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願為先——願立則道業可成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資糧:信、願、行。信的內容: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以及深信自己罪惡生死凡夫沒有辦法靠自力得到救度,唯有仰靠他力——這句佛號。那麼這個願就是:你這個信怎麼體現出來,是要靠這個願作為你信心的表達,有這個願馬上就能產生一種行持,落實在你的持名上。

所以願是信之券、行之樞:信的證券、持名行持的樞紐,都要靠這個願的建立來完成。所以信、願、行三者說到底還就是願為核心。有信,有行,沒有願:相信有極樂世界,也念念佛,但是他不願去,念念佛是求人天福報,不願到極樂世界去,這種人是有的。但是絕對沒有說建立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他不具備信心,不具備行持的,所以這個願一旦真實地建立起來,裡面就包含著信,包含著行。所以《阿彌陀經》三次勸願。若已願、若今願、若當願——你只要願產生起來,就是「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那有人還會問一個問題了:按因果的法則,你修五常、五戒能得人身,修十善業道能生天,造十惡下三惡道——上品十惡入地獄,這些並不需要發願就去了,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也應該是這樣啊,為什麼還要等到發願才能往生呢?在三界六道的因果法則當中,是隨眾生的業力所感,它是可以不需要願的。五戒你都破了,你就得不到人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出世間法的一個正因,如果沒有大願來作為導引,你縱然念阿彌陀佛名號也往生不了。

因為你對這個名號沒有賦予這個願往生的信息在裡面,你沒有信願就感通不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的力量,你感通不了,你就往生不了。所以它的性質完全不一樣。這就好像一頭牛:它走在一條熟路上,雖然沒有這個駕馭的人,它也知道怎麼回家;但是如果這頭牛走在一條不熟悉的道路上,你只是給它指一個方向,給它指一個目標,它是到達不了的,必須要有一個駕牛的人拿著韁繩,還有鞭子鞭策,然後它走偏了道路再把它扳正過來,才能到達目標。

所以我們凡夫眾生的心性就像牛,這個三界六道走慣了就是熟路,隨著他的業力他自然就去了,但西方極樂世界對我們來說是生疏的路,不是熟路。如果你常常去西方極樂世界,不可能我們坐在娑婆世界這個地方身心憔悴,蓬頭垢面,八苦交煎,苦不堪言——不可能這個樣子,所以它對我們來說很生疏。很生疏怎麼辦?就得要用願作為這個駕馭的工具,這個信心就像這個手,我們念佛的念頭就像這個繩子,我們的發誓就像這個鞭策。像這樣走在這條生疏的道路上,就必須要這個願了,沒有這個願就往生不了,沒有這個願就好像沒有駕馭這頭牛的手段。所以為什麼淨土祖師講「願立則道業可成」——發願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