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啟示

禮敬諸佛

一者禮敬諸佛。禮敬諸佛是指身業禮敬。通過禮敬,能降伏破除我慢的障礙,生起謙卑恭敬一切的心態。通常情況下,吾人至心禮敬過去諸佛、現在諸佛,那沒有心理障礙,佛弟子乃至一般社會人士都能做到,然要以平等恭敬心來禮敬未來佛,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什麼是未來佛?一切現前的眾生都是未來佛,乃至蜎飛蠕動的眾生都是未來佛,吾人悉當以平等恭敬心去禮敬。

《法華經》中有《常不輕菩薩品》,這品經的當機者是大勢至菩薩。常不輕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因地,這位菩薩一生只修行一個法門——禮敬。見了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他就要頂禮。一邊頂禮,一邊還說一句話:「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有些增上慢的四眾弟子就很討厭他:「你有什麼資格給我授記!」

這位菩薩之所以叫「常不輕」,就是因為他不輕慢任何一個眾生,而且恆常地這樣去做。即使那些人討厭他、罵他,他也要頂禮,也說這句話。這些人用棍子打他,他就在棍子打不到的地方頂禮,又說這句話;這些人用石頭拋擲他,他就在石頭拋不到的地方再頂禮,再說這句話。他一輩子不坐禪、不誦經,就是禮敬。

這位常不輕菩薩臨命終時得法華三昧,見到虛空當中威音王佛講了二十千萬億的《法華經》偈頌,馬上就延長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這時候,打罵他的那些四眾弟子看到他得了三昧,就去向他懺悔。雖然懺悔,但還是先下地獄,從地獄出來之後再作常不輕菩薩的弟子。

《維摩詰經》中,維摩詰居士得到了一位長者給他的珍寶,他就分成兩份,一份給了難勝如來,一份給了與會的最下等的乞丐。他用平等心去做這件事,那就是法供養。

唐代飛錫禪師在《念佛三昧寶王論》中將「念未來佛速成三昧門」放在第一,就特別強調這個問題,要對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要生起平等恭敬心。

禮敬諸佛這一願王也啟示我們日常修行要常常拜佛,至心禮佛一拜,罪滅恆沙。現在我們的業障很重,特別是身體不好,通過拜佛還能令身心康樂。拜佛作為修行,身口意三業能夠集中——眼睛看著佛像,身體拜下去,口裡還在念著佛。

宋代的王日休居士每天禮佛一千拜,臨命終時是站著往生的。所以大家應該多拜佛。而且,每個行願都是以廣大心去做的。例如禮敬諸佛時,不僅自己一人在禮敬,還要觀想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禮敬;不僅自己在一處禮敬,還要觀想自己在一一佛所,以無量無邊的身,禮敬無量無邊的佛。

十大願王都是以普賢的心量去做的,這種心量是無盡的——虛空無盡,眾生無盡,眾生業無盡,眾生煩惱無盡,禮敬諸佛亦無有窮盡。

稱讚如來

二者稱讚如來,這是指口業。我等凡夫的口業不是講假話套話,就是在播弄是非,每天搖著三寸不爛之舌造了多少的口業,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要轉這個口業去稱讚如來,使其進入至善的狀態。

經典當中講,釋迦牟尼佛因地作仙人時,觀弗沙佛的相好,心生歡喜,合十指掌,翹於一腳,七日七夜,以一個偈子來讚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以這個偈子讚佛,就功超九劫——比彌勒菩薩提前九劫成佛。一般而言,修行人見佛,首先就是要讚歎佛德。如法藏菩薩於出家時見到世自在王如來,他的偈頌首先就是讚佛。法藏菩薩成佛之後,他方世界菩薩前往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首先也是讚歎阿彌陀佛。

我們念佛之前唱的《讚佛偈》是宋代擇瑛法師依據《觀經》第九真身觀所作: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印祖稱譽此讚佛偈「舉正報以攝依果,言化主以包徒眾。雖只八句,淨土三經之大綱盡舉也」。(《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與悟開師書》)是故吾人當常熏習。

