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則禪師(約1280-1350年),字天如,俗姓譚,永新人(江西吉安人)。元代高僧、園藝家,倡導禪淨雙修,為開宗立派的大師。辟蘇州名園獅子林,為第一任園主,善詩,著作有《師子林別錄》、《天如集》、《高僧摘要》等。佛學著述主要有《楞嚴經會解》二十卷,《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二十卷,《傳佛心印記注》二卷。延佑、至治年間,他與西域人元曲家貫雲石、阿里西瑛優遊唱和於杭州。元順帝至正二年(1342),門人於吳城東北隅買地於他,種竹萬株,並廣求怪石,以軒堂亭閣冠絕一時。維則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禪師建菩提正宗寺。
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中峰禪師曾倡道天目山獅子岩,維則把這一園林命名為「師子林」,以示不忘恩師。在佛教中,獅子有百獸之王的稱謂,佛教常比喻佛為人中獅子,獅子座為佛之坐處,泛指高僧坐席,林即禪寺。佛門中又稱高僧說法為「作獅子吼」,佛教中有「獅子一吼,百獸膽裂」之說,維則又取佛教中「獅子吼」之意,將「師子林」易名為「獅子林寺」。維則禪師又與倪瓚、高啟等文人名士聚會於師子林。詩文結集為《師子林別錄》,由翰林學士遠者圖作序。他的詩受時人重視,李祁有《師子林詩序》(見《雲陽集》卷六),對其詩給予較高的評價。《吳中人物誌》卷十二、《元詩選》初集、《元詩紀事》卷三十四,均有傳略。明代釋子道恂編集《師子林紀勝集》二卷,收入元明人對師子林與維則的投贈題詠之作,可據以考知維則生平行跡。
維則禪師於元順帝至正初年(1341),常住蘇州獅子林禪院。皇上多次詔請前往京城弘揚佛法,維則都以疾病推辭不去。維則既已契悟禪宗單傳直指的頓法,又推崇天台智者大師、永明延壽大師的旨意,兼宏淨土的教法。著作《淨土或問》,破除一切疑惑,策勵大眾精進修行淨土法門。其中令人警醒而重要的部分如:
有人問:「一生一世造惡業,臨命終時念佛,就可以帶業往生淨土,又可以永不退轉,那麼我還可以做一些世間的俗事,等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這樣可以嗎?」
維則回答說:「可悲呀,既欺騙自己,又欺騙天下僧俗男女的,都是像這樣一類的話。五逆十惡的凡夫,在臨命終能念佛的,都是宿世具有善根,所以能夠遇到善知識,因而知道要念佛。這樣僥倖的事,一萬個之中也沒有一個。維則在《群疑論》說:有十種人臨命終沒辦法念佛:
一、未必能夠遇到善友,那麼就沒有勸導他念佛的人。
二、業障病苦纏身,沒有多餘的心力來念佛。
三、中風而無法言語,不能念佛。
四、臨終時狂亂顛倒喪失心志而無法念佛。
五、遭遇水火之災橫死,來不及念佛。
六、遇到豺狼猛獸,驚慌恐懼而不知念佛。
七、遇到惡友破壞他念佛的信心,而不願念佛。
八、昏迷而導致死亡,無法念佛。
九、軍隊戰爭中陣亡。
十、從高山上墜落死亡。
這些事情都是我們平常能夠聽到、看到的。不論出家在家,人人都可能遇到這些情況。不論是宿世的業報所招,或是現在的業力所感,一旦境界忽然現前,就沒有辦法迴避。平日若沒有念佛的工夫,假如忽然遭受到其中的一種事故,就心慌意亂手足無措,沒有辦法定下心來念佛。即使是善知識、活佛,也救他不得。接著便是隨著所造的業力,趨向三途八難中受苦,到那時候,要聽聞佛名也聽不到了。
維則禪師的淨土思想即使是沒有這些惡緣,安然地病死,臨命終如風刀支解身體,四大分離時,就如同生龜脫殼一樣,痛苦逼迫,內心害怕恐怖張惶,這樣也沒有辦法念佛。再說,就算是無病而死,但是因為世俗的因緣未了,世間的俗念還放不下,由於貪生怕死的念頭,擾亂清淨的內心,加上財產尚未分明白,後事未辦,妻子啼泣兒女哭號,百種的憂愁苦惱一起在內心煎熬,這樣也沒有辦法念佛。還有,假使未死以前,有一些病痛在身,也難免疼痛苦楚,叫喚呻吟,到處求醫生問藥方,或祈禱懺悔消災解厄,妄想不斷,雜念紛飛,也無法淨心念佛。
再假定未生病以前,只是年紀較大,衰老的相貌現前,做事困難,行步龍鐘,心中哀愁感嘆、憂悲苦惱,只是專注在這個衰老的色身上,做種種的掛念思量計較安排,那也沒有心思去念佛。就算是在未老以前,仍然年少健壯之時,恐怕狂心未歇,俗務牽纏,東攀西緣,胡思亂想,業識茫茫紛紛亂亂,如此也沒辦法念佛。
最後就算你清閑自在,有志修行,只要稍微在世相上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心思,斷不了妄念,有一些境界現前,自心的這個主人翁,就隨著外境顛倒妄想,這樣還是沒辦法念佛。
你且看看,不論老病之時,或是少壯清閑之日,只要稍有一事掛心,早已是不得念佛了,何況是臨命終之時,種種業障痛苦現前呢?更何況是你平日還放不下,還要做些世俗事業,你真是癡人!說了一些癡話,敢保你是錯用心了!
