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寶雨經卷第五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善男子!云何名為如來十力?一、處、非處智力;二、去、來、現在異熟業因要期智力;三、種種勝解智力;四、種種界智力;五、根勝劣智力;六、遍趣行智力;七、一切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出離雜染清淨智力;八、宿住隨念智力;九、生死智力;十、漏盡智力。是名如來十種智力。
「云何如來四無所畏?一、諸法現等覺無畏;二、一切漏盡智無畏;三、障法不虛決定授記無畏;四、具足修行證於出離無畏。是名如來四無所畏。
「云何十八佛不共法?一、如來無有誤失;二、無卒暴音;三、無忘失念;四、無不定心;五、無種種想;六、無不擇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定無減;十一、慧無減;十二、解脫無減;十三、於過去世智見無著、無礙;十四、於未來世智見無著、無礙;十五、於現在世智見無著、無礙;十六、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七、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八、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是名十八佛不共法。
「善男子!云何如來大悲?善男子!如來成就大悲有三十二種,能於十方無量無邊一切世界諸有情中,起於種種大悲不可思議。云何三十二種大悲?一者、一切諸法皆無有我,有情不信諸法無我,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而起大悲;二者、一切諸法無實有情,眾生自謂有實有情,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三者、一切諸法無實命者,有情謂言有實命者,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四者、一切諸法無補特伽羅,有情執有補特伽羅,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五者、一切諸法無實體性,有情執法實有體性,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六者、一切諸法無實處所,有情執著有實處所,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七者、一切諸法無實執藏,有情妄執有實執藏,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八者、一切諸法無我、我所,有情執有實我、我所,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起於大悲;九者、一切諸法無實主宰,有情妄執有實主宰,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十者、一切諸法無實事物,有情妄執有實事物,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起於大悲;十一、諸法無生,有情妄執諸法有生,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十二、一切諸法無起、無滅,有情妄執有起、有滅,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十三、一切諸法無有雜染,有情妄執實有雜染,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十四、諸法無貪,有情起貪,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十五、諸法離瞋,有情起瞋,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十六、諸法離癡,有情起癡,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十七、一切諸法皆因緣生,自性寂靜、自性清淨,有情妄執有實可得,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十八、一切諸法無來,而諸有情妄執有來,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起於大悲;十九、一切諸法無去,而諸有情妄執有去,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起於大悲;二十、一切諸法無實造作,有情妄執有實造作,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二十一、一切諸法無有戲論,有情愛樂執有戲論,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而起大悲;二十二、諸法體空,眾生執有,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二十三、諸法無相,有情妄執而行有相,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而起大悲;二十四、諸法無願,有情妄執諸法有願,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而起大悲;二十五、此界有情安住世間,由各執著,互相諍論,起貪、瞋、癡,觀見如是諸有情故,『我今當為有情說法,令彼永斷貪、瞋、癡故。』