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渡重洋西行求法,捨身​為人師徒雙亡

自古以來,中土高僧西行求法前赴後繼、捨生忘死,最終取得無數真經,嘉惠後世。在這些求法高僧中,能成功返回中土者其實比例很小,更多高僧或者半途圓寂,或者老死他鄉。這些未「成功」的高僧,同樣留下諸多感人事蹟。

比如今天這篇文章,主人公是常愍禪師,他為求取正法遠渡重洋,結果遭遇海難,生死存亡關頭,禪師放棄生機,捨身為人,師徒二人,念佛往生。

漢唐以來,中國有無數高僧以漢地佛法翻譯未全,為了證獲圓滿的生命光明而重法輕身,捨生忘死地遠赴印度求取正道。

人們耳熟能詳的法顯法師、玄奘法師等大德是眾多西行僧中求法圓滿的成功者,他們刻苦鑽研、精進修行,從印度帶回了各種佛經典籍,為佛教發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在他們成功的背後,史書也記錄了大量求法失敗的先驅。

義淨法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云:「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顯法師則創辟荒途,奘法師乃中開王路。其間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滄溟以單逝。莫不咸思聖跡,罄五體而歸禮;俱懷旋踵,報四恩以流望。然而勝途多難,寶處彌長,苗秀盈十而蓋多,結實罕一而全少。實由茫茫象磧,長川吐赫日之光;浩浩鯨波,巨壑起滔天之浪。獨步鐵門之外,亙萬嶺而投身;孤漂銅柱之前,跨千江而遣命。或亡餐幾日、輟飲數晨,可謂思慮銷精神、憂勞排正色。致使去者數盈半百,留者僅有幾人。」

赴印度求法的僧人,其中不乏高士賢者,有的卒於西行之路,有的因疾而終於他鄉,有的於危難之時為救人性命而捨己生機,感人至深者不勝枚舉。

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便記錄了一位常愍禪師在求法途中捨己為人的感人事蹟——

常愍禪師是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帶)人,出家以後精勤不懈,念誦無歇。他常發大誓,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以往生西方淨土為己願,積累廣大的福德與淨業資糧。

後來常愍禪師來到洛陽遊歷參學,專修淨土法門。修行中禪師由心至誠而幽感冥兆,於是發願抄寫《般若經》一萬卷,期冀遠赴天竺,親禮如來聖跡,以此勝福迴向往生淨土。禪師向朝廷上書,請求在各地諸州教化民眾抄寫《般若經》。禪師志願精誠感動人天,得到皇帝親詔而來到江南一帶,敬寫《般若經》,以報天澤。

禪師廣泛積累菩提功德,滿願後為了求取更為圓滿的佛法,毅然由廣東出發,經水路走上了自己的求法征程。他途經訶陵國(今印尼爪哇島)到達末羅瑜國(今印尼佔碑一帶),出發前往印度。然而禪師所乘的商船由於載物過重,出發不久遇到海浪,僅僅半天便沉沒了!

商船即將沉沒的時候,商人們爭搶著要上可以救生的小船,互相廝打起來。

當時的船主信佛,高聲對禪師喊道:「師來上舶!」

常愍禪師卻毅然拒絕道:「可載餘人,我不去也!所以然者,若輕生為物,順菩提心,亡己濟人,斯大士行。」

於是合掌向西,開始稱念阿彌陀佛。隨著法師的念佛聲,船身逐漸沉入大海,禪師聲盡而終,年僅五十餘歲。當時禪師有一位弟子,號啕悲泣,也與禪師一起念佛而歿。

常愍法師在生死抉擇之際亡己濟人,足見其品格之高潔;於他人慌亂時合掌西方,佛號不斷,念念相續,直至舶沉身沒,足見其對佛法信願之堅固。其弟子號啕悲泣,亦念西方,與師俱沒,師徒情深,生死相隨。

義淨法師感嘆常愍法師曰:「悼矣偉人,為物流身。明同水鏡,貴等和珍。涅而不黑,磨而不磷。投軀慧巚,養智芳津。在自國而弘自業,適他土而作他因。覯將沉之險難,決於己而亡親。在物常慜,子其寡鄰。穢體散鯨波以取滅,淨願詣安養而流神。道乎不昧,德也寧湮?布慈光之赫赫,竟塵劫而新新。」

目睹無數求法高僧舍身為道之行,義淨法師寫下了感人的求法詩篇,希望後人以史為鑒,珍視正法,勿忘先賢,詩云: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題取經詩(載《翻譯名義集》,雲唐義淨三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