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八十一卷三頁云:樂聞語者:引法義故。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1、(喻)心能生萬法,如地能生萬物。 2、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名心地。...【世間】 世間即世界,間為間隔之義,與界義同。《名義集》卷三曰:『間之與界,名異義同,間是間別間差,界是界畔...(雜語)即五根中一或二三等缺減不具者。見往生論。...(本生)沐魄又曰慕魄,梵語也。佛昔為沐魄太子時,至十三歲勤無言之行。見太子沐魄經。...謂一切善法可為退分、住分、增分、達分等所攝,故稱為四種善法。又作四種善根。即:(一)退分,謂離諸禪定而修布施、...云何正命?謂聖弟子。於苦思惟苦。乃至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於趣邪命身語惡行所得無漏。遠離乃至身語...(異類)Mahābhāga,龍王名。見慧琳音義十二。...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載,人道勝於天道者有三,即:(一)能勇猛,諸天耽嗜欲樂,不復進修;人雖不見當來之果,而能修...【六種正行】 p0299 辯中邊論下卷二頁云:此正行相,云何應知?頌曰:正行有六種。謂最勝、作意、隨法、離二邊、差...指方便善或修得善。乃由加行方便所得之善心。為「生得善」之對稱。即經由加功用行始了達聞、思、修之覺慧善心,而非...【示現善不善無記法】 p0530 集論二卷十一頁云:復有示現善不善無記法。此復云何?謂佛及得第一究竟菩薩摩訶薩,為...禪秘要法經卷上 後秦弘始年鳩摩羅什等於長安逍遙園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僧肇法師所作《宗本》《物不遷》等四論。但末代弘經,允屬四依...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安立大乘三界唯識。以契經說三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
【原文】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人我是非,即大忍...
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後出定而觀四念處,那是次第禪觀。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漏慧觀四念處,由觀四念處發無漏...2009年春(4月20日),夢參老和尚結束台灣弘法之行,轉往香港弘法,適逢香港西方寺舉辦三壇大戒,夢老應寬運法師之...
講到佛法,那是很深廣的,現在只能提出一點來說。我所要和諸位說的,只是一個怨字,也就是佛陀對於怨所抱的一種態度...《金剛經》中告訴我們,有的人現在雖然持戒念經,也已斷惡修善,可仍然被周圍的人瞧不起。那是因為這個人如果今生不...
我們如果生病了,我們要思惟,它不是無緣無故的。生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一定你今天生病發燒就是今天的原因...
眾生的疾病都是來自於長久的、外在的和內在的不和諧。佛陀就說過:如果你長期心裡面很憤怒,但是氣又發不出來,自己...
【經文】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①,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②,威儀無缺。以...
樂聞語
【法相辭典】
【樂聞語】 p1308
上篇: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 下篇:樂速通行 |
謂為眼識曾受曾了。名為已見。彼無眼識曾受曾了。隱藏如是想忍見樂。言我已見。如是名為不見言見。...
心地
世間
根缺
沐魄太子
四種善法
正命
摩訶婆伽
三事人勝諸天
六種正行
加行善
示現善不善無記法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大藏經】肇論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如何才是真念佛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夢參老和尚在香港西方寺三壇大戒開示

不可怨以怨,行忍得息怒
果卿居士:感謝輕賤辱罵你的人

往世惡業,今生病因

痛苦是把雙刃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