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為一個人,先求認命再求開創

佛法對生命的觀察,是一種無量生命的觀念。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佛陀對生命的描述,是說我們生為一個有情眾生,已經經歷過無量無邊的生命。當然,我們也要即將面臨未來無量的生命。所謂的今生,只是我們無量生命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那麼這麼一個廣大的生命,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呢?

從經典上來看,佛陀是要我們把生命分成兩塊來觀察,第一塊:我們應該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過去,你從什麼地方來?就是過去跟現在這一塊,這是一個業力所主導的因緣。大概我們今生的生命,只要跟結果有關係的,這個都是跟過去業力有關。比方說你今生是不是健康;比方說你今天的家庭因緣怎麼樣,你跟六親的互動怎麼樣;比方說你的事業怎麼樣。這些都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跟你今生沒有太大關係的。這個我們講宿業所感,那是一個已經成熟的業力表現出來的。對這一塊,佛陀告訴我們最好的方式就是認命。

很多人都說我們應該去創造生命,這句話是對的,但是開創人生有一個前題的,佛法是站在認命的角度去開創人生,否則你會有很多挫折感,因為今生的生命不是你說了算,不是這樣子,不是你努力就可以成功哦,你沒有那種善業力,你努力還是失敗的。

所以,我們生為一個人身,首先第一件事情:先求認命,再求開創。我們不能夠擺脫過去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跟過去切割的,除非你是一個聖人,你是一個法身菩薩。只要你還是一個業報身,只要你的生命還受業力的主導,你就擺脫不了過去。所以,我們為什麼不斷地懺悔,就是把罪業降到最低。我們今生一定要去繼承你的過去,不管你願不願意。如果你今生很富貴,那你前生從佈施中來;你今生多病,你是從過去生中殺生中來。這些你一定要承當的,沒辦法!「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今生的生命有一半是一個既成的事實。

所以,學佛第一件事情先要能夠承擔過去——先求認命,你必須對過去概括承受。這是人生的束縛的一面,但是人生也有希望的一面,就是你將往哪裡而去。今生的果報,不是你能夠決定的,但是未來你可以決定,這個就是我們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應該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你培養一個佈施的思想,你來生就往富貴的果報而去;你培養一種慈悲的思想,你來生往莊嚴健康的果報而去。我們不能選擇今生,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來生。但是你的機會,在你死亡到來之前,就必須做好準備。如果你死亡到來之前,你的心態還沒有準備好,那麼來生到了的時候,你又是一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所以,我們面對一個過去現在未來的因緣,有兩種選擇:第一個,你把所有的精神體力去經營今生,忽略了你內在的心地法門,就是你去經營外田——外在的環境,讓你自己活得快樂。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今生的因緣,你能夠改變的很有限了,阿賴耶識一旦把這個果報變現的時候,它某種程度已經成熟了,今生努力改變的很有限很有限。但是你把所有精神體力用來創造今生的快樂,等到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怎麼面對未來?這是個問題了。所以當死亡到來的時候,你充滿了悔恨、恐懼、不安。

所以我們應該把大部分的時間經營內田,就是你心地法門,你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人生。所以人生,只要跟結果有關的,你盡量放下,但是跟過程有關係的,你要注意!我不能決定今生是快樂跟痛苦,因為這個是過去,前生的我已經把它做了,前生的我做的,今生的我要去承擔。但是你可以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是你可以選擇的。同樣是一個逆境,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種障礙,然後怨天尤人,把你的心地法門破壞了,充滿了埋怨;同樣一個逆境,你可以把它當做你一個修行的考驗,當做你一種增上的資糧,你產生正面的思考,結果那個逆境過去以後,增長你的忍辱波羅蜜。你雖然外田不快樂,但是你心中的田——那種忍辱的功德,建立起來了。

所以我們不能選擇結果,但是你可以決定你的過程,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人生,這個是你可以決定的。所以今生,只要你到這個時候,今生的生命大概是已成定局了,但是來生有無量的可能性,所以佛教是重視來生。我們對於內在的思想的栽培,是很重要的!你必須培養一個佈施的思想,你來生才可能富貴;你必須培養一種忍辱的思想,你來生才能夠莊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