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集

【存養篇】

一、得意淡然

不揚己盛

當我們面對得意的境界時,倘若存心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多好,就是一種名利心在作祟。

要淡泊名利,長養聖潔的心地,就得謙虛為懷,不揚己盛,天大的榮耀,內心也是淡淡然。

於善法心懷慚愧

對於自己往昔所造下的惡法,我們都得一一心懷慚愧,以免惡法增長,所以說對於惡法我們得心懷慚愧。

對於我們的善法,經上提及我們也應當心懷慚愧,慚愧善法中含著我執,也許裡頭帶著名利心等諸煩惑,所以我們也得對善法心懷慚愧,以免增長貢高我慢之心。

榮中不見榮

處於順境,也得學會不迷醉的好,得意須淡然。

榮中不見榮,不著榮顯之相,不會得意忘形;是中不見是,不著得理之相,不會得理不饒人;得中不見得,不著享受之相,不會慳吝不捨;萬般境圍繞,處處不沾身。

自己有理時,不妨想「自己未必是」

遇到是非,當自己自忖有理時,請記得莫自是非他,而應該保留一些空間,自己的判斷不見得就正確,不妨如此善思惟;自己未必是。

如此善思惟,可以避免自傷傷人。

不自讚毀他

遇到順境時,不宜自己讚美自己,因為讚美自己,會長養名利心,我們只宜謙虛養德。

遇到逆境時,不宜自高譭謗他人,因為毀罵別人,會長養黑暗心,我們只宜不見他過。

受,只宜少,不宜多

在生活中,面對受與施時,如果是面對受,只宜少,不宜多;面對佈施的局面時,則是只宜多,不可少;如此思惟,可以養量,增長來日的福報,在未來的生命歷程,也可以有著常念施,少念受的好習慣。

貪於受,想要多,不想少,是一種佔便宜的心態;接受了,享福就是了福,所以最好不要貪多,便宜,天下人共爭,修行人不與人爭。

「白」時不爭「白」

在世間,莫好名利。

自己「白白」時,不宜爭著要別人看自己「白白」。

自己當真有那麼「白白」嗎?我執未除,其實未必那麼白。

二、失意泰然

學會不受傷的本領

依於過去的善惡業,我們今生的人生路上難免會遇到逆境,會感覺自己受到傷害,而心中有著困擾。

有逆境,就得學會不會受傷的本領,培養定力,並且以慧力看穿心境本空,任由外境起起滅滅,而內心如如不動,不會受傷,不會有怨敵,不會有仇恨,也不會報仇,甚至可以以德報怨。

學會不會受傷的本領,可以在盡未來際的修行生命都有幫助。

辱中不見辱

處於逆境,得學會不會受傷的好,失意須泰然。

辱中不見辱,不著受辱之相,不會失意沮喪;非中不見非,不著錯誤之相,不會企圖辯非;失中不見失,不著得失之相,不會被得失所動;萬般境圍繞,處處不沾身。

於惡法心懷慚愧

對於我們無始以來至今所造下的惡法,我們都得一一心懷慚愧,不生自高,以免惡法增長,所以說對於惡法我們得心懷慚愧。

慚愧心一生,心中才會長養光明,才會處處自在!

坦白認錯

在生活中,當我們犯了某些過錯,不宜覆藏,而應該坦白認錯,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生活態度。

縱使我們認錯後,別人會指責,我們也得老實認錯,因為覆藏己過的話,罪業會日日增長,而且未來的生命歷程也會出現言無人信的果報,也長養不出來修行人光明磊落的好習慣。

隱人之惡,勿揭人之短

當我們發現別人有作了某些不名譽的事情時,應當發心隱人之惡,勿揭人之短。

揭人之短,徒然惹人難堪,那樣會損自己的德養。

學厚道,應當發心揚人之善,隱人之惡。

學輸,給別人得到勝利

面對人際關係上的勝負,人人想要得到勝利,沒有人想要輸;仔細想想,當我們起勝負心,想要佔人之先,想把別人比下去時,就輸給了自己的良心與道德,別人輸了,自己能安心嗎?自己得到的勝利,是真正的勝利嗎?

沒有勝負心,不爭強好勝,反而是學佛路上的勝利者。

真正的勝利,是降伏勝負心,是智慧和慈悲的增長。不爭勝,是智慧,可以不生煩惱。

學輸,給別人得到勝利,是慈悲,可以沒有敵人。

別讓功德給瞋火燒了

回顧一生的修行生活,難得我們可以累積出功德,善心善行在,我們將來就有福報可以靠,正見和正思惟在,我們將來就有智慧可以靠。

當我們面對逆境時,要記得柔和忍辱,莫發瞋怒之言,莫讓心中的瞋火把功德法財給燒了!

經云:火燒功德林,一點瞋火就會燒掉功德,那麼,我們怎麼可以不小心謹慎呢?

要當不畏艷陽的青松

人生路上難免會遇到挫敗,別人是太陽,是艷陽,大家都一致分給別人是「是」,是「榮」,是「得」,你就是月亮,或者星星,這時候,就是在考驗你的修行功夫了!

修福報,應當學著當月亮,當星星,給別人當太陽沒有關係,心平平,念清清,內心沒有挫敗感,沒有瞋恨,沒有怨懟,便是一棵不畏艷陽的青松!

