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道教經書之總集。道教經書之正式匯輯成藏,為唐玄宗敕命輯成之三洞瓊綱,後經唐末五代之亂,經籍大多亡逸。宋代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詔命王欽若主編道教經典,歷經六年編成寶文統錄。大中祥符五年,張君房奉詔領修道藏,依「三洞四輔」分類,採用「千字文」編號,於天禧三年(1019)繕寫七部,稱大宋天宮寶藏,凡四五六五卷。奠定以後道藏之編纂體制。宋代徽宗崇寧(1102~1106)年中,重加校補,稱崇寧重校道藏。政和(1111~1118)年中,設立經局,增修雕板印行,稱政和萬壽道藏。至此,道藏始有印本。此後金、元各藏皆以此為藍本,金代輯成大金玄都寶藏,元代輯成玄都寶藏。上述繕刻之道藏曆經兵火及元代佛道之爭,皆已散軼。現存者為北平白雲觀所藏明代正統十年(1445)刊成之正統道藏五三○五卷,及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輯印之萬曆續道藏一八一卷,合為五四八六卷。又清代彭定求編道藏輯要,閔一得編道藏續編第一集,近世守一子編道藏精華錄,均續有增補。

道藏廣集道教各道派之一切經典,內容十分龐雜,其纂修系依據三洞四輔十二類之分類原則。三洞,指第一洞真部、第二洞玄部、第三洞神部,各為不同之神君所說。於南北朝初期,道教開始產生統一意識時,陸修靜將其整理,形成三洞之觀念。四輔,則有輔助、依輔三洞之意,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分別輔助三洞,正一部則兼輔三洞。三洞之下各分十二類,即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章表,共三十六部,四輔則不分部。道藏內容包含社會、道德、科學等,略可分為四大部門:(一)教義,為宇宙生成、萬物根元之道、天界、地獄等。(二)方術,為符咒等法術與驅邪祛厄之齋醮,乃道藏最實用之部分。(三)醫術,分內、外丹系統,為煉丹、養氣調息等,為古代衛生學、化學之寶庫。(四)倫理,為道教戒規與通俗性倫理道德等,對民間社會有深入影響,為研究古代社會之史料。 p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