是以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二十六、謂諸有情安住世間,具足顛倒,墜險惡路,墮於非處,『我應令彼諸有情等入真實路。』由是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二十七、此界有情戀著世間,貪愛所蔽,侵奪他財,心無厭足,『我應令彼諸有情類得聖法財,謂施、戒、聞等。』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而起大悲;二十八、一切有情為貪愛驅役,耽染舍宅、妻子、財物、諸穀麥等,經求守護,與諸財物而作奴僕,『我應為彼演說妙法,觀舍宅等畢竟無常、不堅之法,是諸有情妄作堅想。』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二十九、此界有情互為欺誑,更相侵奪,以惡活命,『我為說法令諸有情得清淨活命。』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三十、此界有情親近惡友,得諸供養及讚歎等之所饒益,自謂是我真實知識,『我應為彼一切有情真善知識,我應為作畢竟善友,令彼有情眾苦息滅,而得究竟安樂涅槃。』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三十一、三界有情在於居家,一向煩勞,眾苦器中於一切時愛樂戀著,『我應為彼說如是法,令諸有情於三界中而得出離。』是故如來為彼有情而起大悲;三十二、解脫聖者作如是說:『一切諸法由因而生,眾緣長養,果相滋茂。若諸有情起於懈怠,即為捨離增上殊勝無染正智及最上涅槃!』此諸有情雖復希求下劣聲聞、辟支佛乘,『我應為彼說如是法,令諸有情樂廣大慧,希求佛智。』是故如來為諸有情而起大悲。善男子!此是如來所成大悲,有三十二種於有情中起,應知即是菩薩摩訶薩真實福田,威光熾盛,具不退者,復能利益一切有情。
「善男子!一切如來及諸菩薩得自在者,所有功德無量無邊阿僧企耶,此百福相而為上首。若諸如來經無量劫,演說如是無量無邊諸功德相,終不可盡。我今略說,為令有情生喜樂故,是名菩薩攝取有情清淨等流一切諸法,出息入息活命善巧。
「善男子!云何菩薩能持無量大法雲雨?善男子!譬如風輪廣大無邊,普遍世界,堅固不動,於成、壞時能持雲雨、海及大洲、牟真隣陀山、摩訶牟真隣陀山、輪圍山、大輪圍山、諸香山等、河、林、宮室,以彼風輪為所依持。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無量無邊諸陀羅尼而為風輪,發起一切正等覺雲,如成劫時安立世界——蘇迷盧山、輪圍山、大輪圍山、香山、雪山、海及大洲、河、林、宮殿。又復流澍大法雲雨,能持世間及出世間無邊法蘊——百福之相、諸地、波羅蜜多、一切三摩地、諸陀羅尼、神通、自在、力、無畏等及無礙解、不共、大悲,成就一切佛及菩薩。是名菩薩能持無量大法雲雨。
「善男子!云何菩薩能得安立最勝宮殿種種莊嚴?善男子!譬如風力週遍安立一切宮殿種種莊嚴,令諸草木萌牙增長,根莖、枝葉、花果茂盛,又復能令一切有情支分差別。菩薩如是,以無邊智、無著智、無礙解智、辯才智,如風布列一切世間及出世間種種具足,復能了知示現施與種種差別。今當略說:謂此諸法能生惡趣及生善趣,所生為主;謂此諸法生捺洛迦及以傍生;謂此諸法生琰魔界或生人、天或生釋、梵、護世諸天;謂此諸法所生之處,色相端嚴,人所憙見,聰明智慧及好眷屬。又菩薩善巧了知此法,是諸明處種種伎能、種種工巧、一切色類及諸異論。又能顯示有聲聞種姓故,起聲聞乘;有辟支佛種姓故,起辟支佛乘;有大乘種姓故,起菩薩乘。今當略說:發起種種自利、利他殊勝功德,得普賢地及一切智。復能了知此是諸地、此是波羅蜜多、此是諸三摩地、此是諸陀羅尼、此是神通、此是諸明、此是自在、此是解脫、此是諸力、此是無畏、此是無礙解、此是諸佛不共之法。善男子!菩薩以蓮花等數總持善巧,建立如是無量諸法種種莊嚴。善男子!是名菩薩能得安立最勝大法一切宮殿種種莊嚴。
「善男子!云何菩薩能於眾會決定演說種種妙法,猶如風吹諸劫波樹,於常常時雨適意花,如雨而下?善男子!如風吹動諸劫波樹,適意之花如雨而下,及諸珍寶莊嚴之具、衣服、飲食種種具足,微風吹動,展轉出現,遍於天、人。眾生得已,無復憂惱,心生慶悅;獲增上喜,身心安樂;歡娛遊戲,受法苑樂;於一切時色相端嚴,威力速疾;受諸勝樂,而無退減。菩薩亦爾!猶如彼風,於清淨世界請諸如來及諸菩薩,於眾會中決定演說相應妙法,雨法寶花,如雨而下,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或上或下、若順若逆,種種演說。復能示現一切世俗所有言說,於其所緣無我法性、寂靜清淨,演說、解釋,離諸染相。復能顯現一切諸法平等法門,令有情入。復能示現不可思議如幻諸法,令如幻智之所趣向。復令有情於一切法種種增長,遊戲神通,歡喜悅樂;但有問答,能令知足;離於中、邊,發起廣大善巧神通。由彼常能愛樂法苑,身無疲厭;語及意業終不違犯;一切人、天威德廣大;具足受用一切諸法,恆不退減;常起般若明耀觀察,趣向增上殊勝之法。是名菩薩能於眾會決定演說種種妙法,如劫波樹,於常常時雨適意花,如雨而下。
