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注》闡述「話」字之義,即是會合善言。所以,真正會說「話」之人,所說之言,必是善語,令聞者心開意解,清耳悅心。
人在社會中,跟他人相處,處理各種問題,說話就成了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能說話或者用以表達自己的思想的文字就都形成了口業。話也有好話和壞話之分,這就給自己造下了善與惡的果報。
《無量壽經》教我們善護「口、身、意」三業,並把口業擺在第一,頭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一句話極重要,它告訴我們學佛要先從「口業」開始,其次才是「身業」和「意業」。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步一步慢慢的變化過來的,這是漸教,不同於頓教。因為頓教只要一個「善護意業」就可以了,意業清淨了,身和口怎麼還會不清淨呢?這也是佛教度化眾生的不同方法,讓根性不同的人都能化度。
眾生內心有瞠心、嫉妒、憍慢等煩惱,因而易犯種種口過,或說話挑撥離間、惡口罵人、說不實的話欺誑他人;或說穢語、無意義的話,乃至譭謗佛、法、僧及一切眾生等。由於口犯種種過失,導致今生有所言說,人不喜聽、亦不信受;乃至後世貧窮下賤、容顏丑陋。而修行若能遠離四種口過,未來即能感得如佛的清淨梵音聲,說法度眾無有障礙。此外,口不犯四過,以真誠心待人處世,不但能得人信賴、尊重,念佛、持咒、誦經也會有感應,因為口業清淨,自然有清淨的功德效用產生。所以善護口業,就要先從清淨口業開始,而清淨口業就要不犯口過。
口過有四種:兩舌、惡口、妄語、綺語。
「兩舌」即是於兩人之間挑撥離間;如看到張三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就說張三不好;或是見他吵架,甚至於打架,自己在旁邊看笑話、說風涼話,這些就是兩舌。俗諺云:「嘴巴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
就拿夫妻吵架來說,有人勸架,若是不會說話,到兩人面前,這人在丈夫的面前就會批評妻子的種種缺點,結果導致丈夫更加對妻子有意見,而在妻子面前,這人就會歷數丈夫的許多劣行,煽風點火地讓妻子更痛恨丈夫,可想而知這後果是越來越糟糕,甚至為此而離婚的也不少見。但是到最後,丈夫和妻子往往會同時憎恨的這個人恰恰是那個兩舌的人,因為他分明沒安好心,分明是在挑撥離間。
「惡口」是以粗言惡語罵人,致使他人起煩惱;或逢天雨、颳風,令身心感覺不適,即開始罵風罵雨;乃至罵畜生,不論罵詈的對像是有情或無情,這些都屬於惡口。一般人對一些不經意的惡口講成習慣,自己不容易察覺,境界一現前,很自然就講了出來,話一出口,壞了事還不知道。
例如有人以「老子」為口頭語,開口閉口離不開這兩個字作點綴,雖是口頭語,也是屬於一種惡口的習慣。有一次,喜歡說「老子」口頭語的這個人去買菜。到菜市場一個菜攤前問黃瓜多少錢一斤,攤主回答一個價錢,這人嫌貴,於是說了一句「老子不買了」就要走。可是賣菜的不高興了,說:「你是誰老子?我還是你爺爺呢!」結果兩個人就此吵了起來,最後大打出手。這就是惡口,無意中說了得罪人自己還不知道。
《大智度論》中記載有位畢陵伽婆蹉尊者,每天都到恆河對岸去化緣,每次要過恆河時就跟水神講:「小婢,我要過河了,給我開路!」因為畢陵伽婆蹉尊者是證到羅漢的聖者,堪受三界眾生所尊重,所以水神一聽到尊者的話,馬上就幫他開路。但是時間久了,水神心中起了煩惱:「奇怪,我幫尊者開路,尊者不但不感激我,還罵我是小婢,這口氣實在很難嚥下去。」就去找佛陀評理。
佛陀於是把畢陵伽婆蹉尊者找來,問他:「你每次到恆河對岸化緣托缽時,水神都幫你開路,你怎麼還罵他是小婢!實在不應該。」畢陵伽婆蹉尊者說:「我並無意要罵水神,只是無心。」於是馬上向水神道歉:「小婢!我現在向你道歉。」原來尊者雖然已證羅漢,可他一些在世間時形成的粗俗的習氣卻還存在,故仍叫水神小婢卻還不自知。
所以惡口不容易改,自己要多注意,要經常檢討反省,講話的時候是不是有過失,時時要「三思而後行」。如此,不斷地薰修,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慢慢地就能修去惡口的習氣。