不僅在做功課、做法事的時候,就是平時待人接物,我們也要有這種心理上的傾向,要讚歎。一切眾生總有閃光點,要讚歎他的閃光點,不要一見面就找茬,天天挑別人的毛病。如果總是拂逆他人的心,總是說些難聽的話,那他肯定不受大眾歡迎。

所以要說讚歎他人的話,這其實也是一種甚深的涵養。但我們往往就喜歡說些嘲笑別人的話,自讚毀他,所造的口業就很深重了。而常常讚歎別人,尤其讚歎如來的功德,那就能夠獲得無礙的辯才。

廣修供養

三者廣修供養,可令行人破除慳貪的煩惱。供養有財供養,有法供養。

一切眾生都慳吝,自己的東西捨不得給別人,對他人之物卻垂涎三尺。小偷的心理就是如此,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就想佔為己有,否則渾身不舒服,所以他要行竊。而修普賢這一行願,就要廣行佈施,以歡喜心佈施金錢財寶、資生用具、王位眷屬,乃至佈施頭目腦髓。而且還要三輪體空地佈施,不存期望回報之心。能夠三輪體空地佈施,那財供養就是法供養。

供養當中,有三種福田:敬田、恩田和悲田。三寶和聖人為敬田,父母師長屬於恩田,一切窮苦無告的人則屬於悲田,這些我們都應當要去供養。

法供養就是把自己所學到的佛法無條件地供養給大家,不能吝法,否則就會得愚癡的果報。如果能夠法供養,為眾生講經說法,就能開發智慧。

因為通過我們的法供養,眾生開發了智慧,那麼自他不二,他人開發了智慧,也就等同於自己開發了智慧。證知以慈悲心代佛弘法,即可得諸佛菩薩加被,獲得無上智慧。如是開智法,吾人當踐行。

懺悔業障

四者懺悔業障,這是離愚癡之報。

一個菩薩思惟自己無量劫以來,由於貪瞋癡三毒煩惱鼓動身口意三業,所造的惡業無量無邊,如果這些惡業有體積的話,盡虛空都容納不了。菩薩尚且說自己的業障無量無邊,更何況業力凡夫。

我們有三種障——煩惱障、業障和報障,這三者之間有一個關係:煩惱障就像種子,業障就像水土,報障就像果實。因此,在三種障裡先懺悔業障,使煩惱障的種子得不到水土的培植,自然也就沒有報障那個果實了。

懺悔業障要生慚愧心,只有知道自己的業障無量無邊,慚愧心才能出來,才去尋找懺悔的方法。懺法有作法懺,有取相懺,有實相懺。

淨土法門是帶業往生的法門,但也是重視懺除業障的,隨緣消舊業。慈雲懺主遵式大師曾作《往生淨土懺願儀》,世傳為「大淨土懺」。收入《淨土十要》中,淨業行人可行之。

《觀經》云,至心稱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證知,至心念佛即為最上乘的懺罪法。

隨喜功德

五者隨喜功德,這是破除嫉妒的障礙。

人有一種劣根性,就是嫉妒心,看不得別人好——見到別人倒霉,心裡就挺舒服;見到別人活得比較滋潤,自己就難過。這其實是薄福之相。是故吾人要把心量打開,要有隨喜他人勝德的心。

隨喜的對境包括四聖六凡所有的善根功德,對於這些,都要隨喜讚歎,成人之美。能隨喜他人功德,實則在積累培植自己的福報。讚歎別人,鼓勵成就他人圓成善業,這是自利利人的善行。

不要無端地懷疑阻撓他人的善舉,諸如別人正在放生,有人非得說:「你們怎麼放生,放生不就是放死嗎?」這就是阻撓人家。固然,放生處理不恰當時會有一些弊端,但放生的大方向是正確的,是傳達慈悲精神的,首先要去讚歎,而不是去障礙。

或者善心人正在給乞丐佈施錢財,卻有人在一旁說:「他可能是騙人的哦!」阻撓別人行善。如果此時讚歎一下,那人也就佈施了。

一定要讚歎、隨喜,這就好像一個人在賣香,另一個人在買香,你站在旁邊也沾染了這個香氣,而買賣香的人並沒有損失。所以,我們要保持一種隨喜功德的心態和讚歎他人善行的口業。

