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是修行的基礎,沒有基礎,修行便像在空中蓋樓,不牢靠。無著菩薩攝受弟子前只考察一條,就是看來者的人品是不是好。人品好,業障再重也收於門下;人品不好的,一律讓回去先學會做人再來求佛法。
世間對於好人的評判標準有很多。藏王松贊干布曾頒佈過十六條在家人道德規範。這些規範在藏地深入人心,一千多年來一直是藏族人行為的準則。在藏族人的傳統裡,好人的根本歸結起來就是一點:心地善良。
善良可以說是學佛者最核心的人格。
現在社會上的人都希望自己聰明、能幹、果斷、有權勢、富有、灑脫,卻並沒有很多人希望自己善良,因為善良的人都心軟,心太軟則容易受傷害。的確,沒人願意受苦、受傷害,但放眼看看周圍,我們會發現就算用鐵石心腸把自己武裝保護起來,也照樣免不了痛苦的侵襲。所以,佛教的修行者選擇開放,把一顆柔軟的心完全向外界開放,春日春風也好,冰刀霜劍也無妨。
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頌》中唱道:「我要把成功、喜悅、幸福送給你,把悲傷、損失留給我自己。」只要對方快樂,善良的人往往會主動去承受傷痛、失敗,總是那樣一派天真和忠厚地替別人打算。
善良之心是一切世出世間功德的源頭。
從前噶當派的善知識見面問好,總是互相問:「你心裡善良嗎?」早上見面,問:「昨夜在夢裡你善良了嗎?」告別時說:「希望你保持善良之心!」有一次,阿底峽尊者手疼,他把手放到弟子仲敦巴的懷裡說:「請你給我加持一下這隻手吧,你有一顆善良的心。」
善良的人沒有傷害心,他(她)總會盡力避免給其他眾生造成痛苦。所謂不傷人,不傷物,往寬泛裡講,是不給其他眾生製造困惑、煩惱。一句話,如果會讓他人心生煩惱,寧肯不說;一個行為,如果會讓他人陷入困惑,寧肯不做。
當然這世上好心辦壞事的情況也時常發生。做任何事之前都應善加考慮,如果從善意出發盡心盡力去做了,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這份善心依然會積累福報。
善良其次是對所有眾生懷一顆慈悲之心,希望他們離苦得樂。
別人做善事,則衷心稱讚隨喜。看見別人做壞事、走霉運、受苦,絕不會袖手旁觀、幸災樂禍,而是盡力去阻止、去幫忙,並真心希望情況好起來。
仲敦巴的同門師兄弟布多巴一生從來沒有對任何眾生起過嗔恨傷害之心。他逢人便說:「希望你一切都好。」
善良之人不會一邊傷害旁生一邊講人間友愛,因為他的仁愛之心是平等針對一切眾生的。
我總記得,法王如意寶只要看見有動物受苦或者被殺害,都會難過得流淚,都會盡全力去解救。受到法王的影響,他老人家的弟子無論走到哪裡都熱心於放生,把自由、安樂與無畏帶給被解救的眾生,把慈悲、溫暖與信心送給參與放生的人。
善良和正直總是相提並論。善良的人不一定聰明能幹,但肯定正直。他們也許看上去有點笨拙,不會討巧賣乖,可是他們心口如一,當面背後都一樣恭敬上師、道友,從不違背上師的教言。
世出世間,唯有善良的心地裡能開出安樂的花朵。
宗喀巴大師說過:「心地善良的人今生來世都會過得安樂。」善良的人如果堅定而穩重,一旦開始修行,解脫便不遠了。如意寶用他的言傳身教告訴我們:只要不捨內心的善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是個無盡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