修智慧,則是不見一切法,則見般若波羅蜜!怎麼說呢?智慧,是不生煩惱,不見人,不見我,不見榮,不見辱,不見黑,不見白,不見得,不見失,不見此岸,不見彼岸,不見誰是太陽,不見誰是月亮,不見誰是星星,心空空,意明明,一念不生,則般若智慧生。

要當不懼寒冬的青松

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別人給你受冷的時候,或許挨罵,或許被批評,這時候,就得平息心中的寒意,學著當不懼寒冬的青松——氣候愈是寒冷,松柏就愈是青翠;外境愈是逆境,內心愈是調柔,一切怨害,慈心相向。

命終後能夠身體柔軟,多半能夠善終,而能夠如此的人,多半日常生活中就能夠隨順別人,沒有脾氣,不生恚怒,忍得了辱。

外境是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調伏不了妄垢的煩惱心,可怕的是我們忘失了純良的心性。

遇到挫敗時,想到長青的松柏,我們就會立志調化妄心,安住真心為要——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無寒意在心頭,本無逆緣在外境,那只是夢心現夢境而已;只要走向「歸鄉」之路,便是回復我們澄明的本來面目!

別人「大聲」時,我就要「小聲」

日常生活中,要每個人都不會對別人「大聲」並不容易,當別人調適得不太好,對著你「大聲」時,請調柔自心,體諒別人也會有調適不好的情況,我們不要也「大聲」回去,這樣就會吵起架來了!

能夠做得到都不會生氣,別人再怎麼「大聲」,我也都不會「大聲」回去,不會和別人吵架,也算是一項修行人的成功典範了!

千萬要記得——別人「大聲」時,我就要「小聲」,而別人「小聲」時,我們就不應該「大聲」;而是以禪定心、恭敬心、調柔心面對所有的人。

外境愈是逆境,自己要愈調柔

由於往昔的業因,我們可能在今生就會遇到逆境,當逆境現前時,不必瞋惱恚恨,只管內心調柔地面對一切逆境就好;乃至外境愈是逆境,自己要愈調柔。

讓我們以一顆澄淨不動的調柔心,面對外在的逆境,莫斤斤計較,莫自是非他,莫瞋惱相向。

別人「小聲」時,我不應「大聲」

日常生活中, 可能會有人對我們「大聲」,也會有人對我們「小聲」;不論別人對我們是「大聲」或者「小聲」,我們都應當保持謙虛的好習慣,對別人都柔和謙下。

處世要和合,當別人對我們「大聲」時,我們應當要「小聲」,才能和合處眾;處世要謙下,當別人對我們「小聲」時,我們就也不應該「大聲」,而應該「小聲」,態度要以謙防傲。

「黑」時不爭「白」

每個人難免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當自己「黑黑」時,是應該勇敢地認錯,而不應該存心要別人看自己「白白」。

修道要老實——竊竊心改過,佛道難成;真實心改過,聖道有望。在生活中,不應該得到的虛妄美名,不得戀著。

三、自處超然

時時常懷慚愧,才會事事問心無愧

常懷慚愧是指事事心中常存慚愧之意,不自高;問心無愧則是心中坦然,事事心中清白,沒有什麼事情愧對他人。

常懷慚愧與問心無愧,原本是二種不同的心境;事事都可以問心無愧,可以說是修行人的最高目標。如果我們想要事事都問心無愧,就得平時事事常懷慚愧才行;事事常懷慚愧,心調柔,意清明,就比較容易事事問心無愧了!

三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

佛教中的修持,以戒定慧為要,其中,戒是定慧的基礎,而禪定又是為了開發智慧,無我的智慧,則是佛教中獨有的寶貝。

禪定力,三昧力如果成就,可以心性穩定,不生煩惑,既專注又放鬆,可以明察秋毫,朗照若日,可以透過觀照諸法實相而產生智慧。

三昧如何成就?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

有心求三昧,有所得心太強,會和三昧不相應,因為三昧是一種平穩明朗的狀態,有心求三昧會有違於平穩心;另一方面,三昧也不可以無心得,無心得於三昧,就會不修習三昧,不修習三昧,如何修因致果呢?所以說三昧要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

調得無有覆貪無明,便是成就的清淨行者

什麼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覆藏之心行,坦蕩光明,便是修行有成就;調得沒有愛名之心行,不戀名位,便是修行有成就;調得沒有貪利之心行,不愛財利,便是修行有成就;調得沒有無明之心行,智慧清明,便是修行有成就;調得沒有覆貪無明之心行,便是有成就的清淨行者。

聖者皆沒有死亡的怖畏

根據論典的記載,初果以上的聖者皆沒有五種怖畏:死亡怖畏、不活怖畏、惡趣怖畏、惡名怖畏、眾中怖畏。

死亡,就像我們換了另一件衣服一樣,也像我們搬另一間新房子一樣,把心放得平常,我們就可以對死亡沒有怖畏。

聖者皆沒有惡趣的怖畏

惡趣,也是如幻如化的法,只是形體不一樣,經上提及佛菩薩的自在,是於每一道都很自在,所以聖者沒有惡趣的怖畏。

聖者皆沒有惡名的怖畏

聖者沒有惡名的怖畏,既不會沽名釣譽,也不會害怕名聲不好而覆藏己過,聖者會是非任起滅,榮辱不沾身;於塵染的世間,有著出俗的特質。

天天心新不著昨

不住著過去的日子,天天保持好心情,每一天都是另一個新的我,每一天都是另一個新的修行生命的誕生——這是一個注重道德的我,心無所得的我,常懷慚愧的我,天天心新不著昨。

任世變修吾道

就修道人的志向而言,是不論外境再怎麼千變萬化,逆境也好,順境也好,我們都只管反省自心,只求事事無愧於心,保持三業清淨,保持遇逆境不瞋恨,遇順境不戀著,所以說「任世變修吾道」。

有了這種任世變修吾道的道心,就可以在生生世世的修行生活中,有著自己的心靈世界,慧命可以有醒悟的時候。

本無心心自安

心中本來無有一物,覓心了不可得,所以說本無心;既然覓心了不可得,本來沒有心,所以說:心自安。

一張珍貴的紙

國畫大師徐悲鴻先生,從小就喜歡畫畫,但是一直遇不到高明的老師指導,有一天,他遇到一位教書先生,很會畫畫,他就向老師請教如何畫畫。

老師就對徐悲鴻說:你得用兩塊大洋買珍貴的紙;對徐悲鴻而言,兩塊大洋也很貴,但是為了學好畫畫,他就答應了。望著潔白的紙,徐悲鴻不敢輕易下筆,他仔細地琢磨每一字、每一筆,很用心地畫畫,果然畫得一張比一張好,而成為國畫大師。