何況世事如夢如幻,好似過眼雲煙,哪一件代替得了生死呢?即使你廣造伽藍寺院,增建常住,攀緣名位,結交高官富豪,自以為是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律。難道你不曾聽說,有為造作的功業,多諸過失,天堂尚未成就,地獄已經先成。
如果生死的大事尚未明瞭,那麼一切的造作都是苦本。等到臨命終兩眼一閉,受盡種種痛苦之時,才知道自己平日所作所為,盡是枷上添枷,鎖上添鎖,在地獄熱鍋湯下增柴火,刀山劍樹上增刀槍等,自我損傷的傻事。一旦袈裟之下失去人身,那就萬劫難復,這麼悲哀的事,即使是鐵石心腸的好漢聽了,也要落淚。祖師大德如此苦口勸你,哪裡允許你臨終時再來念佛呢?
死心禪師曾說:「世人財寶如山,妻妾圍繞眼前,日夜歡樂享受,怎奈前程有限,無常暗地相催,死神符令一到,就要即刻奉行,不容你稍有停留。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也不會看人的面子。況且就大家眼見得到,耳聽得到的,前街後巷,親戚眷屬,朋友兄弟之間,強壯的後輩,死去了多少。世間人大多都說要老了來念佛,豈不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古人說: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
死心禪師如此苦口婆心勸人,哪裡允許你等到臨終再念佛呢?人生在世能有幾時,就如同石火電光一樣,眨眼便過去了。趁著現在還沒衰老尚無病苦,抖擻身心放下世事。有一天的時間就念一天的佛號,有一時的閑工夫,就修一時的淨業。到時由他命終,我淨土的資糧早已經預先辦妥,往生的前程也已經穩當了。如果不是如此,那就後悔難追了。
有僧人問:「如果定力未成,臨命終時,念頭無主茫然無知,只要一眨眼的時間,等到再張開眼時,就已經千里萬里去了。又或者平日牽連執著一點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個月一個月,擺脫不掉,應當以何策來對治它?」
維則回答說:「嗚呼!此是天下學者的通病,當你正念間斷的時候,如果不能痛加鞭策,那麼想要達到無間斷的淨念,就永無成就的一天。我聽說古人有三種痛切的自我鞭策:第一是報恩,第二是決志,第三是求驗。
第一,報恩。作為修習淨土法門的人,應當要思念報恩。佛恩、國恩尚且不論,只如父母養育之恩,師長造就教化之恩,此恩此德非常大。從你出家以來,便說要報答重恩,離鄉背井,二三十年,父母師長艱難困苦,你總不顧。父母衰老疾病,你又不看,等到聽說他們死了,你也不歸。如今父母師長或許墮在三途,受罪受苦,每日期望你救他,盼望你度他,而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功業既不能成就,自救尚無辦法,如何能救你父母、師長。既不能相救,你就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之人。經典說:「不孝之罪,當墮地獄。」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地獄之業。
況且你又不織而衣、不耕而食、僧房臥具等等,一切都是受用現成的。因此你應當勤修淨業,以圖報答信施之恩,祖師大德說:「出家人所衣所食都是施主從妻子兒女身上,減損刻苦而拿來供養的。如果道眼未明,則所受用的滴水寸絲,也須當畜牲牽犁拖耙來償還他才可以。」而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功業既不能成就,酬償債務就有你的一份,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之業也。
第二,決志。如果想要專修,心志就必須決定。你一生參禪,禪既不悟,等到看經典,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頭未死,又要說幾句禪,又要講幾句教,又要寫幾個字,還要做幾首詩,情執掛在兩頭,心念分向四路。祖師說:「只要毫釐的繫念執著,就是三途的業因。只要一剎那的情執生起,就產生萬劫的牽絆枷鎖。」而你卻心志毫無確定,情念紛亂多端。由於情念多端,而間斷了正念,那麼只要一念間斷的心,便是三途牽絆枷鎖的業。
況且當我們守護戒根時,如果心志不能決定不移,或者身口二業,念念向外馳求。經教中說:「寧以烊銅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飲食。寧以熱鐵纏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更何況現在諸戒不能嚴守,邪心紛亂妄動。由此妄動的心念,間斷了真實的修行,那麼一念間斷的心,又何止是熱鐵烊銅之業而已呢?
再加上對於斷除憎愛之心,意志不能堅定而不動搖。往往對於虛名浮利,自己觀照不破。名利如果屬於我,便生起貪愛,名利如果歸屬他人,則生起憎恨嫉妒。古人云:「貪名貪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同入火坑。」而你現在卻因此愛憎之心,間斷淨土的修行,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坑之業。
第三,求驗。既然學習專修淨土法門,應當要求靈驗。你如今發白面皺,死相現前,知道即將臨終,哪裡還有幾天的日子可過。必須在現今目前,便要親見阿彌陀佛。就好像廬山慧遠大師,一生之中三度見佛。
又如懷感法師,稱念佛名,便得見佛。又如少康法師,念佛一聲,即有一化佛從口中飛出。像這種靈驗的事蹟,有萬萬千千之多,你若能心無間斷,想要見佛就不困難;反之若是間斷的心念一生起來,那就決定無法見佛。既不能見佛,即與佛無緣。既無佛緣,就難生淨土。既不能往生淨土,必定墮於惡道,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途惡道之業。
以上三種方法,應當痛加鞭策。使自己念念不離於佛,使佛不離於我們的心念。一旦感應道交,現前即可見佛,若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既見十方諸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既見自性天真之佛,即得本性的大用現前。然後推展悲願,廣泛度化一切苦海眾生。這就是淨土禪,也叫禪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