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有什麼區別?
大安法師答:這是《心經》的兩句經文。「色」就是身體與森羅萬象的色法,是現象界的種種事相。「空」是指諸法的體性。第一句「色不異空」,是從緣起來看,緣起的種種色法是從性空衍生出來的,沒有性空就不會有緣起。所以從現象上來說,色法和空性是沒有差異的,就叫「不異」。第二句「色即是空」,是從事相上的不異到更進一步地從它的體性上來看,實際上是不二的。既然是緣生法,就是種種因緣湊合的色法,它不是原來就有的,所以它自性本空。「色即是空」不是滅色為空,色法當體即空。「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色、受、想、行、識的空性,就是以真空融妄有,以真融妄,就能夠「度一切苦厄」,度脫分段與變易二種生死苦厄。這是般若系經典裡面非常精闢的闡釋。我們學佛人能夠真正領解色不異空、色即是空,能夠依教奉行,將活得快樂、瀟灑。為什麼呢?因為知道了色的空性,就不會對現象界的五欲六塵貪戀執著,一切如夢幻泡影,都是空的。正是由於認為色的真實存在,才會有一種貪戀執著,得到了欣喜若狂,得不到就沮喪萬分,所以就會迷惑顛倒。
對色與空的本質,眾生靠自己的福德智慧是不能把握的,絕大多數人都迷惑在現象界的色法上,競爭忙碌,一生「為他人作嫁衣裳」。如果吾人能觀照諸法空性,就是具備世出世間的般若智慧。所以《金剛經》講,能夠了解這個諸法的空相、無四相、畢竟空、無所有這些道理,對十八種空性,有法空、無法空、有法與無法俱空、空空亦空等等,聽了之後不驚不怖不畏,這種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在淨土法門,真空與妙有也融攝在這句名號裡面。阿彌陀佛名號有兩個核心功德:一是無量壽,一是無量光,無量壽就是空性,無量光就是妙有。光明是從空性之體自然顯現的,經云:「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何謂清淨?無有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乃至習氣全無,就清淨了。清淨到極點,就契入到無量壽的心體,自然就能夠放光,就有無量光。無量壽和無量光是不異的,無量壽即是無量光,無量光即是無量壽,只有光中有壽,壽中有光,才是阿彌陀佛。如果光明沒有無量壽的湛寂,就會躁掉;如果無量壽的寂定沒有光明的妙用,就會流於頑定、枯定。一定要空寂之中具妙有,壽中有光,才是佛教的中道、第一義諦,即謂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全體依正莊嚴,這些色法,當體即是真如、涅槃,這是「色即是空」;阿彌陀佛契證到諸法的空性,由他的大悲願力顯現了西方世界無盡的莊嚴,這就是「空即是色」。這樣,「色」與「空」就有深刻的辯證關係。我們這樣去理解,就能把般若的空性和淨土的妙有圓融起來,越空越有,越有越空,空有不二,光壽一如,就是佛法的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