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信仰和企業經營聯繫在一起的,松下大概是第一人。讓人們在追求事業的同時,也追求生命的健康與道德的健康,松下在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一個案例。
信仰屬於宗教和道德領域,表面看來與經營無關,但松下卻從這其中發現了經營的金鎖匙。
從宗教信仰中,松下不僅僅獲得了事業的輝煌業績,也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健康長壽。
讀過鬆下傳記的人大概都知道,松下家境貧困,從小就體弱多病,可是自他五十歲以後,人卻一天比一天硬朗起來,週身的病痛卻不知跑到哪裡去了,這應與他一生參悟宗教人生有關。
松下於1923年,即他三十多歲時,認識了天主教大師加藤先生,於1937年正式聘請加藤法師為他的終身顧問,從此,他們真正相伴了大半生。直到加藤大觀去逝,他又將家遷至真真庵傍,與立龜大法師為伴。然而,真正促使松下對宗教產生興趣的卻是一次在參觀了一座正興建的宗教寺廟之後。
在那裡,他親眼看到從全國各地自己帶糧帶錢來到寺廟工作的義工。他們都滿身大汗,默默地將一磚一瓦砌起來,整個工地井然有序,竟沒有一點聲息。
這座宗教學校每年畢業一萬多名信徒。這裡的老師也大多數是不取報酬的專家義務來兼職的,他們都勤勤懇懇、無怨無悔。
在那種環境,任何人都會被一種崇高聖潔而偉大的氣氛所感染,產生一種不知哪裡來的感動和力量,心靈也感到寧靜安然。
這次參觀給松下太大的觸動了,他想為什麼那些信仰佛教的人可以分文不取而安靜盡情地無怨無悔地自覺地工作,而工廠的工人領著報酬還牢騷滿腹呢?
原來,是因為人是由身和心、肉體和靈魂兩部分構成的有情感的高級動物,工人在工廠勞動掙錢買吃、買穿、買房,只是安頓了他們的身軀,而他們的心,即靈魂還沒有找到地方棲息、安放。因此,他們總是煩燥不安,他們總是牢騷滿腹。因此,各事業單位總是有那麼多勞資糾紛反覆發生,有那麼多人事問題、思想問題,搞得人心惶惶。
而宗教的信仰、宗教的精神之所以能使那麼多人快快樂樂地工作,他們不僅自己快樂,也要別人一同快樂,最主要的是宗教信仰給他們製造了一個精神的寓所,讓他們的心靈可以棲息於那裡,快樂地生活。
宗教精神能夠移植到企業中來嗎?
松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思考與沉澱,他最後的回答是肯定的,宗教精神是可以移植到他的企業中來的,他不但要創造豐富的物質,安頓人們的身軀,他還要製造企業的精神,以安頓他們的心靈。
為此,他覺得他必須首先解決幾個主要問題。
第一、松下事業與每個員工的相關度,即松下電器的事業能否成為每個員工的事業;
第二、企業應該有種大家認可的幸福生活的價值觀念,領導應給員工提供追求幸福生活的方法和途徑,以令他們心安;
第三、應該建立一種精神,這種精神使員工們感到自己的一切活動是崇高的和有價值的。
松下圍繞這幾個問題,苦苦思考,終於想出了一個框架,
第一、建立松下企業的遠景,給每個員工一個夢想,幸福人生就在那裡,松下整理了一份二百五十年的企業規劃藍圖。
第二、建立企業使命,消除貧窮,把生活物資變得像自來水一般的無限豐富。
第三、建立完成使命的方法和途徑。
做好這一番工作之後,他選定了1932年5月5日,日本的男孩節那一天,做為他松下企業的創業知命日。
他講道:「知命,就是知這生命的意思。松下過去的十五年,只是胚胎期,今天,新的生命終於誕生了,釋迦牟尼在母親的胎中,懷孕了三年三個月的時間,所以,他會有異於常人的不凡創舉。松下電器在母親的肚子裡,待了整整十五個年頭,我們應該超越釋迦牟尼的表現。完成我們的任務才行。」
