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詩稱為伽陀(梵 gāthā),意譯偈頌, 因長音、短音、排列法之不同而有各種分類。概言之,詩系依據韻律法則而形成者。最古之佛教詩為法句經(巴 Dhamma-pada)與經集(巴 Suttanipāta)。
詩通常可分即物、即興兩種。詩中或含有關人生之警覺教誡,或為內心狀態之描寫。長老僧之詩收於長老偈(巴 Thera-gāthā),其中頗多求道心願之產生、修道之經過、自然景物與內在的交感之美、心境等之描寫。大乘佛教詩人馬鳴(梵 A?vaghosa),其詩具有清雅哀婉之風格;大乘詩一般具有高度敘事詩之特性,馬鳴所作之詩即有此特質。
(二)中國:我國佛教詩歌之特色,大多在於描繪禪僧開悟之心境。如碧岩錄第三十七則「盤山三界無法」之公案所附雪竇之詩(大四八·一七五中):「三界無法,何處求心?白雲為蓋,流泉作琴。一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此詩意境極高,且深得翰林學士蘇東坡佳評。此係以內在心境托付自然景況,並以之象徵思想境界之傑作。另如天童如淨禪師之「風鈴頌」:「渾身是口掛虛空,不問東西南北風;一等為他談般若,滴丁東了滴丁東。」亦為膾炙人口之禪詩。
(三)日本:以江戶時代之禪僧良寬,與日蓮宗僧元政為代表人物。良寬於其詩「病起」中,曾有「人命如桃花,人生如江河」之譬喻。其詩如下:「一身寥寥耽枕衾,夢魂幾回逐勝游;今朝病起立江上,無限桃花逐水流。」元政之詩大多收於草山集,其詩充滿思母之情,於「對月思歸」中歌吟:「逐月乘風出竹扉,故山有母沾淚衣;松間一路明如晝,遙知倚門望我歸。」此種歌頌自然與內心之境,係佛教詩之特色,亦可謂東方人作詩之共通性格。 p2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