那位老師並不是真的要他的錢,後來把兩塊大洋靜靜地還給了他的家人,他只是想要徐悲鴻認真地畫畫,使用的調教方法而已。

如果我們把每一天的生活,就像珍貴的畫紙一樣,就可以用心地過生活,認真地把人生過得很充實,無怨無悔。

不起無益於人的心念

道安長老的日記云:「不起無益於人的心念,不到無益於人的地方,不發無益於人的言論,不寫無益於人的函件;不內欺心外欺人,不想做不到的事情,不浪費精神和時間,不忘自己是個光頭佛弟子」。

什麼是道心?日日調伏身口意

就修行人而言,道心最重要——有了道心,就像人類有靈魂一樣,修行生命才有其內在的涵養,才會活得內心充實。

什麼是道心?基本上是指能夠日日調伏身口意就是道心。

修行人應當學會每天謹慎地照顧自己的身口意,照顧別人的身口意,令自他的身行、口業皆不造惡業,不令惡念萌生於心;這種護念真心的心行,便是道心。

什麼是道心?悟本無心心自調

就世俗諦而言,修行人的道心是指日日調伏身口意,令身口意和清淨相應,和無我相應,和慈悲相應,和無所得相應,每天保持道心,是修行人的要素。

就真諦而言,修行人的道心是指悟本無心心自調,領悟到本來沒有心,沒有心可被尋覓,則心行不調伏而自調伏。

學會淡泊名利,比得到名利好

面對人間的名利關頭,我們不可以迷失了真性,而妄自盲目地隨波逐流,貪戀名利。

學會淡泊名利,比得到名利好;學會淡泊名利,是生生世世不變失的慧命在成長,這種無形的生命意義,比世間富貴更可貴,世間的榮顯是無常法,以平常心看待名利就好,不貪求,莫因名利而爭,而鬥,那樣會白白損失了寶貴的清淨慧命。

學會不嫉妒,比得到名利好

面對一般人會貪染的名利,修行人當自以調心為要務,莫隨世間塵俗打轉個不停。

什麼是調心要務呢?那就是學會不貪戀,自己不貪名利;此外,也得學會不嫉妒,自己可以看得下去別人得到名利;學會不嫉妒,比得到名利好,因為那是法身慧命的覺醒。

清明空靈的心田,仍是我們要認真照顧的田地,讓我們如同農夫照顧田地一般,用心地照顧我們的心田,莫讓名利侵襲心。

學會不煩惱,比得到順境好

在我們遇到逆境而起煩惱時,不必排拒外境;只要我們能夠心平氣和,遇到逆境也無所謂。

得到順境固然好,可是遇到逆境時,卻是可以訓練我們不恚惱的境緣;只要不生煩惱,順境和逆境看得平常,冷暖一如,平常心看待就好。

學會不煩惱,學會冷暖一如,學會平常心,比得到順境好。

不敬不慢,唯敬無慢

以平常心看待世間,遇到持戒善人,心存恭敬,但是也得心存平常;遇到毀戒惡人,心存同情,但是也得心存平常,不輕慢。

就修學智慧的第一義而言,是不敬不慢,可是就修學慈悲的世俗諦而言,是唯敬無慢,看所有眾生都是佛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只存恭敬,不存心輕慢,如此平等地恭敬一切眾生,是修福報。

不覆不露,唯露無覆

不覆藏,是修行人的好習慣,所以我們應當學會不覆藏,任何過失,都光明磊落地坦然面對,不覆己過。

不發露,是指如果別人的某些罪行被揭發時,會傷到別人,就不應該發露,而應該存心仁厚地幫別人藏;而自己有罪過時,是應該坦然發露,無有覆藏。

沒有什麼可以佈施,沒有什麼可以慳貪;唯施無慳

沒有什麼不是我的,所以沒有什麼可以佈施,沒有什麼是我的,所以沒有什麼可以慳貪。

人心有不夠健康的自大和慳吝的病,就會出現不施不慳及唯施無慳的藥——當我們自大自己是要佈施時,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態,而思惟不施不慳的道理,其實沒有什麼可以佈施;施時,恭敬受施的人願意給自己佈施的機會,感恩別人給自己佈施;諸法無佈施,本無慳故。當我們起慳吝的想法時,要思惟唯施無慳的道理,其實沒有什麼是我的,無我所,沒有什麼可以慳貪;諸法無慳貪,本佈施故。

不施不慳,長養智慧,唯施無慳,長養福德。

沒有什麼可以持戒,沒有什麼可以毀戒;唯持無毀

真心本具,戒德本具,沒有什麼可以持戒;妄本空,貪瞋癡本無,沒有什麼可以毀戒。

人心有不夠健康的自大和毀犯的病,就會出現不持不毀及唯持無毀的藥——當我們自大自己是要持戒時,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態,而思惟不持不毀的道理,其實沒有什麼可以持毀;諸法無持戒,本無毀故。當我們起毀犯的想法時,要思惟唯持無毀的道理,其實沒有什麼惡業是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毀犯;諸法無毀犯,本持戒故。

不持不毀,長養智慧,唯持無毀,長養福德。

沒有什麼可以忍辱,沒有什麼可以瞋恚;唯忍無恚

見法法幻化,不見有人罵,沒有我在忍耐的感覺;所以沒有什麼可以忍辱,沒有什麼可以瞋恚。

人心有不夠健康的自大和瞋恚的病,就會出現不忍不恚及唯忍無恚的藥——當我們自大自己是要忍辱時,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態,而思惟不忍不恚的道理,其實沒有什麼可以忍辱;諸法無忍辱,本無恚故。當我們起瞋恚的想法時,要思惟唯忍無恚的道理,其實沒有什麼法是實在,沒有什麼可以瞋恚;諸法無瞋恚,本忍辱故。

