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曾發願:「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菩薩求功德無有疲厭,我們也應當效學。但是關鍵點是:如何去「求」,「求何功德」,「如何對待功德」,搞錯了就會走到誤區。
誦經禮佛有誦經禮佛的價值,吃素有吃素的意義。 所行善事,若心有執著,求人天福報,則成福德,不成「功德」。
無論念佛的聖號,還是菩薩的聖號,真正的「功德」都是指我們內心的悲智成長。猶如不管跟隨這個老師還是那個老師學習,其目的都是幫助我們自己的成長。
至心為他人的善業歡喜,就有功德。佛法是心法,「功德」是在心上計的,不能以世間有形有相的物質來理解。發心承擔、供養的人,其功德也是產生在內心的,不在於外在物質的多寡,而且要發願與一切眾生分享自己的功德,這樣「功德」才真正大。不能以世間的交換概念來理解佛法。
「功德」是內心的,不能以世俗的物質來類比。心越寬廣,功德越大,無有限量。
認認真真、一心專注誦經,身語意都是在造與佛法相應的業,這些善淨的種子熏入內心,就是在增長功德,「惡盡言功,善滿曰德。」
「見己不是,萬善之門。見人不是,諸惡之根。」總是看別人的過失,怨天尤人,就是把垃圾都裝到自己心裡去;反過來,多看別人的長處、優點,自己心裡面就會慢慢累積功德。
信心源於對三寶功德的了解,恭敬源於對三寶恩德的憶念。這些與自己對生命的認識、對佛法的體會息息相關,是一種實際證量。
一切罪中,疑罪為最。一切功德,信為其首。信則不疑,不疑則直下承擔。直下承擔,則不自暴棄。不自暴棄,則不敢暴棄人。此常不輕所以通禮四眾,速淨六根者也。
佛法告訴我們,人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生,身體只是五分之一,人真正的生命在於心識,快樂與痛苦的根源也是在我們內心,心若平靜、純淨、安定,才會有發自內心的深層的快樂;對人生看得越遠、越寬廣,內心也才會越清明、堅定。對於修行人來說,「成功」就是「成就慈悲與智慧的功德」 。
求功德,不是向外在去求,而是向自己內心去開發;不是求有形有相的成就及人天的福樂,而是求成佛的福智資糧;不能執著於自己有功而沾沾自喜或生起其他煩惱。應當如法了解「功德」的本意及為何要求功德,勇猛精進地勤求功德、修諸歡喜。
佛是一個慈悲智慧具足、福德智慧圓滿、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眾生的人。要常常這樣去憶念佛陀,併發願也成為這樣的人。遇到境界,想一想佛陀會怎麼做,他是怎麼做到的。要去學習佛陀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