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佛說八大人覺經》
這是總結性的感慨。就是前面所講的八種覺悟之事,正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這些諸佛菩薩都是發大乘心、大菩提心、大平等心、大慈悲心的人,就叫「大人」。我們沒有這種發心,我們都叫小人。小人和大人不是從他的官位上,我們認為當了官就叫大人,當了官如果他發不出這個心也是小人。所覺悟的,就是他現量親證的一種智慧、一種真理。
那麼我們有幸能聽聞到佛菩薩所覺悟的真理,我們要落實在行為當中,要精進行道。在這個世間上,沒有比修菩薩道、修行佛道更重要的,它值得我們一門深入、有進無退地去加以修習。它能展示我們生命當中如來的大寶,它能真正實施我們生命當中的尊嚴。「精進行道,慈悲修慧。」精進行道我們要具備什麼樣的心態?要具備佛的心態。
佛心是什麼?就是大慈悲心。如果一個修行佛道的人沒有大慈悲心,他就會落入到魔道裡面去。你以大慈悲心來修行般若的智慧,那麼慈悲和智慧就是車之兩輪、鳥之雙翼。西方三聖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一個是代表慈悲,觀世音的慈悲;大勢至的智慧,它都是有表法的意思。以觀世音菩薩這種「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做渡人舟」的這樣大慈悲心,以及大勢至菩薩這樣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的這樣的專修念佛三昧的智慧,這樣並進,就能到達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的寶所。這就是「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我們每個眾生都有法身,法身是什麼?就是我們跟佛一樣平等、同體的本覺理體,就是法身。這個法身的功德一旦被激活了,就是我們的主人翁、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故鄉明月,一旦我們認知到了,它就有功能。這個法身的體性,就能夠產生他的報身,就能產生他的化身,就有百千萬億的妙用。那麼把這法身的功能就比喻船,我們就乘上了法身的船,法身的船它就能運載我們,從生死苦難的此岸,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
我們常常是迷失在此岸,對這個彼岸我們很難相信、很難認知,但是對於宿世有善根的人,光這「彼岸」兩個字,就會給他一種警覺。據說我們有個大劇作家曹禺,寫《雷雨》的,據說他臨終的時候,也碰到一位善知識,跟他講《心經》,講解脫的彼岸,他是臨終帶著這句話走的,說:「彼岸,這個詞多美好!」走了。但是光這個詞還不夠,應該要念阿彌陀佛就好了。
他到達涅槃的彼岸,就是自性全體的性德現前,他就有足夠的福德、智慧去做度化眾生的事情。所以他以大悲心,他要回來,還入生死,再回到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生死苦海、煩惱稠林,來度脫一切苦難的眾生。那麼度脫苦難眾生,怎麼度脫?你看這句話,還是以前邊的佛菩薩的八種覺悟來開導一切眾生。你看前邊的八種覺悟是多麼的重要!
確實,我剛入佛門時看這部經典,我都受到了震動。它一看,給人感覺到,一個是對我們原來受的教育觀念的極大衝擊力;另一方面一看,它一下子把心提到一個非常高遠、非常超越、非常往古的一種境界上去了。你只要細心地去讀讀這部經,就有這種感知。所以你看這個度脫眾生的方法,還是要把這八種事要循循善誘,不斷地開導,要讓一切眾生也覺悟到,我們在三界六道輪轉的苦難,是苦不堪言啊!要生起極大的出離心啊!
無量劫以來我們在輪轉不休,都在這裡五欲六塵裡面糾纏得那樣的「如油入面」的情況,生不起一念的出離之心。那麼佛菩薩就要讓我們覺悟到生死的苦難,覺悟到涅槃的快樂,由這兩個對比當中生起出離心。他這種出離心一出來,這就是他的般若智慧,他這般若智慧現前,就能捨離這種虛幻的五欲,他就能夠把全身心生命的能量投注到佛道的修行當中來。
如果沒有這個前提,他對五欲還覺得津津有味,還覺得很真實,還覺得不錯,你叫他修行是不可能的,富貴學道難啊。就像韋提希夫人,唯有對這個娑婆世界閻浮提的一切,徹底地厭離到極點了,這時候她才會生起:「佛啊,我要生到無憂惱處」的這種懇求啊。如果沒有她的兒子要殺她的這回事情的話,她作為國太夫人養尊處優,還會有出離之心嗎?都不會有的啊!
別說一般的人,我們這個世間很多人他不會覺得這個世間苦啊,有個老闆曾經問我,他說:「你們佛教天天講苦海無邊、苦海無邊,我覺得活得很滋潤呀。」你看他喝得醉醺醺,全身穿著名牌西服什麼,他覺得他活得很滋潤。正好那個機會,我就跟他說,好,你覺得活得滋潤,你坐一坐,我就跟他講八苦。講到最後他有點怕了, 「哎呀。你這樣一講,還真的是這麼回事啊!」實際上就是在苦水裡面浸泡著他不以為苦。所以我們要通過佛法,要對我們生命的本體狀態要有一個非常直面的觀照,不能再採取鴕鳥政策,也不能用那種鶯歌燕舞再去粉飾了。這樣我們捨離虛幻的五欲,修心聖道。
下面就有點相當於流通分了。「若佛弟子」,如果你是佛的弟子,就要讀誦這「八大人覺」,這八種事,在自己的念頭當中執持。你只要念頭,為什麼要誦,誦就是你能背下來,非常熟。你誦下來,淪肌浹髓,就會變成了你的觀念、你的價值觀。你的觀念建立起來,就會影響你的行為。那麼,你這樣的念,前邊一個都是四念處的範圍了: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心無常。
聖者要修四念處,如果沒有四念處的觀照的智慧,你修一切法都是外道法,唯有四念處的智慧才是佛法。所以你有四念處,你就不會說,我學了佛,現在有一個觀念,我學了佛一定要身體要比別人更好,一定要錢比別人賺得更多,一定官當得更大,才說明我學佛有效果了。他完全用世間法來判斷他學佛的效果,這完全是搞錯了。
一定要現量地看到我們四大的苦空,五陰的無我,種種的苦、空、無常、無我的這樣一個正見的觀照。又在這樣的過程中,把我們的慈悲心,把我們的菩提心顯發出來,精進勇猛心顯發出來,聞思修的智慧顯發出來。這樣念念當中,就能滅無量的,就是曠劫以來我們身口意所造作的無量罪業。當我們的罪業懺除之後,我們自性的健康佛性的力量,它就更有力度,它就會直接趨向於菩提覺道,快速地證到無上正等正覺,這樣就能永遠斷棄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生死,就能到達佛的涅槃的常樂我淨的大自在的境界。
所以,最後就是要勸勉我們,要讀誦、要思惟這部經的功德。你能讀誦這個文句,必然要會深入地思惟它的義理;你能思惟它的義理,必然落實在自己行動當中;落實在行動當中,你必然能夠開發自己的智慧,得到殊勝的法益;得到這種法益,你必然會以同體的心,去令一切人也得到這樣的法上的利益,這就叫自覺覺他。所以這樣才能滅無量的罪,而斷生死輪迴的苦難,快速證到我們本具的如來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