不忍不恚,長養智慧,唯忍無恚,長養福德。

沒有什麼可以精進,沒有什麼可以懈怠;唯進無怠

真本具,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不特別精進;妄本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不特別懈怠。

人心有不夠健康的自大和懈怠的病,就會出現不進不怠及唯進無怠的藥——當我們自大自己是要精進時,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態,而思惟不進不怠的道理,其實沒有什麼可以精進;諸法無精進,本無怠故。當我們起懈怠的想法時,要思惟唯進無怠的道理,其實沒有什麼法是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懈怠;諸法無懈怠,本精進故。

不進不怠,長養智慧,唯進無怠,長養福德。

沒有什麼可以澄靜,沒有什麼可以散動;唯靜無動

真本具,沒有什麼可以澄靜,所以不特別澄靜;妄本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以不特別散動。

人心有不夠健康的自大和散動的病,就會出現不靜不動及唯靜無動的藥——當我們自大自己是要澄靜時,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態,而思惟不靜不動的道理,其實沒有什麼可以澄靜;

諸法無澄靜,本無動故。當我們起散動的想法時,要思惟唯靜無動的道理,其實沒有什麼法是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散動;諸法無散動,本澄靜故。

不靜不動,長養智慧,唯靜無動,長養福德。

沒有什麼可以智慧,沒有什麼可以情識;唯智無識

真本具,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不特別智慧;妄本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不特別情識。

人心有不夠健康的自大和情識的病,就會出現不智不識及唯智無識的藥——當我們自大自己是要智慧時,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態,而思惟不智不識的道理,其實沒有什麼可以智慧;諸法無智慧,本無識故。當我們起情識的想法時,要思惟唯智無識的道理,其實沒有什麼法是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情識;諸法無情識,本智慧故。

不智不識,長養智慧,唯智無識,長養福德。

淨穢生安畏

如果我們的三業所造下的業識中,是淨業比較多,我們就會安然;是穢業的話,內心就會不安然,會恐畏。

淨則安,穢則畏;因此,如何轉化內心的穢為淨,如何轉化無明為明,如果轉化不良為良善,便是我們要用心的地方了。

沒有什麼是我的

當我們起慳吝心,想要把什麼外在的東西專只屬於自己時,就容易出現所求不得苦、守護苦、愛別離苦,而嘗受到不得自在的滋味。

當我們不起慳吝之想,而思惟:「沒有什麼是我的」時,就可以擁有而不沾染,空空的心,空空的境,就可以品嚐到清淨的離系滋味,清心自在矣!

把理智引導為無二慧

就人生三大要素的理智、感情和意志而言,學佛人可以適當地引導為正確、理想的方向;我們可以把理智引導為無二慧,把感情引導為菩提心,把意志引導為悲智雙運。

理智,代表了冷靜的頭腦,穩重的情緒,平等的心行;引導得好的話,可以發展為無二慧——心空空,境空空,心境俱空;榮淡然,辱淡然,榮辱淡然;是不爭,非不辯,是非不爭;得隨緣,失隨緣,得失隨緣。

把意志引導為悲智雙運

倘若我們菩提心偏重時,無二慧就容易欠缺,無二慧偏重時,菩提心就容易欠缺;這該如何調整呢?論典提及:當我們菩提心偏重,而無二慧欠缺時,應當修習無二慧,把心行調向悲智雙運;當我們無二慧偏重,菩提心欠缺,就應當修習菩提心,把心行調向悲智雙運。

菩提心和無二慧者最好是調整得恰恰好,這就是需要我們把意志調整、引導為悲智雙運,慈悲和智慧都恰到好處。

轉化無明為明

在生活中,起心動念皆容易和無明相應;如何轉化無明為明呢?那就是我們要用心的地方了!

無明是惑染的「我」,明是「無我」,把心念調整為和無我相應,便是轉化無明為明瞭!

無明是微細的貪染,明是清清淨淨,把心念調整為和清淨無染相應,便是轉化無明為明瞭!

得意淡然和失意泰然一樣重要

在生活中,免不了順境和逆境,我們要注意內心的方向,注意內心的起心動念,不要在順境和逆境之間迷失了自己——順境時不要得意忘形,逆境時不要失意沮喪。

學會失意泰然,學會不受傷,就可以當一棵不怕寒冷的松樹;學會得意淡然,和學會失意泰然一樣重要——得意淡然,可以讓我們在順境時不迷醉,可以保有清清明明的心境。

對自己,要不爭面子

對自己,要不爭面子——不爭面子便是每個修行人都得修習的課題;可是我們在面對別人時,卻是得給別人面子。

修行路上要走得踏實,就得老老實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有多少優缺點,就是有著多少的優缺點。

面子是幻化相,別人給你的毀譽,不見得代表得了事實,而事實的多少優缺點,也不代表有個實實在在不變的我是如何,因此,我們要學習著看淡面子,不爭面子,是淡化我執的良好方式。

面對、接受、處理與放下

當我們面對著自己及外境時,如果不能夠面對,就會生煩惱;不能夠接受,也會生煩惱;不能夠處理與放下,也會生煩惱。

依據我們的生活智慧,不論自己及外境如何,自己都得學會面對它、學會接受它、學會處理它、學會放下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可說是世間的生活智慧,而當我們在學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之後,還學會放下它,更可說是出世間的生活智慧了!

我們既能夠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也學會了放下它,心中無有罣礙,一片清清明明,多麼自在!