「善男子!云何菩薩於阿僧祇劫積集無量清淨法輪及三摩地、解脫總持,於彼大海及迷盧山、輪圍山等之所圍繞眾會之處,若有眾生堪應調伏成熟者中,發智風輪轉滅所依一切無餘?善男子!譬如劫盡壞世界時,以無礙風力速疾吹壞三千大千世界百千那庾多蘇迷盧山、輪圍山等,及諸大海破壞離散,猶若虛空都無所有。菩薩亦爾!於多劫中積集種種福智資糧之所莊嚴,能於一切眾會之中發智風輪,以速疾神力示現神變;發大音聲說諸法蘊,無礙法輪;令一切有情所起我慢如山峯者皆得銷滅。復能證得勝法光明,毘缽舍那常現在前;如理思惟一切諸行,內心正住三摩呬多,諸三摩地皆得具足;破壞離散諸蘊、界、處、一切諸行、不堅之身;了知一切虛妄分別,即能超出一切世間;無有色相,不可思議,增長出世福德圓滿。復能示現一切色相了知,轉得清淨所依,盡未來際一切時住。是名菩薩於阿僧祇劫積集無量清淨法輪,及三摩地解脫總持,於彼大海及迷盧山、輪圍山等之所圍遶眾會之處,若有眾生堪應調伏成熟者中,發智風輪轉滅所依一切無餘。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等之於風。」
爾時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說此十種法門,種種具足,甚為希有!一切有情悉皆喜足。世尊!若有天、人於此法中能起淨信,勝解修行,如佛所說,當證具足今世、後世,能得釋、梵所有安樂、一向利他。」
佛告止蓋菩薩:「善男子!如是,如是!觀彼有情當得出過一切世間。若有能於是諸法中而修行者,永斷一切諸不善法,成就一切清淨善法,為諸世間之所歸依。若誹謗者,是名愚人,墮於惡處,受諸苦惱,又為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之所輕賤。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故,等於虛空。何等為十?一者、得離於垢;二者、得無所著;三者、能證寂靜;四者、證無邊般若;五者、得無邊智;六者、於平等法界能隨順行;七者、得淨勝解,信一切法猶若虛空;八者、得無所住;九者、超過所行;十者、超過計度。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故,等於虛空。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等於虛空。何等為十?一者、於可愛、不可愛色中不貪、不瞋;二者、於愛、不愛聲中不貪、不瞋;三者、於愛、不愛香中不貪、不瞋;四者、於愛、不愛味中不貪、不瞋;五者、於愛、不愛觸中不貪、不瞋;六者、於愛、不愛法中不貪、不瞋;七者、於利、衰中不貪、不瞋;八者、於毀、譽中不貪、不瞋;九者、於稱、譏中不貪、不瞋;十者、於苦、樂中不貪、不瞋。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等於虛空。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等之於月。何者為十?一者、能令一切有情身得悅樂;二者、得喜樂見;三者、增長白淨諸法;四者、能斷黑闇之法;五者、能令稱讚;六者、得身清淨;七者、得最上乘;八者、常得莊嚴;九者、得愛樂法;十者、得大威神及大威德。
「善男子!云何菩薩令一切有情身得悅樂?善男子!如月出現能作清涼,性可愛樂,令諸有情身得悅樂。菩薩亦爾!出現於世能除有情一切熱惱,性可愛樂,令一切有情身得悅樂。
「云何菩薩得喜樂見?善男子!如月出現光色鮮潔,令諸有情歡喜樂見。菩薩出現亦復如是,諸根寂靜,威儀、功德清淨具足,為一切有情歡喜樂見。
「云何菩薩能得增長白淨諸法?善男子!譬如白月日日增長,乃至圓滿種種光色皆得具足。菩薩亦爾!初發心時乃至坐於菩提道場,諸白淨法漸漸增長,乃至圓滿一切種智。
「云何菩薩能斷一切黑闇之法?善男子!譬如黑月所有光色日日減少,至十五日,諸光色相皆不可得。菩薩如是,證出世智,諸不善法漸漸除滅,乃至坐於菩提道場,一切無有。
「云何菩薩能令稱讚?善男子!如月出現,能使人間城邑、聚落諸剎帝利、婆羅門等,若男、若女悉皆稱讚。菩薩如是,如月出現,為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健達縛等悉皆稱讚。
「云何菩薩身得清淨?善男子!如月天子業果成就得清淨身,光色明朗。菩薩如是,出現於世,證於法性,從法化生,不依父母羯邏藍等不淨所生故,身得清淨,光色明朗。
「云何菩薩得最上乘?善男子!如月天子乘最上乘,光耀四洲。菩薩如是,乘最上乘,智慧光耀無量無邊一切世界。
「云何菩薩常得莊嚴?善男子!如月天子威德莊嚴,其莊嚴具,常不萎歇。菩薩如是,以功德法常自莊嚴。
「云何菩薩得愛樂法?善男子!如月天子於一切時愛樂欲樂。菩薩如月,於一切時愛法苑樂,不愛慾樂。
「云何菩薩得大威神及大威德?善男子!如月天子有大神通及大威德。菩薩亦爾!有大神通及大威德,謂大福性及大智性。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故,等於月。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等之於日。何等為十?一者、能破一切無明黑闇;二者、能調伏有情令得覺悟;三者、能光耀十方;四者、能出現善法;五者、諸漏滅盡;六者、能作光明;七者、能映蔽一切外道邪論;八者、能示現高下;九者、起所作業,所謂一切白淨善法;十者、得善人愛樂。
「云何菩薩能破一切無明黑闇?善男子!如日出現破諸黑闇。菩薩日出亦復如是,能破一切無明黑闇。
「云何菩薩調伏有情令得覺悟?善男子!如日出現能令一切蓮花開敷。菩薩日出,調伏有情令得覺悟。
「云何菩薩能光耀十方?如日出現,光耀十方。菩薩日現,以般若威力光明朗耀於十方界,而不嬈亂諸有情等。
「云何菩薩能出現善法?善男子!如日天子出現之時,於贍部洲光明可得。菩薩出世,以智光明現諸善法。
「云何菩薩諸漏已盡?如日沒時,於贍部洲名日光隱沒。菩薩煩惱得滅盡時,說名永斷一切諸漏。
「云何菩薩能作光明?善男子!如日出現,為贍部洲一切有情作種種光明。菩薩出現,為一切有情放智慧光明,能破愚癡一切闇障。
