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阿毗達磨辭典 > 正文
【於諸等至獲得自在】 p0750 瑜伽十二卷五頁云:若於是處、是時、是事,欲入諸定;卽於此處、此時、此事,能入...凡三十卷,補遺一卷。唐代貫休述,由弟子曇域編其詩文而成。原本三十卷中,文集五卷已佚,僅存詩集二十五卷。明代毛...【二種煩惱斷果】 p0033 瑜伽八十五卷七頁云:有二種煩惱斷果。一者、見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已永盡捺...三不退或四不退之一,菩薩修到十住位以上,便不會再墮落和退失其地位了。...【斷惑總由四因】 p1416 俱舍論二十一卷十頁雲;若爾;斷惑總由幾因?由四種因。何等為四?頌曰:遍知所緣故;斷彼...(術語)通釋無著攝大乘論之教家也。...【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p0230 瑜伽三十八卷十四頁云:云何內明論顯示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謂諸有情、自所作業,雖復...梵名 Rasa-vajra。又作金剛味菩薩。相當於密教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之鈴菩薩,居於外院之北門。據不空三藏之「十七尊...梵語 dhyāna,巴利語 jhāna。又作禪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止他想,繫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思惟修...禪宗住持之誨示,稱為因緣;學人謝師家指導開示,而對之展具三拜或九拜,即稱為謝因緣。敕修百丈清規卷六(大四八·...梵名 Damamūka-nidāna-sūtra。凡十三卷。全稱賢愚因緣經。元魏慧覺等所譯。收於大正藏第四冊。為收集種種譬喻(...佛說九橫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一者為不...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與大比丘...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與人相處發生問題時,可以當成是對我們智慧的一種考驗,讓我們學習運用智慧、慈悲來互相調整,也讓我們思考︰要如何...問: 請問法師,深信切願定得往生,我相信佛無虛言。但心老不安。深信切願定得往生的原理是什麼?是眾生求救,佛在...有一個學僧到智常禪師的道場來參學。 智常禪師正在鋤草,草中剛好跑出一條蛇,禪師舉起鋤頭便砍。學僧很不以為然的...我們的生命也像一種投資。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盲目投資。要把我們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投注到真正有價值...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別人,這就是自私。 世界上一點都不自私的人大概沒有,自私得透頂的人還真不少見。自私是有輕...淨土法門在佛的一代時教當中被稱為特別法門,所謂勝異方便,殊勝特別方便。淨土法門與通途法門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人生需要用一顆感善的心靈去欣賞,而不要只用一雙忙碌的眼睛去觀看,因為人生如果缺少欣賞,就會缺少很多樂趣。 欣賞...普通人的心態就是人對我好,我則生感激報恩之心;人對我壞,我在心裡就生嗔恨報復之念。而學佛人必須要把這個心態轉...
所知
【阿毗達磨辭典】
云何所知?幾是所知?為何義故觀所知耶?謂所知有五種色,心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無為,色謂色蘊,十色界十色處及法界法處所攝諸色,心謂識蘊,七識界及意處,心所有法,謂受蘊想蘊相應行蘊及法界法處一分,心不相應行謂不相應行,蘊及法界法處一分,無為謂法界法處一分,若依是處雜染清淨,若所雜染及所清淨,若能雜染及能清淨,若於此分位,若此清淨性,由依此故,一切皆是所知。處者謂色法,所染淨者,謂心法,能染淨者,謂貪等信等心所有法如其次第,分位者,謂於色心及心法分位,假立心不相應行法,清淨性者,謂清淨無為法,如其所應非一切。所以者何?唯法界及擇滅,是清淨性故。又所知法者,謂信解智所行故,道理智所行故,不散智所行故,內證智所行故,他性智所行故下智所行故,上智所行故,厭患智所行故,不起智所行故,無生智所行故,智智所行故,究竟智所行故,大義智所行故,當知此中以十三種智所緣境界,顯示所知義。十三智者,謂聞所生智,思所生智,世間修所生智,勝義智,他心智法智種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無生智,大乘智,如是諸智隨其次第是信解等智他心智名他性智者,謂緣他心為境故,法智名下智者,謂於諸諦最初生故,種類智名上智者,謂從法智後所生故為厭患故名厭患智,為不起故名不起智,緣無生故名無生智,緣智故名智智,緣究竟故名究竟智,緣大義故名大義智,自利利他名為大義,為舍執著知者見者我故,觀察所知。
上篇:現在 | 下篇:所知境 |
禪林中師家指導學人之際,大抵皆手持此物,作為點醒學人悟道之工具。又作竹篦子。據天聖廣燈錄卷十六汝州叶縣廣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