(參考自聖嚴法師的智慧法語)

不求成名來利,求真修實證

面對名利的惑染,我們應當要有正見——不求成名來利,求真修實證。

成名來利是無常法,成名來利之時,往往也是夾帶著毀辱、批評,如何才是真修實證呢?那就是要訓練自己一顆心湛然不動了!

求八風吹不動,冷暖一如,求智慧不生煩惱,身口意三業清淨,便是走向真修實證的修行之路了!

真修實證的菩薩,則是慈悲沒有敵人,是個利他為先的愛心媽媽。

(參考自聖嚴法師的智慧法語)

四、處人藹然

人爭我退讓

面對好的順境現前,而出現競爭的局面時,我們可以退讓給別人。

別人今日想要,我們今日讓給別人;就今日而言,我們增長出不爭無求的智慧生命,就未來而言,在未來的生命歷程中,我們才會有福報得到好東西,也才有福報於未來擁有退讓的好習慣。

人讓我退讓

面對競爭時,當別人在禮讓時,我們應該以欣賞的心情,歡喜地把好東西禮讓給願意禮讓的人。

這個人在禮讓,不是他最有資格得到好東西嗎?

調得無有慳嫉瞋慢,便是成就的菩薩行者

什麼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慳吝之心行,

慷慨大方,便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嫉妒之心行,

隨喜他長,便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瞋恚之心行,

調柔無怨,便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高慢之心行,

謙虛無我,便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慳嫉瞋慢之心行,

便是有成就的菩薩行者。

永遠的關懷

佛菩薩護念眾生,猶如慈母愛念親子,全心的眷顧,滿懷的愛心,不為挫敗而只顧自利,這是生生不息的永遠關懷。

我們對於週遭眷屬的顧念,也應該如是保持永遠的關懷。

處理別人的事情,就如同處理自己的事情

處理別人的事情時,我們要這麼想:換成你就是別人,被處理時,能夠接受得來嗎?

我們應當學習菩薩的心行,事事將心比心,遇到要處理別人的事情時,要有著慈悲心護念別人,處理別人的事情,就像處理自己的事情一樣用心。

當自己是「道理」時,請分給別人「朋友」

面對人我是非,勿因爭道理而失去朋友;當自己是「道理」,自忖自己有道理時,請分給別人「朋友」,不妨幫助理虧的一方覆藏缺點,說說別人的好話,不要讓別人被非議而受冷,讓別人擁有「朋友」;此為長養厚道之妙方。

當自己是「朋友」時,請分給別人「道理」

面對人我是非,當自己是「朋友」,自己是獲勝的一方時,請記得分給別人「道理」,不妨幫助被非議的一方覆藏缺點,說說別人的好話,不要讓別人被非議而受冷,讓別人擁有「道理」;此為長養正直之妙方。

揚人之善,不可隱人之善

當我們知道別人有什麼優點、功勞、道德時,要記得揚人之善,而不可以心存嫉妒,存心讓別人的善行被隱藏。

揚人一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

就瑜伽菩薩戒而言,見人榮好,不隨喜讚善的話,尚且毀犯菩薩戒呢!

施,只宜多,不宜少

在生活中,面對受與施時,如果是面對受,只宜少,不宜多;面對佈施的局面時,則是只宜多,不可少;如此思惟,可以養量,增長來日的福報,在未來的生命歷程,也可以有著常念施,少念受的好習慣。

友馨和萍萍出外坐公車,友馨說:「剛剛我坐公車時,車票只要六元,我卻投了六十元,怎麼辦?」萍萍說:「沒關係!給的話,只可以給多,不可以給少」;友馨點點頭。

面對佈施時,要存心慷慨,給別人可以多,不可以少;給自己可以少,不適宜多,慷慨大方是來日福。

對別人好,是長養慈悲

在生活中,可能有人會對我們好,有人會對我們不好;不論別人對自己是好還是不好,我們都應該對別人好。

對自己好,或許是長養我執;對別人好,則是長養慈悲。

修來日福,就是對別人好。

想要別人順自己,自己先要順別人

在生活中,可能有人會隨順我們的意思,有人會違逆我們的意思;不論別人對自己是隨順或者違逆,我們都應該隨順別人。

當別人隨順我們時,我們會高興,為什麼不也讓別人被我們隨順,也讓別人高高興興呢?

想要別人順自己,自己先要順別人——累積來日福。

沒有什麼不是我的

當我們被世間名利或眷屬系縳時,應當思惟:沒有什麼是我的;而長養出無貪、不諍無求的好習慣。

當我們獨自禪思,內心清淨而傾向自利時,則應當思惟:沒有什麼不是我的;如此思惟,可以長養菩提心,人人需要你恰當的關懷,沒有什麼人不重要,可以關心,但不是罣礙。

看別人都很順眼

在內心我執橫生時,我們或許會看別人不順眼,而讓自己的心中充滿著貪瞋癡,堆著煩惱。

當我們的我執淡化時,我們就會看別人都很順眼,包容別人的缺點,想辦法引導出別人的優點,想辦法不激發出別人的缺點。

如果別人可以因為你的勸導而有所改善,固然是很好;而就自我修持而言,當我們內心無瞋,沒有絲毫敵人,看別人都很順眼時,便是修行成功了!