「云何菩薩能映蔽一切外道邪論?如日出現,能盡映蔽,彼日不念:『我能映蔽一切無明!』然法性如是。菩薩日出,能現威光,映蔽外道諸邪異論,菩薩不作如是思惟:『我能映蔽諸邪異論!』然法性如是。
「云何菩薩能示高下?善男子!如日出現於贍部洲,高、下有情悉能顯示。菩薩日現,以智慧光於等、不等有情悉見。謂入諸聖道,說名為等;處於非道,說名不等。
「云何菩薩起所作業?善男子!如日出現,令一切農夫起所作業。菩薩日現,發起一切善法之業。
「云何菩薩得善人愛樂?善男子!如日出現,為諸善人之所愛樂,諸惡人類所共憎嫉。菩薩日現,聰慧善人之所愛樂,愚夫種類、無智惡人、向諸邪道、背於涅槃、樂生死者所共憎嫉。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等之於日。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猶如師子。何等為十?一者、得不驚怖;二者、得無怯懼;三者、得不退道;四者、如師子吼;五者、得無所畏;六者、遊行園林;七者、依止岩窟;八者、得無所取;九者、勢力勇勐,能破他軍;十者、守護一切善法苗稼。
「云何菩薩得不驚怖?善男子!譬如師子所遊行處終無驚怖,自見己身無有等者。菩薩如是,所行之處無有驚怖,自見己身無與等者。
「云何菩薩得無怯懼?善男子!猶如師子聞彼野干諸惡獸聲終無怯懼。菩薩如是,能於一切他諍論時終無怯懼,不自沉沒亦無倨傲。
「云何菩薩不退於道?善男子!譬如師子喚使前來,其心終無退避於道。菩薩如是,能於一切諍論之處喚菩薩來,心無退屈。
「云何菩薩如師子吼?善男子!譬如師子哮吼之時,惡獸野干各於方處驚駭馳走。菩薩如是,說無上乘如師子吼,能令一切外道野干執我、我所諸惡獸等,於諸方所馳走而去。菩薩雖作是師子吼,終不惱亂一切有情,但欲令彼執我、我所諸有情類皆令調伏,永捨離故。
「云何菩薩得無所畏?善男子!譬如師子普觀諸處,得無所畏。菩薩如是,普能觀察諸有情界,威儀清淨,得無所畏。
「云何菩薩遊行園林?譬如師子自性無畏,能現威勢游諸園林。菩薩如是,自性寂靜,常能遊戲無礙法林。
「云何菩薩依止岩窟?善男子!譬如師子依據山窟。菩薩如是,常能安住智慧岩窟。
「云何菩薩得無所取?善男子!譬如師子棄捨藏積,得無所取。菩薩如是,棄捨一切煩惱重擔,永無所取。
「云何菩薩如彼師子?性能勇勐,有大勢力,獨一無二,能破他軍。善男子!菩薩坐於菩提道場,獨一無二,力能摧破諸魔軍眾。
「云何菩薩守護一切善法苗稼?善男子!譬如師子所遊行處近於村邑,一切惡獸無能損壞近彼苗稼。菩薩如是,所近人間及遊行處,一切外道諸惡禽獸無能損壞善法苗稼。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如師子。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善調伏。何等為十?一者、菩提心堅固;二者、所作能淨菩提之心;三者、密護諸根;四者、能趣向正道;五者、能荷重擔;六者、終無厭倦;七者、得於正命,利益有情;八者、捨離一切矯詐言論;九者、永離諂誑;十者、自性質直。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善調伏。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自性寂靜。何等為十?一者、得瑜伽師;二者、多習空性;三者、開發聖道,離一切纏無有障礙;四者、順如來教,修行無違;五者、隨順諸法平等理趣,通達實相,游止世間,心常下劣如旃荼羅子;六者、於一切時常能起於乞匃之想,遠離我慢、憍醉、放逸;七者、於佛法中無有疑惑,於佛正智現前能證;八者、於一切法無有猶豫,以自內證知法性故;九者、不由他悟,自見道故;十者、為世福田,向菩提故。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自性寂靜。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如蓮花。何等為十?一者、無所染著;二者、不為少分罪垢所染;三者、得妙戒香;四者、常得清淨;五者、面門微笑;六者、得不麁獷;七者、能現吉祥;八者、開發覺悟;九者、成熟覺悟;十者、為他攝取。
「云何菩薩無所染著?善男子!譬如蓮花從水出現無所染著。何以故?由彼蓮花性清淨故。菩薩如是,雖從生死水中出現,既出現已,無所染著。何以故?菩薩能證方便般若法自性故,由菩薩善巧處生死中,不為生死過患染著,以方便般若能攝彼故。
「云何菩薩不為少分罪垢所染?善男子!譬如蓮花不為少分水所染污。菩薩如是,不為少分罪垢所染。
「云何菩薩得妙戒香?善男子!如地方所若有能生蓮花之處,其香普遍彼彼地方。菩薩如是,遊行一切人間地方,戒香遍滿彼遊行處。
「云何菩薩常得清淨?善男子!如地方所生蓮花處,即為一切世間聚落諸婆羅門、剎帝利等悉皆以彼為清淨處。菩薩如是,所生之處,寂靜清淨故,常為諸佛護持憶念,及諸菩薩之所稱嘆,又為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皆往趣之。
「云何菩薩面門微笑?善男子!譬如蓮花週遍開敷,一切有情若有見者,心皆悅樂。菩薩如是,於一切時和顏微笑,離於顰蹙,諸根清淨。
「云何菩薩得不麁獷?善男子!譬如蓮花其性柔軟而不麁獷。菩薩如是,性恆柔軟,語無麁獷又無矯詐。
「云何菩薩能現吉祥?善男子!譬如有人若覺、若夢乃至於一牟呼栗多,若見蓮花以為吉祥、瑞應之相,稱揚讚歎。菩薩如是,於一切時,若有見者為善吉祥,稱揚讚歎,為大利益,乃至能得一切智故。
「云何菩薩開發覺悟?善男子!譬如蓮花敷榮之時名為開發。菩薩如是,若得般若菩提分花開敷之時,說名覺悟。
「云何菩薩成熟覺悟?善男子!譬如蓮花成熟之時,若有見者,能令眼根增上悅樂;若有嗅者,能令鼻根增上悅樂;若有觸者,能令身根增上悅樂;若歡喜者,能令意根增上悅樂。菩薩如是,若得般若光明成就,能令見者眼根清淨,能令聞者耳根清淨,能令觸時及供養者身根清淨,能令稱揚讚歎功德、思惟之者意根清淨。