這就是松下創業紀念日那天演講的概要:松下電器創業於一九一八年,知命於一九三二年,特選定五月五日這個吉日,作為將來前程更加邁進的創業紀念日。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看到了一個天才企業家經營理念的發展軌跡,我之所以對他這段經歷詳細描述,是因為一九三二年的這件事是形成他一生經營管理思想的維形,翻開整個松下厚厚的幾本傳記及其它書籍,可以看到,松下之所以在他的企業中開展那麼多的宗教儀式活動,他正是完全繼承了釋迦牟尼的思想。一個事業,只要你有能力將它變成一種人們共同的信仰,這事業必將自然輝煌。因此,松下幸之助在企業中開展一些宗教儀式活動,其目的就是營造一種氛圍,將松下的事業變成一種信仰、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流傳到現在我們都耳熟能詳的松下產業報國精神。
在這裡,松下幸之助將他的松下事業擴大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興盛,一個為全體日本人民的幸福而奮鬥的精神境界,以使人們忘卻低級卑下的自私自利行為,讓員工們趨向於佛教所講的積善成德,積德成功。這樣,人人都可獲得佛祖所講的善果。
這樣,松下就巧妙地將佛教教義與企業文化、制度結合在了一起,做為松下企業的基石——講奉獻,講積德行善,講產業報國才是崇高的人生。
如果員工能做到這一點,那就是善,是善就一定會有善報,相應的公司應建立這樣的機製與制度去保障善報的現實性。從而實現精神與物資的結合,這就是松下的精神。
其實,在今天,我們很多有智慧的企業家也在應用佛教的精神來經營他們的企業及他們的人生。
青島雙星集團的廠區裡,立著一尊大佛。他們的董事長汪海說:「我們把提高產品質量與積德行善結合起來。提出把好質量關是最大的積德行善。」在汪海看來,企業經營裡也存在著因果報應,「你產品質量不好,坑害消費者,報應企業的結果就是企業倒閉,無法生存。」
瀋陽鳳祥集團的董事長孫鳳祥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在他的辦公桌上就一直放著兩個青花瓷碗做成的香爐,辦公室後面套著他的「靜心堂」,裡面供著如來和觀音。在香煙繚繞中,孫董事長覺得情緒特別容易安寧,這也正是他的「洗心」所在地。
這些年,我接觸到很多企業家,他們都談到了宗教能帶給他們的寧靜、快樂與智慧。「企業是一個權利場所,人在權與利面前,很多時候是非理性的,而佛教能讓我們安靜下來。」在做諮詢時,我的一個客戶(某投資公司的董事長)曾對我這樣說。
企業家們身處波濤洶湧的商業大潮中,起伏跌宕原屬平常,宗教能給他們相當大的慰藉,很多企業家從宗教中找到了立身的根本,做人做生意的原則,這是我們可常常見到的。而像松下幸之助這種企業家,能將宗教的精神,教義演變成一種企業的行為和精神。使他的企業在創造物資產品的同時,也創造了精神產品,創建出了人們精神的樂園,這是企業層級與企業家境界的提升,它需要企業家創造性的智慧與文化的管理能力。那是攝人心魄的神密的能力。一個富有超凡生命力的組織或企業,它的締造者一定會擁有這種能力。而這種能力說簡單一點,它就是一種思想觀念,一套哲學思想,而關鍵點在於這一套思想能否掌控和引領企業員工的心靈,它是否能形成一種精神並長期存在於企業員工的心靈之中,使得企業即統一了意志,而企業員工們又有了心靈的歸依。能創造這種思想並付諸行動的企業家就是最偉大的企業家。
松下幸之助創造了一種思想,將它的松下事業變成了一種產業報國、產業報答人類的宗教信仰,使松下的員工在創造松下企業的過程中,心靈也變得崇高純潔與偉大。因此,松下幸之助成為了人們敬仰的偉大企業家,人們都稱他為經營之神並把他像神一樣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