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六卷十五頁云:問: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何故未證得時,此名隨轉,及證得已,便不隨轉;而更名佛陀耶?答:由此薩埵、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增上意樂,恆隨順菩提,趣向菩提,親近菩提,愛樂菩提,尊重菩提,渴仰菩提,求證、欲證,不懈、不息;於菩提中,心無暫舍。是故名為菩提薩埵。彼既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求菩提意樂加行,幷皆止息。唯於成就覺義為勝。一切染污不染污癡,皆永斷故。覺了一切勝義世俗諸爾焰故。復能覺悟無量有情隨根欲性作饒益故。由如是等覺義勝故;名為佛陀;不名菩薩。復次薩埵是勇猛者義。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恆於菩提、精進勇猛、求欲速證。是故名為菩提薩埵。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便於菩提、勇猛心息。唯覺義勝;故名佛陀。以能成就最勝覺故。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術語)叢林之規則。敕修清規,禪苑清規等,皆書叢林之規則者。...垢是煩惱的別名,七垢就是七種的煩惱: 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 二、見垢,即對自己的功德生起執著分...【我見不緣實我】 p0650 成唯識論一卷四頁云:又諸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如緣餘心。我見所緣,定非實我。...(堂塔)Śarīra-stūpa,安置佛舍利之寶塔也。金剛童子軌曰:此童子真言對舍利塔前念誦,餘所不應念誦,作法不成...修集資糧之位。為唯識宗所立五種修行階位中之第一階位。又作資糧地、資糧道、集大聚位。即為趨往無上菩提,於地前初...1、與善根同義。德者善也,本者根也,眾善萬德之根本,叫做德本。無量壽經說:消除諸漏,植眾德本。 2、指阿彌...(名數)起信論所說:一、信成就發心,於初住至第十住之位,信心成就之人之發菩提心也。二、解行發心,於十行乃至十...(術語)大日之曼荼羅,以大日為中胎,而成三重之都壇,故稱都壇曼荼羅,以對於諸尊之別壇曼荼羅。大疏四曰:若行人...此語出自拉丁語 idola,原意為形像、姿態。後有表示妨害正確認識之偏見、先入為主之觀念等義,則始自義大利人布魯諾...羯磨疏·集法緣成篇:「憶念法者,清人被謗,取洗無因。既是無學,理非故犯。須僧憶念,用息諍情,故曰也。」濟緣記...禁,禁製之意。捉毒蛇應有制伏之方法,即以鐵杖先壓其頭,次以手捉拿其頂。如不依此方法,隨便捉蛇腰,則為蛇螫死。...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大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質多羅樹下,與無量大比丘眾...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最上乘論 第五祖弘忍禪師述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取見。願善知識如有寫者。用心無令...
我們要做種種佛事,無非是消災延壽、祈福、超度,要知道做種種佛事,一心念佛功德最大。為什麼呢?如果帶有一種經懺...有對貧窮夫妻,住屋簡陋破舊,家無隔夜糧,每日必須辛勤做工才能餬口,由於夫妻倆身體健康、做事勤快,生活倒也平安...
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這個是講到我們修行,當然在三寶當中主要是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每一個人的因...在煩惱習氣中,要是一時念不下佛呀,就轉個環境,掃掃地呀!抹一抹呀!做點別個,當做接一個過程的階段,然後再念佛...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佛教的修持應不離生活,生活亦不離修持,所謂:即生活即修持。修...有求皆苦,在這個充滿競爭與追求的社會裡,人們總是認為它已經不合時宜了。下面,有一個故事,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這...
當我們談到心的實相,世尊曾經說:心不在內、不在外。主要是講到無相的真理,它不在內,也不在外,它離一切相!阿難...
以呼吸照顧憤怒 當憤怒、嫉妒與絕望的能量生起時,我們應懂得如何處理它,否則就會被這些情緒淹沒,而受到極大的痛...
菩提薩埵與佛陀
【法相辭典】
【菩提薩埵與佛陀】 p1131
上篇:菩薩隨德眾名 | 下篇:菩薩四事勝於二乘 |
【趣吉祥】 p1326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一頁云:趣吉祥者:謂斷一切煩惱所緣境故。 二解 雜集論八卷十六頁云:何故此滅...
叢規
七垢
我見不緣實我
舍利塔
資糧位
德本
三種發心
都壇曼荼羅
偶像
憶念法
無禁捉蛇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大藏經】最上乘論

【推薦】種種佛事,念佛功德最大
兩個錢的啟示

【推薦】因地發心的不同,便感召了不同的果報
懺雲老法師:如何對治煩惱習氣

佛教的十九種修持法門
有求皆是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