「云何菩薩為他攝取?善男子!譬如蓮花開敷之時,能令一切人及非人之所攝取。菩薩如是,所生之處為一切佛及諸菩薩、釋、梵、護世之所攝取。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如蓮花。
佛說寶雨經卷第五
佛說寶雨經卷第六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廣大心。何等為十?一者、我當積集一切平等諸波羅蜜多,是名發起廣大之心;二者、我當圓滿一切佛法,是名發起廣大之心;三者、我當調伏一切有情,是名發起廣大之心;四者、我當坐於菩提道場,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現等覺,是名發起廣大之心;五者、現等覺已,轉於法輪,若諸沙門、婆羅門,及天、魔、梵、世間人等,一切無能同我轉者,是名發起廣大之心;六者、我為利益一切有情,往於無量無邊諸世界中,為彼彼有情作利益事,是名發起廣大之心;七者、我當積集般若以為船筏,度生死海中一切有情令至彼岸,是名發起廣大之心;八者、見諸有情無主無歸、無救無護、無有處所,我當為彼而作眷屬,與彼有情為救護等,是名發起廣大之心;九者、於一切佛最勝事業,我當示現能作;諸佛最勝事業佛師子吼,我當能作大師子吼;佛所遊戲,我當遊戲;大龍觀察,我當觀察;我所得者,令諸天、魔、梵、世、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皆當得之,是名發起廣大之心;十者、佛大威德調伏有情,我當調伏,不為麁惡行、不為無利苦行、不為下劣行,是名發起廣大之心。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廣大心。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清淨心。何等為十?一者、得圓滿意樂,以此意樂性不動故、常安住故、無虛偽故;二者、遠離不如理作意,謂我當作佛師子吼,終不發起聲聞作意,亦不發起緣覺作意,亦不發起少分作意;三者、永離一切塵垢,謂能除去諸煩惱塵;四者、永離身現矯詐,謂能遠離一切矯詐威儀異相;五者、永離語言矯詐,終不示現不真實語;六者、永離心業矯詐,謂身無所著故、語言知足故、心無悕求故;七者、報恩,於少分恩常不忘失,況有多恩而不念報;八者、知恩,於有恩者,必無隱諱,亦不輕賤;見彼有德,踴躍歡喜,稱揚讚歎,除彼世間無慚愧者;九者、如言而作,謂諸菩薩示現美言,稱心相應;心常寂靜,不懷怨結;尊重於他,不生輕慢;實言而說,無有矯詐;不為慳悋、嫉妬、諂誑之所隨逐;菩薩終不令他鬪戰,亦非展轉破壞於他;說真實義、隨利益事而皆與之;十者、於如來教中永離誹謗,謂此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剃除鬚髮,覆袈裟衣,於如來教中正信出家,非因王力逼令出家,不為盜賊抑令出家,不為負債方便出家,不為驚怖而求出家,非怖不活邪命出家,希求正法以信出家。菩薩常為求善知識,親近承事,聽聞正法,聞已修行。又復菩薩不為我慢之所掩蔽,離我慢故;又不顛倒取,以無顛倒領受性故;證通達道,得通達故;證於法性,得法性故。證法性已,決定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於佛教中離諸誹謗。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清淨心。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無猶豫心。何等為十?一者、深信如來身業秘密;二者、深信如來語業秘密;三者、深信如來意業秘密;四者、深信菩薩積集;五者、深信菩提;六者、能信如來出現;七者、能信演說一乘實相;八者、能信宣說種種實相;九者、能信如來言音深遠;十者、深信如來知有情意,樂而調伏之。
「云何菩薩深信如來身業秘密?善男子!謂諸菩薩若聞如來法身之性、寂靜身性、無等身性、無量身性、不共身性、金剛身性,作是思惟:『此為真實,非是虛誑。』謂此菩薩於彼法中心無猶豫,是名菩薩深信如來身業秘密。
「云何菩薩深信如來語業秘密?謂諸菩薩聞於如來為諸有情現前授記、不現前授記、秘密記已,菩薩如是思惟:『如來言音終無虛誑,得無誤失!』由此因緣,語得真實。何以故?由如來永斷一切過患故、永斷一切諸塵垢故、永斷一切諸熱惱故、永無一切諸煩惱故,能得自在,皎潔澄清,無諸穢濁。若如來之言有虛誑、誤犯,無容是處,惟此真實,非為虛誑。菩薩於此法中得無猶豫,是名菩薩深信如來語業秘密。
「云何菩薩深信如來意業秘密?若諸菩薩聞於如來意之秘密,謂如來所有意樂、法義依止於心,依心而住,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及諸有情無能知者,惟除如來之所加持。何以故?如來甚深難可度量,超過計度及計度所行,廣大無量,猶若虛空,超越一切虛妄計者所有境界。菩薩如是正思惟:『此是真實,非為虛誑!』於彼法中得無猶豫,是名菩薩深信如來意業秘密。
「云何深信菩薩積集?謂聞諸菩薩現前利益一切有情,是諸有情所作之事皆能作之,終無疲倦,亦不驚怖。復能荷負大願重擔,有大勢力,勇勐堅固,遍能積集諸波羅蜜多,次第積集一切佛法,得無礙智、無邊智性、無等智性、不共智性、精進堅固、被甲堅固、誓願堅固、誓願不動、誓願不共,以為無上菩提因緣。是諸菩薩次第修習,令生增長,圓滿廣大。菩薩如是思惟:『此為真實,非是虛誑!』菩薩於彼諸法之中得無猶豫,是名菩薩能得深信積集。
