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名 Thera-gāthā,音譯涕羅伽陀。巴利小部經(Khuddaka-nikāya)之一。內容收集佛世時弟子中長老所吟詠之偈頌。初有序偈三頌,本文之頌數自一偈集之一二○頌乃至大集(七十偈集)之七十一頌,共有二十一集(nipāta),一二七九頌。各集各品及末尾皆附有攝頌(udāna),總計說偈之長老有二六四師。其中,一偈集之第四品與七偈集之 Sopāka,一偈集之第五品與十四偈集之 Revata,一偈集之第六品與二偈集第一品之 Valliya,一偈集之第十二品與二十偈集之 Adhimutta 等系同一人所作,亦有若干雖系同名然不確定是否為同一人所作。各偈頌之內容,以說者自身之經歷或信仰剖述居多。又於同一偈頌中,或為不同長老所說,或有思想與本經其他長老所說大異其趣者。然大體言之,全經之辭藻高雅,大多相應於佛弟子之所說。

五世紀頃之註釋家達磨波羅(巴 Dhammapāla)於真諦燈(巴 Paramattha-dīpanī)一書中載有本經之註釋及有關諸長老之傳歷、地名、王名、種族等之珍貴資料。本經現有德人奧登柏格(H. Oldenberg)之巴利原文本(P.T.S., 1883)及英人大衛斯夫人(Mrs. Rhys Davids)之英譯本(Psalms of the Brethren, P.T.S. Transl.Series, 1913)。日譯本則有國譯大藏經第十二卷、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五卷。

長老偈之姊妹作為長老尼偈,兩書皆成書於西元前六至三世紀間。南傳上座部保有完整之巴利語原典,北傳者僅有長老偈之梵文斷簡,係說一切有部系統所傳。兩經在文學上、思想上之評價甚高,其詩偈之美,足與吠陀讚歌相輝映,實為抒情詩中之傑作。此二偈集高揭宗教理想,闡明倫理教說,顯示修行者排除感官性、本能性之一切後,所呈現出寂靜、深遠之最高心境。

大衛斯夫人曾就長老、長老尼二偈集間之語法、情感等列舉數項差異,如:(一)長老偈富於外在之經驗,長老尼偈多為內在之體驗。(二)長老偈不呈現個人之特質,長老尼偈則呈現個人特質。(三)長老偈多描繪自然界,長老尼偈多敘述人生狀態。(四)長老偈側重信仰層次之剖述,長老尼偈則重生活之經驗。[善見律毗婆沙卷一、H. Oldenbergand R. Pischel: The Thera and Therī-gāthā, P.T.S., London, 1883; K.E. Neumann:Die Lieder der Mönche und Nonnen Gotamo Buddhos, 1899(德譯);印度佛教文學史(中野、大佛共譯)] p3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