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曰:「稱號諷演,流暢其聲,此曰聲明。《瑜伽論》說五明曰:『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止此』佛家聲明亦彼攝也。《傳燈錄》:『聲明三藏,善別音聲。止此』此辨五音,亦是五明學流類。」

《瑜伽師地論》說:「聲明中分六相。第一法施設建立曰,謂名身、句身、文身,及五德相應聲:一、不鄙陋;二、輕易;三、雄朗;四、相應;五、義善。」

忠曰:「所謂五德,亦可用梵音聲明。《阿含》五聲,稍同此。」

《釋氏要覽》云:「梵音,梵雲唄匿,華言止斷也。由是外事已止已斷,爾時寂靜,任為法事。又云諸天聞唄,心則歡喜,故須作之。《十誦》云:『比丘跋提,於唄聲中第一。』《長阿含經》云:『其梵聲有五種:一、其音正直;二、和雅;三、清徹;四、深滿;五、週遍遠聞。』《法苑》云:『夫唄者,讚詠之音也,當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滯,遠聽則汪洋以峻雅,近屬則從容以和肅,此其大致也。』昔魏陳思王曹子建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音,清響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乃摹其節,寫為梵唄,譔文制音,傳為後式,梵音茲為始也。」

宋劉敬叔《異苑》云:「陳思王曹植,字子建,嘗登魚山,臨東阿,忽聞巖岫裡有誦經聲,清通深亮,遠谷流響,肅然有靈氣,不覺斂衿祇敬,便有終焉之志,即效而則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擬所造。一雲陳思王遊山,忽聞空裡誦經聲,清遠遒亮,解音者,則而寫之為神仙聲,道士效之,作步虛聲也。」《法華文句疏》引梁《宣驗記》。

《行事鈔·說戒正儀篇》云:「彼說戒者坐已,維那打靜,小者供養,梵唄作之。若準律文,唄匿如法。《出要律儀》云:『如此郁鞞國語,翻為止斷也,又云止息。由是外緣已止已斷,爾時寂靜,任為法事也。』」

《玄應經音義》云:「唄匿,蒲芥切,梵言婆師,此言讚歎。言唄匿者,疑訛也。婆音薄賀切。」

又《高僧傳》,慧皎詳論天竺此土歌讚梵唄。

《毗尼母論》云:「佛告諸比丘:『聽汝等唄。』唄者,言說之辭,佛雖聽言說」,未知說何等法,復諮問世尊,佛言:『從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隨意所說。』乃至佛聽諸比丘引經中要言妙辭,直顯其義。」

梵唄亦稱梵放。

《文字禪》:「雨後得無象新詩,次韻落句云:『入門庭院度飛螢,梵放哀聲滿深殿。』」

又《潭州開福轉輪藏靈驗記》云:「寶坊精舍,樓觀追逐,煙雲蔽虧,梵放酬酢,如錢塘之西湖,伊洛之嵩少。」

無文印送西苑徑上人詩云:「西苑寶峰麓,佔地寬一弓,梵放殷青冥,與峰相長雄云云。」

《杜工部詩集·大雲寺讚公房詩》云:「梵放時出寺,鐘殘仍殷床。」千家註:洙曰:「梵放,蓋佛事至梵音,必唱而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