「云何菩薩深信菩提及如來出現?謂諸菩薩如是思惟:『聞諸菩薩坐菩提道場已,無著、無礙、無障;得天眼智通、天耳智通、他心智通、宿住隨念智通、神境智通、漏盡智通;成就勝智,一一剎那了達三世,無著、無礙、無障。』由是因緣能遍觀察諸有情界。此類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受諸邪法,起於邪見,誹謗聖者,由是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捺洛迦中。復能觀察如是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領受正法,起於正見,不謗聖者,以是因緣命終之後,生諸善趣,得生天中。菩薩如是能實觀察諸有情界善、不善業已,作是思惟:『我於往昔行菩薩行有如是願:「若自覺悟,令他覺悟;我願既滿,意樂亦足!」惟此真實,非是虛妄。』菩薩能於彼法之中得無猶豫,由是菩薩能證菩提名為正覺。善男子!是名菩薩深信菩提及如來出現。
「云何菩薩深信演說一乘實相?謂諸菩薩如是思惟:『聞於如來一乘法已,唯此真實,非是虛妄,恆不變易。』何以故?由從一乘出諸乘故。善男子?譬如贍部洲中有諸小洲,雖各異名,然彼同依於贍部洲,由是說名一贍部洲。所說一乘亦復如是,由如來乘出現諸乘,而諸乘等雖有異名,然同依止如來乘故,說名一乘。菩薩能於彼正法中得無猶豫,是名菩薩深信演說一乘實相。
「云何菩薩能深信演說種種實相?謂諸菩薩如是思惟:『聞於如來素怛纜中宣說如是種種實相已,唯此真實,非為虛誑。』何以故?由諸如來能調伏故,隨諸有情種種勝解演說妙法。菩薩於此正法之中能無猶豫,是名菩薩能深信演說種種實相。
「云何菩薩得深信如來言音深遠?謂諸菩薩如是思惟:『聞於如來言音深遠已,唯此真實,非為虛誑。』何以故?以諸天子少福善根,尚得深遠美妙音聲,何況如來以於無量百千數劫積集妙行!由是菩薩於彼法中得無猶豫,是名菩薩深信如來言音深遠。
「云何菩薩得深信如來知有情意樂而調伏之?謂諸菩薩如是思惟:『聞於如來能知一切有情意樂、種種隨眠、種種勝解,一音說法皆令調伏,各隨意解,斷除疑惑,成熟有情。一一有情如是思惟:「各謂如來獨為我故,演說妙法。」如來於此實無分別——我為能說、有情為所化。惟此真實,非為虛妄。』菩薩能於彼法之中得無猶豫,是名菩薩深信如來知有情意樂而調伏之。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心無猶豫。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智如海。何等為十?一者、得如寶所;二者、甚深難度;三者、廣大無量;四者、隨順漸深;五者、不與煩惱死尸同住;六者、皆同一味;七者、容受駛流;八者、潮不過時;九者、與大有情為所依止;十者、無有窮盡。
「云何菩薩得如寶所?善男子!譬如大海有諸寶所,贍部洲人皆來取寶,終無窮盡。菩薩如是,有功德寶所,一切有情取功德寶亦無窮盡。
「云何菩薩甚深難度?善男子!譬如大海甚深難度。菩薩如是,成就智慧甚深大海,一切有情無能越度。
「云何菩薩廣大無量?善男子!譬如大海週遍廣大。菩薩如是,智慧之海廣大無邊。
「云何菩薩隨順漸深?善男子!譬如大海隨順向下,漸低漸深。菩薩如是,一切智海隨順法性,漸低漸深。
「云何菩薩不與煩惱死尸同住?善男子!譬如大海不宿死尸。何以故?以海性法爾故。菩薩如是,不與煩惱死尸丈夫同處而住。何以故?以菩薩法如是故。
「云何菩薩皆同一味?善男子!譬如大海,諸瀑流水澍入之者,一切皆同一醎味性。菩薩如是,積集無量白淨之法至一切智,皆得同於一切智味。
「云何菩薩容受駛流?善男子!譬如大海容受無量諸駛流水而無增減。菩薩如是,容受無量法雨駛流,無增無減。
「云何菩薩潮不失時?善男子!譬如大海潮不失時。菩薩如是,教化有情隨其根性,不失於時。
「云何菩薩與大有情為所依止?譬如大海與大有情為所依止。菩薩如是,為一切有情諸白淨法之所依止。
「云何菩薩得無窮盡?善男子!譬如大海為一切有情汲引,其水無有窮盡。菩薩如是,為諸有情種種說法無有窮盡。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智如海。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微妙智善巧。何等為十?一者、得希求出離善巧;二者、得通達一切法善巧;三者、得悟入一切法平等善巧;四者、得悟入一切法幻相善巧;五者、得遍知一切法善巧;六者、得緣起甚深難度善巧;七者、得業不思議善巧;八者、得了知隨所說義善巧;九者、得證知如實義善巧;十者、得真實善巧。
「善男子!云何菩薩得希求出離善巧,乃至云何得真實善巧?謂此菩薩觀察如是一切有情處於世間,常為貪慾之所燒然、瞋恚之所昏繞、愚癡黑暗之所盲冥,菩薩作是思惟:『此諸有情云何能得出離善巧?』菩薩為彼,希求通達諸法。以通達故,悟入一切諸法平等;以悟入故,了知虛幻之相;以了知故,如實遍知一切諸法;以遍知故,隨順思惟甚深緣起;以思惟故,隨順觀業不思議性。菩薩作如是觀:『一切法中都無有實,而業有種種異。』由是菩薩即能悟入微妙智慧,而於諸佛及菩薩所聞說法要,即了其義;以了義故,得見真實;見真實故,於生死海中度脫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薩得希求出離善巧,乃至得真實善巧。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微妙智。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應辯才。何等為十?一者、於諸法中施設無我;二者、無有情;三者、無命者;四者、無養育者;五者、無補特伽羅;六者、遠離作者、受者;七者、遠離知者、見者;八者、空無所有、無主;九者、虛妄分別空;十者、一切諸法施設緣生。善男子!以一切諸法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養育者、無補特伽羅,遠離作者、受者,遠離知見者,空無所有、無主,虛妄分別從緣所生,如是此應隨順法性。