請轉法輪

六者請轉法輪,能除謗法的障礙。

為什麼要請法?一切諸佛示現,都有人來請法,菩薩常請,諸佛常說,法輪常轉,佛日增輝。這個世界有佛法的流佈,就充滿光明,眾生就能得福。

佛法要表現其尊重性——有請方說,重法不輕說。如果輕率地去說,別人不恭敬,也產生不了作用。有請才說,才能體現尊師重道。

《周易》有蒙卦,「蒙」是指需要啟蒙的人。為師之人一定要自尊自重——「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是學生不辭辛勞,不遠千里,登門來求學,不是老師主動找上門去教學生。即云:但問來學,不可往教。這是傳道師資的自然規則。

中醫也有類似的規矩,如果病人不上門求醫,醫生是不會主動去找病人治療的。因為療效的好壞,亦與病人對醫生有否信敬心相關。所以,請轉法輪是上承諸佛之願,下順眾生之心。

諸佛來世間示現八相成道,就是講經說法的悲願,但眾生蒙昧顛倒,不知道向佛請法。所以,明白人就要主動去請佛。佛滅度之後,三乘的聖人乃至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也都在可請說法之列。甚至,不忍佛法滅,自己通過努力修行有一定的體會,也可隨緣講說,這叫請自心佛說法。

請轉法輪,其實現代每個人都可以發心為之,例如主動地去流通佛經、光碟等。弘法在任何時代都非常重要,「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世間那些大科學家和大知識分子,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或許還很優秀,但是由於分別識和邏輯思維太強,一旦到佛法的層面,可能就百思不得其解了。多少教授、博導看《金剛經》《心經》,包括《印光法師文鈔》,都覺得像看天書,滿頭霧水,不知所云,所以需要跟他去講法。因此現時代培養弘法人才就至為重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請佛住世

七者請佛住世。

對於久處無明暗夜的眾生來說,佛就是能灼破群昏的杲日,有著拯救一切眾生的力量。佛應眾生得度的機緣出興於世,如優曇華,稀有難遇。如果有幸遇到了,一定要請佛長久住世。

佛臨涅槃那天,向天上地下的所有人宣告:今日當入般涅槃。當時很多眾生長跪叉手,淚流滿面,請佛莫入涅槃。但是,釋尊涅槃之事實則是有因緣的。

佛曾向阿難暗示過,佛可以住世半劫或者一劫,但阿難不吭聲,沒有請佛住世。相反,魔王波旬卻去請佛入涅槃,那佛也恆順眾生,就答應波旬三個月之後入涅槃。佛不打妄語,既然答應了波旬,那就要做到。

當然佛示現涅槃,也是有因緣的,從《法華經》來看,佛示現涅槃也是度化眾生的方便。如果佛長久住世的話,眾生不起恭敬之心和稀有難遭之想,示現涅槃相,眾生就有修學佛法的緊迫感了,對佛法也就油然而生恭敬難遭之想了。

須跋陀是佛最後度化的一個弟子,他活了一百二十歲,是一位老外道。在之前很長的時間裡,他根本就沒有來向佛請教過。一日他聽天人說佛要涅槃了,就緊張了:佛都要涅槃了,而我還沒有得解脫,得要趕緊向佛請教,否則以後沒機會了。於是趕忙跑去找佛。

當時阿難把他擋住,不讓他進,怕他干擾佛最後的涅槃。他就再三地懇求。佛聽到他的聲音,讓阿難放他進去,就給他講八正道。當下,須跋陀就證到了阿羅漢果,而且為了報答佛的恩德,他就自己先入涅槃。

正是佛要示現涅槃的消息,把須跋陀給度過來了,如果佛長久住世,他可能根本就不會在意。佛滅度之後,對於一切三乘的行人以及一切有修有證的善知識和高僧大德,也應該要請他們長久住世。

