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高僧吉藏大師

吉藏大師傳承的法是般若波羅蜜,也就是佛教裡萬法皆空的「空」法。很多人一旦學習到「空」,就會覺得淨土屬於「有」,這也是阻撓了很多人見解不開,而障礙他修學淨土的一個症結所在。

如果我們有興趣或者機緣的人,你去讀一下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三十卷的《大品般若經》。裡邊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內容,就是說菩薩摩訶薩,比如說想在一頓飯的功夫到他方供養佛,要學般若波羅蜜;你想具足六種神通,要學般若波羅蜜;想具足菩薩的無量功德,要學般若波羅蜜。

而所有的這些功德中,典型的再去判,對比一下,《無量壽經》裡面四十八願的內容,完全同步的。這就說明什麼呢,般若空性和往生淨土正好是一個法。吉藏大師作為學般若空宗的代表,他對於淨土的情懷也是很濃的。

因為有記載,他曾經塑了五十二尊菩薩像,聖像,每天非常虔誠地禮拜。當時有一個經典叫《佛說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裡面就記載了淨土的二十五位菩薩。吉藏大師他的著作,雖然在《般若經》更多,可是也對《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有過註解。

那麼他對於極樂世界,就是對它的歸屬問題,到底屬於哪一個境界,也有過明確的分類。

你比如說,他把淨土分為四種,第一種叫「凡聖同居土」。像我們娑婆世界,將來彌勒佛下生到這個國土,那個時候的人福報很大,都修十善業,也算是淨土了。

他說這叫「凡聖同居土」。第二種叫「大小共住土」,就是跳出三界的羅漢,和大力的菩薩們所居的國土,在一起。第三個叫「獨菩薩所居土」,裡邊只有菩薩,沒有羅漢、辟支佛、連名稱都沒有。像香積佛國,七寶佛國等等,諸如此類的國土裡邊,都是修的大乘法。再一個就是「純佛所居土」。

那我們經典裡面不是有一句話叫「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就是指的「純佛所居」。

那麼他判極樂世界到底屬於哪一重,他說得非常巧妙,一個他說從往生的人。因為是帶業往生,還是凡夫。沒有斷煩惱,所以叫做凡聖同居土。可是如果從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的願力所呈現來講,它應該又是實報莊嚴土,因為非常莊嚴,得大解脫。所以從中可見,吉藏大師對於淨土理論上的,因為他本身就是以義學而著稱的。對於理論上的融會貫通也有很大的貢獻。

當然他更為巧妙的是解釋,有人問到說,既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你這個極樂世界,到底在三界內還是在三界外,看你形容的種種情景,好像還屬於三界的情形,可是如果你依然在三界,又不算是已經了生脫死了。

大師就引用《大智度論》裡面的一個,解釋的既合理又精闢,他說:「極樂世界不屬於三界」,為什麼?因為一旦往生到淨土的人已經沒有了慾望,所以它不屬於欲界。

但是極樂世界又是依地而居,因為黃金為地嘛,那麼色界的人他是依空而居,所以不屬於色界。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全部是紫磨金身,大丈夫相,童子相,所以它又是有形有相,不屬於什麼無色界。他這個引用非常的,可以說是給修淨土的人,一下子把心地要點開了很多。

這樣的一位大德依然最後還是行歸淨土,可見我們常說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功能,是確確實實在歷代的祖師中,把它用到了極致。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