善男子!所有應隨順法性、不相違法性、相應法性、悟入法性、明瞭法性,如是法性菩薩摩訶薩皆應遍知,是名應辯。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應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解脫辯。何等為十?一者、得無著辯;二者得無盡辯;三者、得覺悟辯;四者、得不怯弱辯;五者、得謙卑辯;六者、得無畏辯;七者、得不共辯;八者、得無蔽辯;九者、得無邊辯;十者、得無礙辯。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十種法,得解脫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清淨辯才。何等為十?一者、得無[斯/瓦]嗄辯;二者、得不雜亂辯;三者、得不下劣辯;四者、得不倨傲辯;五者、得義不退失辯;六者、得文字不下劣辯;七者、得方便不下劣辯;八者、得時不下劣辯;九者、得不麁獷辯;十者、得明瞭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眾會中遠離怖畏故,得無[斯/瓦]嗄辯才。安住智慧故,得不雜亂辯才。菩薩於眾會中無所畏故,如師子王不驚不怖,得不下劣辯才。無煩惱故,得不倨傲辯才。善男子!有煩惱者即有倨傲,非無煩惱有倨傲也。證法性故,得於義不退失辯才。善男子!未證法者於義有失,非已得者有退失也。於一切言論無所畏故,得文字不下劣辯才。善男子!知少分論者,而於文字即有退失,非知一切論者名下劣也。積集諸方便故,得方便不下劣辯才。無善巧者而於方便即有退失,有善巧者無下劣也。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知長時、知應時、知初中後時,非先說後,非後說先,應時而說故,得時不下劣辯才。永離語言戲論故,得無麁獷辯才。善男子!以有戲論名為麁獷,無戲論者非麁獷也。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諸根聰利故,得明瞭辯才。諸根鈍者,即不明瞭;非根利者,不明瞭也。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清淨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一切眾生歡喜滿足。何等為十?一者、得可愛語;二者、面門微笑,遠離顰蹙;三者、能演說義;四者、能演說法;五者、能平等說;六者、無有貢高;七者、遠離輕賤;八者、無染;九者、不瞋;十者、得種種辯才。善男子!云何得愛語?菩薩言辭能令有情心喜悅故。云何面門微笑?菩薩和顏安慰,能令有情得安隱故。云何能演說義?菩薩言辭應量說故。云何能演說法?菩薩凡所演說饒益有情故。云何平等說?菩薩恆以等心授有情法故。云何無有貢高?菩薩遠離我慢、憍逸,同類性故。云何遠離輕賤?菩薩說法,尊重法故。云何無染?菩薩尸羅極清淨故。云何不瞋?菩薩性能行忍辱故。云何得種種辯才?菩薩言辭美妙,悅眾生故。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能令有情歡喜滿足。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令有情領受所說。何等為十?一、不為非器者說法;二、不為瞋害者說法;三、不為增上慢者說法;四、不為外道說法;五、不為不生尊重者說法;六、不為無淨信者說法;七、不為諂誑者說法;八、不為愛樂活命者說法;九、不為規求利養、得他尊重、嫉妬、慳悋所纏者說法;十、不為頑鈍、瘖啞者說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不以慳悋法故,而不為說;亦不為師,奉秘而不說;亦不為有情輕於我故,亦不為棄捨法故,但以非法器故而不為說。」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有情,諸佛菩薩為之說法?」
佛言:「善男子!若諸有情具足信根,成熟法器,承事諸佛,心無諂曲,亦無虛誑,威儀無詐,不貪利養,意樂具足,為善丈夫,聞法覺悟,善能開曉,聰慧利根,隨所說義即能了知,為得法故,勤修精進,順如來法依教修行。善男子!如是種類諸有情等,佛及菩薩為之演說。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即能領受所說之法。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能為說法之師。何等為十?一者、為積集佛法故能演說法,然佛法不可得,積集亦不可得;二者、為積集諸波羅蜜多故演說法,波羅蜜多不可得,積集亦不可得;三者、為積集菩提故演說法,然菩提不可得,積集亦不可得;四者、為斷煩惱故演說法,然煩惱不可得,斷亦不可得;五者、為厭貪、離貪、滅貪故演說法,然厭、離、滅及貪俱不可得;六者、為得預流、一來、不還向果故演說法,然預流、一來、不還向果俱不可得;七者、為得阿羅漢向、果故演說法,然阿羅漢向、果俱不可得;八者、為得緣覺向、緣覺果故演說法,然緣覺向、果俱不可得;九者、為永斷執著我故演說法,然我與執著俱不可得,十者、為顯示業及異熟故演說法,而業及異熟俱不可得。何以故?彼諸菩薩作是思惟:『由彼名字故說有法,其所說法本不可得。』所以者何?法非文字,文字非法,但於俗諦法中順世俗故,於無名法中施設其名。勝義諦中無有名字,但是虛妄施設、假立作其名字,誘引愚夫故作是說。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故,能為說法師。