妄語是指說謊話欺騙他人。
羅目侯羅年幼即出家,擔任佛陀侍者時喜歡開人玩笑。有人來拜訪佛陀,佛在精舍時他就說佛不在,佛陀不在時他卻又說在。一日,佛陀喚羅目侯羅用澡盆取水來洗足,洗畢將水倒棄後,佛要他把澡盆覆地,之後又叫他注水,羅目侯羅心想:「覆盆怎麼裝得進水呢?」此時佛陀說:「這就像無慚無愧的人,喜歡打妄語,使自性被覆蓋,道法不能人心一般。」
社會上有些從商的居士,想發心受五戒,但又認為做生意當中,極難真正說老實話,認為沒辦法持守不妄語戒。其實,任何事情都不離因緣果報,想要生意興隆,便須誠實、信用。過去的百年老店能永續經營,不外乎是本著童叟無欺的理念,只要以真誠不妄之心待人處世,這個事業就是值得人們信任的金招牌,如此何須擔心無法成功。
世間又有「善意的謊言」一說,在佛教中這稱為方便妄語。所謂方便妄語,指話講出之後,對自己沒損失,而別人聽了不但沒有損失,而且還有功德,讓對方從中得到利益。諸如你看到一個頑童在追打一隻小貓,而這小貓逃到了你的房間裡。頑童跑來問你有沒有看到小貓,你不忍小貓再受欺負,於是就問看到貓從後面窗戶跑出去了。明明知道小貓躺在你的桌子下面,可還說跑掉了,這對自己沒有壞處,也保護了小貓,這就是「善意的謊言」。所以佛法的精神是活用的,為救護眾生,成就善法,不得已時即可用方便妄語;但是若不是為了成就善法功德,則不可說妄語。
「綺語」是指言不及義的輕浮言語,例如講黃色笑話、言情小說令人打妄想,甚至說些取笑他人的話,自己卻認為講得很幽默,這些綺語都是一種惡業。若現世與人言談喜論綺語,未來便會召感口齒不清、遭人戲弄輕賤的果報。
《辯意長者子經》佛陀以偈頌告訴長者子說:
欺詐迷惑眾,常無有至誠,心口所作行,令身受罪深。
若生地獄中,鐵鉤鉤舌出,烊銅灌其口,晝夜不解休。
若當生為人,口氣常腥臭,人見便不喜,無有和悅歡。
常遇縣官事,為人所譏論,遭逢眾厄難,心意初不安。
死還人地獄,出則為畜生,輾轉五道中,不脫眾苦難。
又說:
人心是毒根,口為禍之門,
心念而口言,身受其罪殃。
佛陀說因為眾生內心有瞠心、嫉妒、憍慢等煩惱,因而易犯種種口過,由於口犯種種過失,導致今生有所言說,人不喜聽、亦不信受;乃至後世貧窮下賤、容顏丑陋。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注意清淨自己的口業,一定不要挑撥是非叫人家彼此不和,也不要在沒了解真相之前就說長論短,也不要嘲笑他人的短處或者對他人的過錯津津樂道,更不要不懂裝懂還偏要指手畫腳,把自己弄得像個先知先覺一樣。
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佛所說之言,不唯是善語,更能令眾生解脫煩惱,得大自在。經云:「持口如佛口,常說誠實語……,若生於世間,謂諸香莊嚴,猶如香山水,流人涅槃河。」佛陀有三十二相好莊嚴,其中一相為「梵音聲」,就是真正做到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所感得的果德。佛不只三世,乃至三大阿僧只劫,都修六波羅蜜,口業清淨,所以佛的舌頭,一伸即能覆面至髮際,稱為「廣長舌」,這也表示佛說法廣大無礙,無遠弗屆,無人能及。這些都是佛在因地修行時,口業清淨所感的殊勝果報。
古德云:「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足見一句話的影響甚大!常說是非,口業不淨者,人見人厭;反之,常以好言,真誠稱讚別人的長處,人際關係必定很好。一個家庭裡,姑嫂、妯娌或兄弟姊妹之間,彼此不和,產生嫌隙,這個家庭必定無法和樂興旺;社會裡,人與人之間,或團體與團體之間經常互相攻訐,這個社會必定亂象頻仍。若是人人都能淨守口業,多觀察、學習別人的優點,多稱讚他人的長處,這個社會就能充滿和諧。
倘能學佛,口業清淨,常說正語利益眾生,即能口出妙香,咸令聞者歡喜信受,亦能同登自在解脫的涅槃聖地。修行若能遠離四種口過,未來即能感得如佛的清淨梵音聲,說法度眾無有障礙。此外,口不犯四過,以真誠心待人處世,不但能得人信賴、尊重,念佛、持咒、誦經也會有感應,因為口業清淨,自然有清淨的功德效用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