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久遠實成「本佛」之教化。相對於此,伽耶始成「跡佛」之教化,則稱為跡化。法華經卷五從地踴出品載,有菩薩乞求擔受佛陀滅度後之弘經任務;然釋尊答雲(大九·三九下):「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彼時,娑婆世界之土地,盡皆震裂,而於其中踴出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此即說明釋尊乃久遠實成之本佛,由地踴出之菩薩即釋尊於過去久遠時所教化之弟子;此等弟子,稱為本眷屬或本化菩薩。相對本佛、本化菩薩而言,講經四十餘年之釋尊,即為伽耶始成之跡佛,受其教化之弟子,即稱跡化菩薩。

又關於釋尊為何不允許跡化菩薩弘經,而許本化菩薩弘經,天台大師智顗於法華文句卷九上踴出品中提出六義以釋之:(一)解釋釋尊阻止跡化菩薩誓願弘經,立有三義,即:(1)諸跡化菩薩各有任務,若住此土,將廢彼方之利益。(2)他方與此土之間,結緣事淺,雖欲宣授,必無巨益。(3)若許跡化之菩薩弘經,則不能召請本化菩薩,如此,則跡不得破,遠不得顯。(二)解釋釋尊召請本化菩薩弘經,亦有三義:(1)既為釋尊弟子即應弘釋尊之法。(2)以此等菩薩有深廣之緣,除可遍益此土外,亦能遍益分身土、他方土。(3)能開近顯遠。

又本化地踴出之菩薩有四導師,稱為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法華經卷六如來神力品載,釋尊將未來世之弘法重任付囑此等菩薩,稱為別付囑,因於塔中所行,故又稱塔中付囑;同經囑累品載,釋尊出寶塔後,將法付囑予跡化他方之無量菩薩,使之流布,則稱為總付囑或塔外付囑。[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參閱「本跡二門」1965)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