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隨法性行。何等為十?一者、菩薩隨法性行,不離於色亦不離受、想、行、識;二者、隨法性行,不離欲界;三者、隨法性行,不離色界;四者、隨法性行,不離無色界;五者、隨法性行,不捨於法;六者、隨法性行,不執著於法;七者、隨法性行而不捨於有情;八者、隨法性行而不行於斷見;九者、隨法性行而不行於常見;十者、隨法性行而不捨於正道。所以者何?菩薩成就般若方便善巧故,雖隨順法性,然於色等不捨、不著亦不行。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隨法性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法界善巧。何等為十?一者、有智慧;二者、攝取善知識;三者、勤行精進;四者、離一切障;五者、極清淨;六者、尊重教誡;七者、多修空性;八者、離諸慢見;九者、向於道;十者、見真實義。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智慧者,求善知識。見善知識故,得歡喜悅樂。於善知識生如佛想,依止彼住。依止彼故,得勤行精進,永斷一切不善法,圓滿一切善法。以勤修精進故,滅除一切障,得無障礙,開示正道,遠離身、口、意麁重。由離障故,得最極清淨。既清淨已,得尊重教誡。得教誡已,能多修行空性。修行空已,即得遠離慠慢之見。遠離慠慢見已,得向正道。菩薩得住道已,見於真義。」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真義?」
佛言:「善男子!真義者即是實義增語。」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實義?」
佛言:「善男子!所謂不虛妄是實義。」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不虛妄?」
佛言:「善男子!所謂真如是不虛妄,無別異也!」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何謂真如?」
佛言:「善男子!此法自內所證,非有文字能施設之。何以故?此法超過一切文字、言說及戲論故,離諸入出,無有計度,非計所行,無相離相,非諸愚夫所行之處,遠離一切諸魔境界及以一切煩惱境界,非識所行,住無所住,自性寂靜,超過眾聖智之所入。由是因緣自內所證,無垢無染,清淨微妙,最上無比,恆常不動,性不滅壞。若諸如來出現於世、若不出世,如是法界自性常住。善男子!為利益故,是諸菩薩勇勐修行無量苦行,證此法性。得法性已,安置有情住如是法。善男子!如是名為真如,亦名實際;名一切智,亦名一切種智;名不思議界,亦名不二界。」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於此法中現證?云何自內所證?」
佛言:「善男子!應以出世間般若自內所證。」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般若現證即是自內證耶?」
佛言:「不也。善男子!般若如實觀見法,身為內證也!」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如是證法,為內證乎?」
佛言:「不也!終不但以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為內證也!善男子!以是因緣我當為汝說於譬喻。譬若有人熱際之餘在於曠野,從東方來將詣西方。復有一人從西方來往於東方,其人熱乏,為渴所逼,語東方人言:『我今熱乏,為渴所逼,請示我路。何處應有泉林、池沼清淨冷水?我若得之,熱惱、渴乏皆得止息。』從東來人語西來者,作如是言:『我諳道路,知有水處,我經甞飲。從是東行去此不遠,便有二道,應捨左路,趣於右道。若見青山,彼有林泉、清淨冷水能解渴乏。汝可往彼,必得捨除熱渴之患!』善男子!於意云何,彼熱渴人唯聞水名,但思水事,即得除其熱渴患不?」
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彼熱渴人要當內證清涼之水,然後除其熱渴之患。」
善男子!如是,如是!非但聞、思即能證得自內所證真如之法。善男子!言曠野者,即是生死;言熱渴者,即是一切有情於境界中,為煩惱熱之所渴乏;示道路者,即是諸佛、菩薩善知識也;經自甞飲者,即是善巧;能知一切智道,自內所證勝法性也。
「復次,善男子!我今更說譬喻曉悟於汝。假使如來住世一劫,為贍部洲人讚嘆諸天所食甘露,色香美味,清淨微妙,若觸彼時,受其安樂。於意云何,然彼有情聞是語已,即得如是自內所證甘露味不?」
止蓋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彼人雖聞佛說甘露,終不能得甘露之味!」
佛言:「善男子!汝於此喻應如是知,非唯聞、思即能得彼自內所證。善男子!譬如有人食美果已,於未食人前讚歎其果香味具足。於意云何,彼未食人能得內證知其味不?」
「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彼亦如是。汝於此喻應如是知,非唯聞、思即能證得自內所證。」
如是說已,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甚為希有!如來今者善能為我說斯法要。若有得聞如是法門,應當證得。何以故?世尊!彼善男子得此法因,決定當得此法性故。」
佛言:「如是,如是!既知因已,當得此法。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法界善巧。
佛說寶雨經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