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四門遊觀。即釋尊為太子時,曾分別由王城之四方城門出遊,因此了知人生無常而決意出家之故事。

(二)天台宗判立藏、通、別、圓四教,每一教各配以四門,即: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稱為四教四門,為天台宗所說進入佛教真理之門戶。

(一)藏教之四門,係根據緣生析空之觀,以證此教所詮的偏真之理:(1)有門,觀因緣生滅之有,破除十六知見等,發起真無漏,了見偏真之理;如毗曇所說即屬之。佛弟子中,憍陳如即由有門而證得道法。(2)空門,觀因緣假實生滅入空之法,能破除假實之惑而見空得道;如成實論等所說即屬之。須菩提即由空門而證得道法。(3)亦有亦空門,觀因緣生滅之亦有亦空,破除有無之偏執,而入於第一義諦;如昆勒論所說即屬之。迦旃延即由亦有亦空門而證得道法。(4)非有非空門,觀因緣生滅之非有非空,以發起真無漏;如車匿所用論即屬之。車匿即由非有非空門而證得道法。上記之中,昆勒論、車匿所用論並未傳於我國。

(二)通教之四門,係以如幻體空之觀,證知因緣即空,諸法幻化之理:(1)有門,觀善惡業果之法,乃至涅槃皆如幻化,猶如鏡中之像。(2)空門,謂幻化本不實,不實故空,如求鏡中之像,了不可得。(3)亦有亦空門,諸法既如幻,故稱為有;幻不可得,故稱為空。(4)非有非空門,謂幻有既不可得,幻空亦不可得,兩兩皆舍,非有非空。

(三)別教之四門,係以歷別入中之觀,證入佛性第一義:(1)有門,涅槃經所說之佛性,猶如乳中有酪,石中有金,故稱有門。(2)空門,猶如石中無金之性,乳中無酪之性,眾生之佛性如虛空。(3)亦有亦空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有無俱得,譬如牛乳之中,可謂含有酪之性,亦可謂不含酪之性。(4)非有非空門,謂佛性即中道,有無雙遣,譬如牛乳之中,非有酪之性,非無酪之性。

(四)圓教之四門,係以圓融無礙之觀,證入此教所詮的中道之理:(1)有門,觀見惑、思惑之假,即是法界具足佛法,又諸法即是法性因緣,乃至第一義亦是因緣,是為有門,故知此為三諦相即之假。(2)空門,觀幻化的見思二惑及一切法不在因、不屬緣,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故知此即三諦皆空之理,亦即三諦相即之空。(3)亦空亦有門,如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於第一義而不動,然善能分別諸實相;又如大地能生種種芽,於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故知此為空假雙亦(肯定)之中道。(4)非有非無門,觀幻化的見思二惑即是法性,法性不可思議,非世故非有,非出世故非無;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故知此為空假雙非(否定)之中道。

於四教四門之中,不論從任何一門均可悟入佛道,然四教中,以藏教多從有門而悟入,圓教則多從非有非空門悟入。[大智度論卷一、卷二、摩訶止觀卷六上、天台四教義卷三、卷四、法華經玄義卷八下、法華經文句卷四上]

(三)指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等四門,密教以此四位作為修行之階段,而配於胎藏界曼荼羅之東南西北四方,故東門又稱發心門,南門又稱修行門,西門又稱菩提門,北門又稱涅槃門。此外,或以四門配於金剛、寶、蓮華、羯磨等四部,或春、夏、秋、冬四季,或阿字四點,或常、樂、我、淨等四德,或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 p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