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相續,佛聲不斷。病人力能念,則隨之小聲念;不能念,則攝耳諦聽,心無二念,自可與佛相應矣。念佛聲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聽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緩。太快則病人不能隨,即聽亦難明瞭;太緩則氣接不上,亦難得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惟用引磬,其它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家中眷屬如此念,外請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間斷。若值飯時,當換班吃,勿斷佛聲。
《臨終三大要》
三班相續,念佛的聲音不間斷。病人如果還能夠跟著念,就隨著助念的聲音,他自己小聲念;如果力氣不夠,不能念,這個病人可以攝耳諦聽。心裡跟著念,那心裡被這個佛號所攝住,就心無二念。如果不聽佛號,不用佛號攝心,那還是妄想紛飛的。心無二念,自然就可以跟阿彌陀佛的名號光明、願力相應,相應就能夠成辦往生的這樁大事。
念佛的聲音不宜太高,聲音念得很高昂,好像都念到雲霄裡面去了,會傷氣,難以持久。但也不能太低,低了病人聽不清楚。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太快了,這個病人跟不上,聽不清楚;太慢了,這個氣又接不上來,也難以得到利益。佛號要不高不低,不緩不急,中庸之道。尤其要站在病人的立場去看,一定還是要略為慢一點,他才能夠聽得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字字句句這個佛號都經過他的耳根聽進去,入到他的心裡去,這樣才能夠得力。
助念團對這個佛號的節奏、速度快慢是要經過訓練的,不經過訓練,拉個隊伍就上去,常常就會高和快。我有時候參加一些助念,就發現很快。念起來很難持久,自己都覺得很累。所以一定要慢下來。慢下來,念的人也不會辛苦,他能長久。就好像我們東林佛號,正因為緩慢,二十四小時念下來沒有關係;如果念得很高、很快,二十四小時是念不下來的,嗓門都會沙啞。所以對這個快慢高低問題是要研究的,一般以低沉緩慢為主,可能入到病人的心裡效果會好一點。
再就是念佛時候的法器,唯用引磬,其他的一概不用。不要什麼鈴鼓、木魚,什麼都上,像一個演奏樂團一樣的,這個時候不是演奏、表演的時候。就是一把引磬,其他的一概不用。為什麼只用引磬?引磬的音聲是金屬的聲音,比較清越、清淨、有穿透力,聽了之後,令人心地清淨,也能夠讓他在昏迷狀態或者禪定狀態……,這種引磬的聲音能夠穿得進去。有些大修行人如果入定了,要讓他出定,那常常就是用引磬來讓他出定。木魚的聲音比較渾濁,一般引磬和木魚是配合著用的,清濁,陰陽,是能夠導致平衡的。平時還是引磬和木魚同時用,但唯臨命終時助念,只用引磬。木魚不宜用在臨終助念的這個場合。
再就是關於六字和四字的問題,印祖裁定,宜念四字佛號。剛開始可以念幾句六字佛號,但以後就專念「阿彌陀佛」四字,而且在音節的加重方面,還應該注重這個「阿」字。那念四字,不念「南無」,就是由於字少容易念。考慮到病人在那種臨終的時候,心力很怯弱,六根、精神在渙散的時候,不要讓他聽的字句很多。為什麼佛號才功德更大?如果你跟他誦《地藏經》,誦得那麼長,他是很難攝受的。念的字數少,他攝心聽得清楚,那念的人也省力氣,聽的人也省力氣。所以念四字。
家中眷屬這樣來念,如果家中眷屬不夠,從外面請了一些蓮友參與,也這樣來念。無論人多還是人少,均以此方法來念。在這裡要注意,不可以出現一種情況:大家一起念,念了大家再休息一下,休息好了再來念。這就佛號間斷了。這裡,一個原則就是佛號不要間斷。就是到了吃飯的時候,也應當換班去吃,不要全都一窩蜂地跑了。如果念了很長時間,肚子很餓,一看到飯食來了,眼睛發亮,都跑了,把病人撂在那裡了,那不行。所以換班吃,佛號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