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衲衣,即僧衣。系以破舊布之修補縫綴而成。又作弊衲衣、壇衲衣。因常以五色或多種顏色混合製成,故亦稱五衲衣。僧侶由於穿著衲衣,故亦自稱衲僧、老衲、布衲、野衲、拙衲等。
據釋氏要覽卷上載,衲衣之來源有五種︰(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三)往還衣(包死人衣),(四)死人衣,(五)糞掃衣(梵 pājsu-kūla)。糞掃衣指棄置之破衣碎片,可分為︰(1)道路棄衣,(2)糞掃處衣,(3)河邊棄衣,(4)蟻穿破衣,(5)破碎衣。然於佛教盛行後,僧尼衣服已非如此。
有關衲衣之梵文原語,於十二頭陀經、十誦律卷三十九、慧琳音義卷十一等,皆以衲衣即為糞掃衣之異稱;於法華經卷四勸持品,則謂衲衣之梵語為 kanthā,又於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摩訶僧祇律卷八、解脫道論卷二頭陀品、大乘義章卷十五頭陀義兩門分別條等,皆以衲衣與糞掃衣有別。故衲衣與糞掃衣或指同一物,惟就衣材而言,稱為糞掃衣;就製法而言,則稱衲衣。[十誦律卷四、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四分律卷四十一衣犍度、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一、大宋僧史略卷上、祖庭事苑卷三] p2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