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怒
有一個煤礦老闆,年產值過億,聰明能幹,精力旺盛,事業正是最旺盛的時候,當年投資一個小水電站,徵地時,別人都比較買賬,就有一個農民不幹,非要多要四千塊錢。越談越僵,最後,老闆下了死口,說不是錢的問題,這四千塊,就是不給你。
那個農民性子也剛烈,這四千塊我就要定了。
最後的結局是,有一天,這個農民身上綁著屏蔽內容包闖進了老闆的辦公室。倆人同歸於盡。
這是以前在一則報道中讀到的。
還有一個身家百萬的人,在超市里順手牽了一些洗髮水、牙膏等等日用品,當場被捉。相信其羞愧和悔恨難以表述。
類似這樣的報道,這些年越來越多,看起來似乎很極端,其實,仔細辨析一下,同樣性質的事情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過去我就知道有一個科研工作者因為買菜的時候跟一個菜販子較上勁了,為了幾毛錢就是不鬆口,科研工作者也說這不是幾毛錢的問題,而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
菜販子的老公在一邊賣肉,口角中操刀砍了科學家,當場瞎了一隻眼,另一隻的視力也受嚴重影響。更不幸的還不是肉體的痛苦,因為他的科研極其依賴他的眼睛,他的事業就此告終。菜販夫婦也受法律懲處,痛苦不堪。
所謂小河溝裡翻大船。
往往,很多大的痛苦、悲劇,都來自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沒有及時去察覺,辨析、制止。
修行中,也是,只是沒有這麼明顯而已。都是內心上的細微的狀態,前提要建立在對福報這個概念很信任的基礎上,比如,一個人幹了很多很多的活,積累了很多福報,但,忽然因為一件小事,當下沒有拿住自己的念頭和自己的情緒,失控了,結果造了很不好的業。
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對我們這些凡夫來說,距離拿捏住起心動念的功夫還很遠,但是,我們至少要能夠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隨時起,隨時覺察,隨時控制,這樣,至少身、口就不會造太大的業。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這個,還是理論,道理都知道,關鍵是如何能做到呢?文初講的那三個公案,看似離我們很遠,但是,誰敢說,自己的生命中就不曾有過類似的卡住的情況呢,煩惱起來的那一瞬間,什麼也不顧了,絕對死磕到底。
事後肯定都會後悔,但已經晚了,事後諸葛亮,基本上是沒什麼用的。
心靜如水
第一個事情從表面上分析,一個身家過億的老闆怎麼會為四千塊錢玩命呢,其實,送他命的可能是嗔心和慢心,這樣一個大的老闆,有這麼大的投資,在當地會很受人敬重,忽然一個農民可能是不太如別人那樣聽話,激怒了他,慢心加嗔心如煙霧一樣升起,濃濃地障蔽了他所有的智慧、才能,令他和他的事業最終被一個屏蔽內容包炸的粉碎。
第二個就不用說了,貪心起了,貪心這個東西一起,就不會去想自己其實並不在乎這點洗髮水什麼的,內心被貪慾牢牢地攥住了。結果,換來了慘痛的教訓。
這個其實也不少見,我以前在單位,拿單位的電話辦私事,舉家在外邊吃飯回單位利用職權報銷,都是貪心作怪,貪那點小便宜,種種肖小的行為都沒少幹,只是沒有被當眾捉住而已,當眾捉住,結果也是一樣的。在佛門裡,講因果,這些如果都報了,絕對夠我倒大霉的。
所以要懺悔。
第三個,人人都知道,該讓一讓就要讓一讓,但是,這個說著容易,做著哪那麼容易的啊,以前常會跟別人講,讓一讓吧,現在不講了,因為這樣講太苛求別人。出家後,也常會在一件小事上,忽然就繞不過去,卡在哪裡,我就是不答應,我就是不幹,我就是不隨順你,就是不遷就你。就不。
後來,我想,理論上我們知道了,關鍵要找到辦法。
以前看電視,導演馮小剛在上海接受採訪的時候提到如何控制自己不發脾氣,他說是作家劉恆告訴他的,讓他在要發脾氣的第一個瞬間控制住,後面就好辦了。
出家以後,想起這句話,發現,這個跟佛門裡講的第一念是一個意思,就是,我們在面對境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第一個念頭要抓住,清晰地覺察到他,情緒就能控制了。
如果那個被炸身亡的老闆,在第一念覺察到自己念頭是慢心和嗔心,可能還會有矛盾,但相信不會是這樣慘烈的結果。
如果那個身家百萬的人在超市里對一瓶洗髮水起了貪念的那一瞬間,覺察到了自己的念頭,結果肯定就不一樣了,同樣。當年,我要是能覺察到盜打別人的電話和報銷不該報銷的費用其實是貪心在作怪,就一定不會造這些惡業。
科研工作者為幾毛錢在菜市場和菜販子發生第一句口角的時候,能第一時間覺察到自己的念頭的話,事情的發展肯定不一樣。那個怒而操刀的菜販子如果第一年知道自己的怒火升起的時候,肯定會控制一下,而不至於造成這麼大的悲劇。
養心
可是,我們怎麼訓練自己覺察第一念的本領呢。這個,在佛門裡有,我回憶自己在出家前,在網上給恩師留言問出家前應該做什麼功課時,恩師回復是:每天堅持早、晚課,早上起來皈依、發心,晚上睡覺前懺悔、隨喜他人功德、迴向。
從那時到現在,這個功課就一直沒有放下。
早上一睜開眼就是皈依、發心,晚上躺下前必定憶持一天的過失,懺悔、隨喜他人功德,迴向。
特別是早上一睜開眼,出家後,還增加了一個聞板而起。
有時候是先醒,意識到自己在哪裡,昨天晚上睡下的最後一個念頭是什麼,第一個念頭是什麼,下床後講的第一句話是什麼,等等;有的時候是板聲響了,醒了,先躍起來,然後坐好,皈依、發心。
有一段時間,午睡時,心裡默誦《金剛經》,到了第十四品時就失去意識了,再醒來恢復意識的時候,恍惚是誦到第二十多品,但全都是亂的。一直就是第十四品,從未突破過。
這些功課,對把握第一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簡單地講,早上起來,一定要皈依、發心,或者念個偈誦,憶持一下,清醒一下,絕對不能迷糊著下床,迷糊著刷牙洗臉,然後迷糊著去幹自己平時千篇一律幹的事情。
那樣,跟行尸走肉是一樣的。對自己的生活、修行絕對沒有好處。
所以,要堅持定課,不然,境界來了,就擋不住,就算掌握了再多的理論,行持上沒有力量,也不妥。
借沙彌日誌,把師父當年給予我的教授告訴大家,行持後,結合自己受益的體會,供養給大家。
這些定課,確實是有用,在面對境界時,在說話的當下,在處理事情的同時,隨時觀察自己的念頭,哪句話是什麼動機,哪個情緒是什麼動機,掌握了以後,雖然不能完全地駕馭自己的情緒,但是至少做到可以控制住。
起煩惱的時候,自己也知道,觀過的時候,自己也知道,知道了,就不怕。以後有的是時間對治,就怕不知道。稀裡糊塗地就順著習氣滑下去了。
在家人,只要稍微提地起一點點這樣的功夫,對管理、工作、居家過日子、教育孩子、與人交往等等等等,相信在遇到大事的時候,多少能駕馭一下自己的情緒,不至於卡在一個地方出不來,而在小河溝裡翻船,當然,這個功夫越深越好,最好能從解決粗猛煩惱的高度上升到解決微細煩惱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