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兔、馬、像三獸之渡河比喻三乘斷惑修行之深淺。蓋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五年,然因聽聞教法之人根機深淺不同,乃以方便宣說三乘法;教法雖有三乘之別,然皆同屬一味法性,聲聞、緣覺、菩薩以所證有深淺,猶如兔、馬、像三獸之渡河,兔渡則浮,馬渡及半,象乃澈底截流。

法華經玄義卷八下(大三三·七八一下):「三獸渡河,同入於水,三獸有強弱,河水有底岸,兔馬力弱,雖濟彼岸,浮淺不深,又不到底。大象力強,俱得底岸。三獸喻三人,水喻即空,底喻不空。二乘智少,不能深求,喻如兔馬。菩薩智深,喻如大象,水軟喻空,同見於空,不見不空。底喻實相,菩薩獨到,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即知聲聞悟道最淺,緣覺悟道稍深,菩薩悟道最深。法性之空理,猶如河水,三乘之人雖證同一法性,渡同一生死之流,然因其根機深淺不同而生差別。

(一)象渡河,比喻菩薩之人修六度萬行,利益眾生,斷除見思惑,習氣盡淨而證菩提,如像之渡河,得至其底。(二)馬渡河,比喻緣覺之人修十二因緣,斷除見思惑,雖兼斷習氣,未能淨盡,而證真空之理,如馬之渡河,雖不至底而漸深。(三)兔渡河,比喻聲聞之人修四諦法,斷除見思惑,未能除斷習氣,但證真空之理,如兔之渡河,但浮水而過,不能深入。

於法華經玄義卷八下更分像為大小二種,而以小象比喻別接通之菩薩,以大象比喻圓接通之菩薩。[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優婆塞戒經卷一、大毗婆沙論卷一四三、摩訶止觀卷六上] p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