把感情引導為菩提心

就人生三大要素的理智、感情和意志而言,學佛人可以適當地引導為正確、理想的方向;我們可以把理智引導為無二慧,把感情引導為菩提心,把意志引導為悲智雙運。

感情,代表了熱忱的生命,代表了愛心滿懷地關心著別人;我們可以引導感情為菩提心,化私情為大愛,是既清淨又溫馨的大愛,能夠關懷世人得離苦。

厚道比老實重要

面對人我是非時,如果自己有道理,講老實話會傷到別人的話,那就是選擇厚道比較好。

盡量把別人的言行做善意的解釋,不忍心講對別人不利的話,就是厚道;這種厚道的心地,有時候比老實重要。

圓融比單純重要

年輕人長於單純,單純的心性純和淨潔,容易和真心相應,這是單純的優點;不過,倘若率真單純的身口意會不夠圓融,而傷害到別人時,就會出現了單純的缺點。

就人際互動而言,有時候圓融比單純重要,我們應該在處世上圓融無礙,不傷一人,而在自處時,又不失單純至真。

幾分厚道,幾分老實

在個人的修持而言,我們應該對自己老實及單純,這是求真的心態——事實是什麼就是什麼,有幾分優缺點,就有幾分優缺點,有幾分內容,說幾分話,我們並不適合誇大自己的優點或功勞,也不適合覆藏自己的缺點或過失。

在處世的態度而言,我們應該對別人厚道及圓融,這是求善的心態——別人有什麼功德或優點,我們應該給予真誠的讚美;別人有什麼缺點或過失,我們應該給予保留和文飾,見惡不傳,聞惡不宣,學習但見人長,不見人過。

幾分圓融,幾分單純

在個人的修持而言,我們應該保有天真單純的美好特質,心性單純至真,不虛偽,不諂媚,正正直直,所以說我們應該保留單純的美質。

在處世的態度而言,我們應該對別人厚道,這是求善的心態——別人有什麼功德或優點,我們應該給予真誠的讚美;別人有什麼缺點或過失,我們應該給予保留和文飾,見惡不傳,聞惡不宣,學習但見人長,不見人過。

如果是自己面對人我是非,是應該學習厚道、圓融,不揚人非,但顯己過,不可以刻薄地對待別人;如果是別人面對了人我是非,是應該學習單純、老實,幫忙有道理的人恢復清白,但是為了不令道理不夠的人難堪,給別人日子好過,我們可以在分給有道理的人「道理」時,請這位「道理」分「朋友」給別人,給他學習厚道;這是圓融的處世之道。

如果沒道理的人又是你的朋友時,是應該勸他老實地認錯,分給別人「道理」,這是單純的應世之道。

沒有絕對的是與非,我們應該學習著在恰當的時候「圓融」及「厚道」,在恰當的時候「單純」及「老實」——幾分厚道,幾分老實;幾分圓融,幾分單純。

見人皆可取

當我們存心厚道時,會見人皆可取,只見人長,不見人短,心量會增大,福德會增長。

當我們存心不夠厚道時,會一直看到別人的缺點,會看別人不順眼,會起心礙境;仔細想想:只有自己起心礙境,哪有什麼境會礙到自己的心?

見人皆可取,仍是值得學習的好習慣。

圓滿別人的善願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願望,能夠幫助別人圓滿他們的善願,不是很好嗎?

當別人願望成滿而欣喜時,自己也會沾了一些幸福!

讓人時,不妨說「請你幫我吃好東西」

當我們在禮讓別人時,不妨說:「請你幫我吃好東西」,而沒有絲毫讓人的驕氣,只有一片慈悲喜捨。

人讓時,不妨說「你會吃得到好東西」

在人際互動中,當別人在禮讓時,我們不妨說:「你會吃得到好東西」,因為心量寬大則福報增長,禮讓別人的人,應該在未來會吃得到好東西。

我們這麼給予祝福,也會鼓勵別人禮讓。

每支香都是好香

在佛七檢討會上,有居士問了這麼一個問題:「我有時候坐得很好,可是有時候坐得不好,請問要如何讓自己每支香都是好香?」

住持和尚惠敏法師回答得很好,大意是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未必每天都是好日子,每天都是順境,我們也是會遇到逆境;在佛七中,我們也未必每支香都是好香,而也會出現壞香的時候,這時候,我們或許無法改變是壞香的事實,可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面對壞香的態度,我們可以這麼想:不論好香,或者壞香,都是好香,每支香都是好香,每支香都一樣保持好心情。天氣也是如此,有風有雨有晴天,不論什麼天氣,都是我們喜歡的天氣。

人生路上也是如此,有順境,也有逆境,不論順境或者逆境,都是我們可以學習到東西的境遇。」

每支香都是好香,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生活態度。

對別人,要給別人面子

面對自己的存心,是要有不爭面子的好習慣,本來沒有「我」,哪有面子可得?放得下面子,多少灑脫自在;不被面子所繫縳,心境便覺得能容萬物;把心放得寬平,面子便不成為重要的東西。

不過,面對別人時,則是要給別人面子。

當自己受到尊重,別人給自己面子時,自己會心情好;對別人,當然就得尊重別人,給別人面子,讓別人心情好。

施時歡善別人得

面對施與受,自己在佈施時,要生起歡喜心,歡喜自己有福報佈施,歡喜別人得到福報。

一起歡喜心,福報會日日增長!

得時歡喜別人施

面對施與受,自己在受施時,要生起歡喜心,歡喜別人有福報佈施,歡喜自己得到福報。

一起歡喜心,福報會日日增長!

天天歡喜心

起了歡喜心,無有憂苦襲心田,日子會特別好過!

