇:世出世間正智 | 下篇:世間一切種清淨 |
(雜語)法華經說越五百由旬之險難而有寶所。化城喻品曰: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