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用語。又作神佛混淆。為日本佛教所特有的神、佛混合視同一體之思想,亦即佛教與日本神祇信仰兩者同化之表現。佛教傳入日本後,每與日本固有之神祇信仰不和。其後,兩者逐漸調和。奈良時代,寺院附屬於神社,即於各大社設置神宮寺。一般神社內,為神納經,或度人為僧之風氣頗盛。至平安時代,又產生神前讀經之作法。另如「八幡大菩薩」,即神號再加上佛號者。中期後,此一思想愈濃,而產生「神為佛化現」之說,此即「本地垂跡說」成立之背景。此時期,每將神冠上「權現」之稱號,而謂神乃本地之佛、菩薩等權巧化變垂跡之身。於神宮寺中則產生佛教色彩濃厚之社殿,社殿多以法會為主,社僧同時供奉神祇、修持佛事。反之,於寺院境內,亦祭祀守護寺院之神,稱為鎮守。隨本地垂跡說之進展,漸以天台宗與真言宗之教義作為神佛習合之教理。其後,前者產生山王一實神道;後者則產生兩部習合神道。由平安末期至鎌倉時期更將各神祇配定各地佛之稱。

此外又以本地垂跡之思想為基礎,而產生垂跡美術。又因佛像之影響,而開始造神像,而產生甚多權現像。另以諸佛本地畫為基礎,而有本地曼荼羅之製作。此時,神社建築之形式亦受佛寺之影響。然自南北朝以來,針對歷來之佛本神跡,而產生神本佛跡之主張,此係本地垂跡說之反動,例如北畠親房之神道論。室町時代之吉田兼俱鼓吹唯一神道。及至江戶時代,國學學者之間產生一種神道之復興思想,進而排斥佛教。明治維新之時,由於神佛分離令之公布,廢佛棄釋之運動一時之間達於極點。自此,本地垂跡說乃漸告消失。[諸神本懷集卷本、春日社古社記、元亨釋書卷十八、日本佛教史之研究](參閱「神佛分離」4246) p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