天天好心情,無有間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不求成名來利,求真實益生

名利如同浮雲,我們處世間應不求成名來利,只求能夠真實地利益眾生。

什麼才是真實益生呢?財施固然是真實益生,無畏施、法施更是真實益生,讓眾生由瞋恚到無瞋,便是真實益生;讓眾生由貪戀到無染,也是真實益生;降伏眾生的煩惑,固然是真實益生,增長眾生的慧解,明悟佛法的真空義,也是真實益生。

欣暖不厭冷

就聲聞道而言,不論順境或者逆境,都是淡然視之——暖,平平,冷,也是平平;得,平平,失,也是平平;榮,平平,辱,也是平平;譽,平平,毀,也是平平。

莫以這榮辱平平的心境為聲聞而不以為然,這是學佛人的基本素養;這種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心境,也是菩薩道的基礎。

就人情而言,遇到逆境,是應當學著淡淡然,不會受傷,不會悲苦,不會憂惱。而遇到順境時,則不妨可以享有溫暖,高興自己可以得,可以榮,可以譽,心中充滿陽光;佈施的人看到你高興,也會高興自己的佈施。

就菩薩道而言,則是當願眾生都可以得,可以榮,可以譽,但願眾生享有榮華富貴,讓眾生心中充滿陽光;如果不能都榮好,菩薩會寧可自己受辱,而讓別人得到榮好。

不存心彼辱我榮,才是慈悲

慈悲是什麼?慈悲就是常為別人著想。

不存心彼辱我榮,才是慈悲;不存心彼失我得,才是慈悲;不存心彼毀我譽,才是慈悲。

彼譽我毀不要緊

當菩薩的話,要念念為別人著想。

當菩薩的話,彼榮我辱不要緊,彼得我失不要緊,彼譽我毀不要緊,只要別人可以過得快樂,自己的得失、榮辱、毀譽不要緊。

培植善因好緣

有的人,事不關己就不過問,不與人結緣,這樣的話,就不會有好運氣。

有的人,只要行有餘力,就熱心助人,也不希求他人回報,但是好運都會降臨,讓他平安順遂。

想要有福報,必須先散播福報種子,比如積極地參與利益大眾的善事,熱心助人等事情,所謂「助人者,人恆助之」,多種一點善因緣,就是修福報的方法。

(參考星雲大師之法語)

吃虧奉獻

許多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損,不願意吃虧,那是心地不夠寬廣。

吃虧奉獻是一種無私的付出,真心的付出,是一種歡喜、不求回報的道德行為。

如果我們常常抱持著你是好人、我是壞人,你是對的,我是錯的,你很偉大,我很渺小,快樂給你,苦惱給我,富有讓你,貧窮我受的態度,尊重對方,處處為對方著想,這樣就是培植福報的方法了。

(參考星雲大師之法語)

丟貓的男主人

看過這麼一則笑話:有個男主人不喜歡家人那隻貓,千方百計想把貓丟掉。

有一天,男主人就把貓載到五里之遠的地方丟掉,可是等他一回到家,竟然發現那隻貓在家中吃晚餐。

不久,男主人又想把貓丟掉,這次,他把貓載到五十里的地方丟掉,回到了家,女主人告訴他:「那隻貓正在洗澡。」

過了一陣子,男主人又想丟貓了,這回,他是用車子走彎來彎去的路,把貓載到遠至五百里的地方丟掉;可是,他竟然迷路了,不知道如何返回自己的家。無計可施之下,他打電話回家,問女主人道:「貓兒回家了嗎?」

女主人回答:「有啊!它正在看電視。」

男主人說:「請它接聽電話好嗎?請它告訴我它是如何回家的呢?」

這則笑話含意深遠,就生活而言,我們如果對別人看不順眼,想要「丟棄」別人時,將來我們也可能面對被丟棄的命運,而回不了家,享受不到家中的溫馨與暖和。

隨喜

「家」?就佛法而言,也可以是指心中的見性、開悟為回家。

如果我們不肯隨喜別的修行人修持得很好,不肯隨喜別的修行人受到讚美,不肯隨喜別的修行人受到利養,不肯隨喜別的修行人在說法度眾生,不肯隨喜別的修行人見性、開悟;那就如同那位丟貓的男主人一樣,後來會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而迷失在茫茫業海,不知道如何明心見性。

隨喜別人的榮好,隨喜別人的善根,將來我們才容易擁有這些榮好與善根。

傾聽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曾說:「上天賜給人們兩耳兩目,但卻只有一口,在於讓人們多看多聽少說話。」但是,有的人聽話只聽一半,就急著說「我知道」,急於表達自己的看法,也有人常將自己的意思,硬套在別人的話上,曲解他人的意思。我們在聽別人的說話時,是否真的聽懂對方的意思?

美國知名的電視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想要做一名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卻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一想,說:「我會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會掛上降落傘跳出去。」

聽到孩子說這句話的時候,你是什麼反應?當時,現場的觀眾全都笑得東倒西歪,孩子被弄哭了。

於是林克萊特又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小孩的回答卻出乎意料,他說:「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這是一個多麼善良純真的孩子,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一句話:「我還要回來!」但是,我們當下聽懂他的意思了嗎?

觀世音菩薩最初修行時,就是在河邊聽流水聲,祂聽聞天地間一切音聲,而不執著聲塵,返聞自性,覺知一切空性,而獲大自在。

聽別人說話時,應該耐心聽對方把話說完,暫時放下心中的各種標準,及是非對錯的判斷,這才是真正的傾聽。

(參考《人間福報》之作品)

真情

人與人之間真情相待,情意交流,溫馨感動。

男女之間真情交往,才能彼此忠誠,相互信任;為政者以真情待眾,必得人心擁護;從商者以真情往來,賺取情義無限。

這些無形的真情,能夠令人內心溫暖,情意無價。

(參考星雲大師之法語)

度量要胸懷大眾

世間上,人與人之間的紛爭、煩惱,皆出於氣度狹小,只想到自己。

想要泯滅戰爭、歧視、人我紛爭,唯有胸懷大眾,時常想到自他平等,而不以個人的私心為考量。

(參考星雲大師之法語)

做事要心甘情願

做事,能夠心甘情願,發心奉獻,工作起來不但不覺得累,反而快樂無比,擁有不絕的精力。

反之,你滿懷抱怨,心生懈怠,情緒紛亂,就會事事受到阻礙,工作效率無法提升,達不到好的功績。

因此,以心甘情願的態度來做事,累時不覺得累,苦時不覺得苦,難時不覺得難,具足勇氣解決問題,進而無事不辦。

(參考星雲大師之法語)

