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upeksāpramāna,巴利語 upekkhā appamaññā。四無量心之一。對無量之眾生無愛無憎,住於平等之心。即舍怨親、喜樂、苦憂等念之心,並能舍貪、瞋、癡之煩惱。眼耳鼻舌身五識為舍無量心之識體,而成所作智為智體,相當於虛空庫菩薩之德,可配釋於彌勒之內證。俱舍論卷二十九以四無量心對治四障,謂舍無量心能對治欲界之貪瞋煩惱。[大乘義章卷十一、大日經疏卷十六、秘藏記](參閱「四無量」1777) p4593
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 正文
西晉惠帝(290~306 在位)時司州汲郡汲縣(河南)人。生卒年不詳。秉性安貧樂道,常思佛法。臨終之日,清淨澡漱,...【諸識染淨差別】 p1351 瑜伽六十三卷十三頁云:復次阿賴耶識,無有煩惱而共相應。末那、恆與四種任運煩惱相應。於...即菩薩發心至佛果之修行時間。又作三祇百劫。為三阿僧祇劫和百大劫之合稱。三阿僧祇,又作三劫,阿僧祇譯作無數,或...南北朝人。生卒年不詳。汝南安城(河南汝南)人。字彥倫。所學泛攝百家,而長於佛理。適逢劉宋明帝頗好玄理,召之入...(名數)纏為煩惱之通名,而特舉八法名為纏:一,無慚,令於所造之罪自省無恥者。二,無愧,令於所造之罪對他無恥者...佛為救度眾生而變現種種形相之身,變現為佛形者,稱為應身;變現為異形者,稱為化身。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列舉出四種化...(名數)一、欲覺,貪慾之知覺也。二、瞋覺,瞋恚之知覺也。三、害覺,侵害他之知覺使瞋覺增長者。一切凡夫必具此三...即被心中之妄想、外在之事物所繫著,不得自由。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七(大一二·四六三中):「繫著者名為魔縛,若不...【非心俱有法】 p0716 品類足論六卷四頁云:非心俱有法云何?謂意處及非心俱有十一處少分。...【憍心所】 此為心所有法中的小隨煩惱心所之一.憍者驕傲,由於得到世間名利而憍慢自大。《成唯識論》曰:『云何為...(術語)對於隨緣不變現象之事也。即雖觸所緣而現萬有,然其本體不變也。翻譯名義集曰:未了不變隨緣不變之義,而生...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請佛緣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彼南方有...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百萬...
作為具有正見的修行人,凡遇到任何是非,首先想到這是自己的錯。遇到問題,很多人會抱怨外部的環境,怨天尤人,把責...
我們每天在晚間所念的 警眾偈,是普賢菩薩所說的。在中國四川的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分別善惡報應經》(節錄): 復云何業獲報多病。有十種業。何等為十。一自壞有情。二勸他令壞。三隨喜壞。四讚歎...
導讀:《佛說孝子經》,這一部經只有一卷,收錄於《大正藏》(16冊。p687)之經集部, 譯者不詳,後附於西晉錄。由...當今社會風氣浮動不安,問題皆出在「人心」,「身病好治療,心病難醫治」。古代的聖人賢哲殫精竭慮,就是想要找出治...
在佛門當中,蕅益大師提出了三個修學法門,你是持戒,受戒學律,你喜歡持戒,你就往持戒下手;你喜歡研究教理,聽教...問: 有兩個疑問請解答。第一,如有老人癡呆症或失憶症的人,是否能夠往生? 大安法師答: 這個你不要去懷疑。首先...
五欲就是前面講的財、色、名、食、睡,或者是色、聲、香、味、觸,所引發的我們的慾望,它的這種過失憂患是非常巨大...
舍無量心
【佛光大辭典】
上篇:舍家棄欲 | 下篇:舍覺支 |
(術語)佛法滅盡也。凡佛法滅盡之相,乃諸佛之通軌,分正像末之三法,次第漸滅。一正法,佛雖去世而法儀未改,證悟...
衛士度
諸識染淨差別
三僧祇百大劫
周顒
八纏
化應身四句
三惡覺
魔縛
非心俱有法
憍心所
不變隨緣
【大藏經】阿彌陀經要解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遇到任何是非,首先想到這是自己的錯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父母是世間最勝福田(經典節錄)

《佛說孝子經》讓你成為真正的孝子
隨處皆妙藥

法門沒有高下,成敗只看你的發心
老人癡呆或失憶症的人能否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