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的本質特點——感應道交

在慧遠大師身上,無論是他的知見,還是他的修行實踐,都體現著感應道交的特點。

例如,慧遠大師把阿育王造的文殊金像請到東林寺,是經過至誠禱告,這個文殊菩薩像是飄然而至東林寺的,以此建立了文殊閣。慧遠大師能夠通過觀、念能夠把在印度為了降伏毒龍而印在石壁上的佛像再現而淡彩圖寫了出來。

慧遠大師一生,一共有三次定中見佛的體驗,而且他對《周易》有深刻的理解。他認為《周易》的本質特點就是談「感應」兩個字——「易以感為體」。所以這些宗教精神和淨土感應的思想,必然對善導大師產生影響。於是我們看善導大師一生的行業,也是注重戒律,對淨土一往情深,專修專弘,而且尤其注重感應一道。

淨土法門的本質特點,可能就體現在「感應道交」這四個字上。法界的奧秘,甚深的哲學義理討論,可能就是「感應」兩個字。它是最玄妙的學問,也是最實在的宗教體驗。這種感應首先要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我們生存的世間由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組成,被稱為四維時空連續區。

我們就要相信在四維時空之外,有一種更高次元的生命,或者有超越時空的那樣一種生命,有那樣的一個剎土,它當下就存在。所以淨土法門,你首先要相信,有西方淨土,有阿彌陀佛。但這種相信為什麼難呢?

因為這不是我們四維時空態裡面的事情,它不是我們心意識裡面的事情,它不是我們邏輯思維所能想清楚的事情,它是從無相的法界生起的無不相的妙境界相。

那你要相信這一點,必須對大乘圓教的理念——真空妙有、第一義諦妙境界相,要有一個信解,你才會在內心有這個相信。有這個相信,你才會去跟這樣的一個法界,這樣的靈靈不昧的一種力量,去互動,去感通。所以這個感應,是談雙向的,能感之機是來自於我們眾生的這一面,所應的力量是來自於佛的那一面。

佛所應的那種慈悲願力,那種極樂莊嚴,那種六字洪名的內在能量場早已成就,就看我們怎麼去感,你想不想去感,你怎麼去感。你只要有感,馬上就有應,感應是同時的。

為什麼呢?因為能感和所應都是在本體上跟我們是同體的,是一體的東西,這是心佛眾生等無差別。

所以你的感和應,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上的。這個道就是談諸法的空性了,實相了,非常超越的一種體性。就在這樣的體性當中,眾生跟佛相滲互即,就交融在一起。這就是感應道交的原理。

感應之後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妙用,種種的境界。為什麼不可思議?思是我們的思惟,議是我們的語言。而淨土法門的這種境界、事理、因果,是超越了我們的思惟和語言的,所以就叫不可思議。

有時候還會加上「大」——大不可思議,這就令我們有一個困難,我們舉心動念都是在可思可議的範圍當中,我們判斷事情總是在常識的範圍當中,所以對於超常識的、非常超越的境界,我們就不容易產生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