最後的三個行願

最後的三個行願都是屬於迴向的範圍。

八者常隨佛學,就是恆常地、無窮盡地不違悖佛陀的教敕而修行。常隨佛學是以佛為榜樣,佛從初發心到圓成佛果的全過程,我們都要亦步亦趨地去倣傚。

因此,我們是要「學佛」,學佛是解行並進、知行合一的,而不是僅僅去研究「佛學」,佛學屬於知識學問的範疇。

九者恆順眾生,這是利他行,迴向眾生。這一行願所表述的道理非常精彩。恆順眾生就是恆常隨順眾生各種不同的根性,予以利益去成就他們。恆順眾生不是恆順自己,一個具備無我空慧的人才能做到恆順眾生。眾生有種種的根機、種種的欲樂、種種的習氣,我們都要去恆順。之所以要恆順眾生,就是因為佛與眾生是同體的,恆順眾生就等於恆順諸佛,讓眾生歡喜就等於讓諸佛歡喜。

《華嚴經》以海印三昧來表達佛與眾生同體的深義,當佛證得海印三昧的時候,大海岸邊所有的樹木、花卉、景物都印在大海里面了,於是印在大海中的景物即是大海的組成部分。同理,九法界眾生也都是佛所證海印三昧中所現之影,是故一切眾生即是佛的組成部分,佛與眾生同體不二。

由此,佛菩薩以大悲心為體性,大悲心是緣苦難眾生而生起來的,由大悲心催生了菩提心,由菩提心引導了菩薩的六度萬行,由六度萬行成就了菩提樹的一切種智的果實,所以菩提屬於眾生,如果沒有眾生,就沒有菩薩,沒有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為報眾生恩故,必須要恆順眾生。令九法界眾生悉皆往生極樂淨土,即是究竟的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這一行願是要將前面九種修行的功德作三種迴向:一是回事向理,回轉前面九類行願事相功德,趨向真如實相;二是回因向果,回前述行願因行趨向菩提佛果;三是回自向他,回轉自己修普賢行願功德趨向法界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通過三種迴向,就能拓展心量。

一般而言,我等業力凡夫好不容易修了點功德,就會覺得這應該屬於自己的,最多是讓家親眷屬沾點光,而把自己修行的功德給其他眾生,那可捨不得!本來修行便想著得點人天福報,可是一旦全捨出去了,自己可不白忙乎了嗎。

然事實並非如此,佛法的奧妙恰恰是越迴向,功德越大。由於心量的擴大,功德也隨之放大。所做的功德就像一滴水,如果不迴向,這滴水就容易乾涸;如果做了迴向,這滴水就回歸到了大海,就永遠不會乾涸。以此獲捨一得萬報,乃至捨一得不可說不可說倍數之果報。

對於淨業行人而言,修行的一切功德,無論是持名念佛,還是淨業三福、十大願王,都要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為終極目標,而且迴向法界眾生共同往生。發願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華開見佛,悟證無生法忍之後,還要再回到娑婆世界、煩惱稠林、生死苦海,來救度苦難的眾生。如是往相迴向與還相迴向就能成就大悲心,與大乘淨土妙法相應。

普賢十大願王與淨土法門關聯甚密 ,《無量壽經》講與會的菩薩大眾悉皆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阿彌陀佛第二十二「菩薩一生補處願」中,也談到極樂菩薩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無量壽經》唐譯本開顯:「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意謂如果有緣眾生髮願要成就佛果,就應當要念佛往生到彼岸的極樂淨土,一到那裡就行超普賢行願,能快速圓滿普賢十大願王,直入如來地。淨土法門至圓至頓的特質,於此可見一斑。

《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結穴歸根之處,也是《華嚴經》的修行中樞。《華嚴經》以十大願王作為歸宿,十大願王則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為歸宿,這樣就直接把淨土法門與《華嚴經》緊密聯繫在一起了。

淨土法門得十大願王的導歸,就拓展到了大乘全圓的境界,而《華嚴經》得「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的歸宿,也就能圓滿毗盧遮那成就華藏世界的本懷,兩者相得益彰。所以,憑藉六字洪名就能打開華嚴事事無礙的法界,極樂淨土的莊嚴全體具足著華嚴十玄門和六相的功德。

普賢行願之法義境界昭示:毗盧遮那與阿彌陀佛同體不二,極樂淨土與華藏世界圓融互攝,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亦屬法爾自然之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