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知道六度一定要智慧的引導呢?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比如說忍辱,忍辱在本論當中說:「於苦無動」。我們菩薩很容易去佈施,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他有財富的困難,我們給他財物;他有精神上的障礙,我們開導他,讓他內心感到安穩。我們菩薩也很容易持戒,因為我們不想到三惡道,所以我們盡量避免造殺盜淫妄的罪業。
但是,菩薩修習忍辱比較困難,當遇到個人身心病痛的刺激,或者人事的障礙,就很可能退失菩提心,放棄菩薩道。其實一個人不能安忍,主要就是沒有看到這當中的真相。如果一個人有智慧,他在修六度的時候,這個「忍辱」是很容昜的!
為什麼六度一定要透過智慧的觀照來化解?不是說我勉強,我已經很生氣了,我說我不生氣,那你是騙人。你要透過智慧的觀照,了解到生命的真相,你覺得沒有必要生氣。
我們要知道,其實人跟人之間的接觸,很少有機會是他主動想要傷害你,大部分是無意間的。就是說,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活在他的妄想當中,他根本不知道他在傷害你,問題在這個地方,這很嚴重!如果我們不能通達這個生命的真相,你自己在那邊生悶氣,你自己障礙自己。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本位,每一個人都活在他心中的妄想所捏造的世界,事實上如此,所以我們會用自己的立場要求別人。其實他心中有他的妄想,我們有我們的妄想,如此而已。
一般的聲聞人成就禪定以後,或者初禪,或者二禪,乃至於四禪,他就不願意來到欲界了,他生到色界,或者無色界去。在色界、無色界裡面,他的色身,那個四大是精妙的四大,所以他這個老病死的障礙特別的輕微。菩薩觀察我空、法空以後,他發了菩提心來到人世間,他不往生到色界、無色界,他繼續來到欲界,這個時候,要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但是他內心不退轉,他有這種忍力。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這種經驗,你曾經度化你的家人、眷屬、信徒,你花很多的精神體力,給他作很多的規劃,但是幾年過後,你看他煩惱依舊,障礙依舊,有時候我們就會放棄了。
菩薩花了很多精神體力來教化有情眾生,花了很多精神體力來攝受他、教化他,讓他慢慢慢慢地成長。但是眾生並沒有接受菩薩的教化,還是一樣生起邪惡的行為。這個時候,一般人就想:這樣的教化實在是白白浪費體力,就放棄了,但是菩薩不能放棄對眾生的攝受。
生命的重點在過程,他曾經在佛法當中栽培善根,這個善根是不會失掉的,我們不要用結果來論斷成敗。
菩薩不要被那些成敗的結果的風吹來吹去,所以你應該安住自己的意樂,你做你該做的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