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楊自懲的故事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鄞」是現在的浙江寧波,古時候稱為鄞縣。有一位善人叫楊自懲。在縣衙當書辦。楊自懲心地仁厚,推己及人。「守法公平」,就是不受人賄賂。仁厚就是能替別人著想。仁:左邊一個人字,右邊一個二,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大家。人分兩種,一種自私自利,不願為別人著想,另一種心胸寬廣,能為國家、為社會、為子孫後代著想。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利他,這是學佛的基礎。

當時,這個縣官非常嚴肅。偶然間,有個囚犯觸怒了縣官,縣官毒打了他一頓。囚犯被打得鮮血直流,縣官怒氣還不消。楊自懲看不下去了,就跪下來幫這個囚犯求情,請求縣官寬大處理。縣官說:「這個人犯法造孽,做的壞事太多,不由我不發怒。」

楊自懲馬上磕頭說:「上面沒有教育好,人心壞了很長時間,此時,我們應當體貼民心,他們沒有得到好的教導,才這樣違法作亂,對他們的愚癡應該由衷地哀憫,不能生歡喜心,更何況動怒呢?」

楊自懲有德行,有膽識,敢講真話。他對縣官說:你在審問,審問得其情,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壞事,應該要判重刑,你要憐憫他,不能生歡喜心,「喜且不可,而況怒乎」,你怎麼能夠發怒?這個縣官也很好,聽了楊自懲的話,覺得很合理,心馬上開了。這體現出道德的力量,道德越深,越能感動人。

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楊自懲的家裡貧寒,但他做官廉潔,別人送禮一概不收。他還人情的,他「一無所取」,大公無私,憑著自己的良心辦事,絕不受賄賂。遇到囚犯缺糧食,常常想方設法救濟,到一些願意行善的人家,請求他們捐助,來幫助這些囚犯,讓他們能夠吃飽。

有一天,來了一批新的犯人,有幾個人沒有飯吃。他看到心裡不好受,當時也有猶豫:這些人正挨餓,我家也缺米,把米給了囚犯吃,家人就要挨餓;可是顧全自己,犯人也太可憐了!他心裡決定不了,一邊是妻兒家人,一邊是囚犯,兩邊擺不平,就回家和夫人商量。

夫人問:「這些犯人是從哪裡來的?」楊自懲說:「是從杭州來的,走了幾百里路了,一路忍饑挨餓,臉色都很難看,面黃肌瘦的。」

夫妻二人最後決定寧可自己苦一些,也要讓犯人們能吃上飯。當時,拿出僅有的一些米,因為犯人多,就做成稀飯,讓他們渡?過難關。這是惻隱之心,是成聖成賢的靈苗。我們學佛應當從這裡學,這些不學,也不可能憑空出一個大慈大悲來。

中國古人說「人飢己饑,人溺己溺」,別人飢餓就像自己飢餓一樣,別人溺水就像自己溺水一樣,從這裡使善心擴充、昇華,就可以現前大乘佛法中的大慈大悲。

由此可知,人只要有善心,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善行。生活就是道場,家庭就是道場,工作單位就是道場,學佛應當切實利益人群,不能跟現實生活脫節、脫軌。

後來,他家裡生了兩個兒子。這是果報,積善積德,兒孫就貴顯。兩個兒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侍郎」,是副部級以上的官員。「吏部」,那個時候不稱部長,稱「尚書」,尚書是部長,侍郎是副部長。

長孫是刑部侍郎,「刑部」就是現在的司法部,也是做到有憐憫心,能夠幫助苦難的人,特別是那些囚犯。有一些送禮來托副部長。次孫是四川省的廉憲,廉憲就是比省長小一級,都是當時有名的賢臣。「今」,是指袁了凡居士同時代的楚亭、德政,也是楊自懲家的後代。一個小公務員的家庭,竟然能出這麼多大人物,這全是他善業的力量所感招的。

由此可知,只要我們存心利益社會、利益人民、利益眾生,就是積功累德。做好事,不圖回報,這個功德就更大,必定有更殊勝的果報。積的善大,積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報。

像袁了凡居士就是個例子,與袁了凡居士同時代的俞淨意先生也是個例子,晚年就享受善果,善果一直綿延到他的子孫後代,代代不絕。今天也有類似的事例,我們仔細觀察,家門興盛,點點滴滴都是從積德行善來的。善業是唯一的資糧,幸福圓滿是從行善來。把握好這一要點,堅定地行持,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發家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