懷大眾之心

這個世間是因緣和合而有,沒有大眾,不能成事。佛陀說「我是大眾的一個」,常不輕菩薩「我不敢輕視汝等」,都是心懷大眾,所以成其偉大,受人敬仰。

凡事以大眾利益為優先考量,時常想著「大眾第一,自己第二」,不以「老大」自居,我們的心量,自然能如大海壯闊,如虛空包藏萬物。(參考星雲大師之法語)

親情無價

稀世寶玉人見人愛,擁有它的人會覺得我富甲天下,榮耀無比,沒能擁有的人也盼望有朝一日能夠擁有。然而,它真的有那麼高的價值嗎?經典裡提到一則故事:有一個人名叫林回,在他家裡有一塊很大、很美、祖傳的稀世寶玉,幾代相傳下來,街坊鄰里早已知道這件事情;對於他能夠擁有這塊寶玉,大家都羨慕得不得了。

可是,好景不常,有一天打仗了,兵荒馬亂之中,大家都要逃難,很多家庭把一些貴重的金銀珠寶打包帶走,以便在未來可以依此維持生活。

這時候,很多親戚、朋友也來幫林回打包,大家的著眼之處都是:要怎樣把那塊稀世寶玉打包帶走呢?

沒想到,林回卻說:「不必了,我不想帶走。」

親戚們緊張地說:「你怎麼可以不帶走它呢?這東西價值連城,未來沒飯吃的時候,可以賣了,重新做生意賺錢啊!再說:傳家之寶,你不帶著走,怎麼對得起祖先呢?」

林回說:「我雖然不帶走它,但我對得起我的祖先,因為我要帶走的是我的兒子啊!」

「哎喲!你這個兒子才生下來一個月,帶著小嬰兒逃難很麻煩的呀!尤其,小嬰兒又會哭、會鬧,又要吃的,走在路上很累贅,不如不要帶了!」

但是,林回堅持的說:「稀世寶玉和我之間,只是一個珠寶利益的結合,這種物質的結合是不牢靠的,因為它會變質。遇到利害得失,遇到強力強迫,或者任何災變,它都會離我而去,我不要帶這種不牢靠的東西。

我要帶走的小嬰兒,是我的兒子,這裡有著切不斷、拿不走的道義存在,這才是我的稀世之寶呀!」

縱使家財萬貫,有朝一日都會因為客觀環境的變化而消失,可是親情及其他情誼,卻是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參考慈惠法師之法語)

給人台階下

有個著名小提琴家在離家數天後,回到居家,發現家中來了一個小偷,他剛開始不高興,繼而想到一個墓碑上的話:「我把愛留給世人,所以我很快樂」,就不動聲色地對小偷說:「哦!你一定是來找我們主人的客人了,你是他舅舅鄉下的小孩子吧?他不在家呢!」

小偷連忙說:「對!對!我就是他舅舅鄉下的小孩子。」小提琴家見小偷在看那個小提琴,就隨手把價值不菲的小提琴送給他,小偷接過小提琴,轉個身連忙一溜煙地跑掉了!

到了樓梯口,小偷看到一幀照片,那是主人在拉小提琴的巨照,小偷才知道那個自稱佣人的人其實就是主人,他心中十分感激主人給他台階下。

其實這個小提琴家在落魄潦倒時,也當過小偷,有一天,他到了一個人家想要偷東西,沒想到遇到了一個小女孩,小女孩說:「你是要去五樓對不對?我們這裡是四樓,你走錯了!」他轉個身想走,但被留住了,小女孩說:「我生病了!你可以陪我講講話嗎?」於是他就和小女孩聊聊天,小女孩看他喜愛小提琴,便把小提琴送給他。

當他步出這家門,才發現這棟樓只有四樓,根本沒有第五樓,小女孩其實知道這是小偷,但是依然對他寬大為懷,還送給他小提琴;從此,他會給人台階下,對犯錯的人也很寬大。

三年後,小提琴家成名了,他回去找那個小女孩,才知道小女孩是個骨癌病人,已經死了,墓碑上的字就是:「我把愛留給世人,所以我很快樂。」這是影響他極深遠的一句話。

(此乃聽自尚慧法師所講的真人真事)

迦葉喝洗米水

佛陀時代,有一位修苦行的迦葉尊者,他專門喜歡向貧苦的人家乞討,這是他慈悲的地方。因為他知道貧苦的因地是慳貪,而貧苦人家如果願意佈施給他這位羅漢尊者的話,來生可以有福報。

有一天,迦葉尊者在行乞時,看到一位老婆婆只剩數天的壽命,為了給老婆婆種福田,來生可以有好的去處,迦葉就對老婆婆說:

「請您佈施給我好嗎?」老婆婆看看四週,家徒四壁的她沒什麼可以供養尊者,她只看到一碗發酸的洗米水,就問尊者:「尊者啊!我只能佈施給您洗米水,您願意接受嗎?」迦葉尊者說:「可以!」接過老婆婆的洗米水,迦葉就喝了下去;而老婆婆就依憑著供養迦葉尊者這位聖僧的功德而在死後生天了!

厚道與老實之間

孔子有個學生叫顏回,有一天,顏回在街上遇到有人在爭執,原來是買賣,張三賣東西給李四,三個水果,一個八塊錢,張三要收李四二十四塊錢,李四卻說張三算錯,三八應該是二十三,他應該付二十三塊錢就好!顏回說張三才對,三乘八應該是二十四,李四卻堅持是二十三,李四生氣地說:「三乘八本來就是二十三,不信我們找你的老師孔子為證明,看他怎麼說,如果他說三乘八是二十四,我把頭砍給你。」

顏回就說:「好哇!我們找孔子評理去,如果他說三乘八是二十三,我把頭冠給你。」

顏回以為孔子一定會說三乘八是二十四,沒想到孔子竟然告訴顏回說:「三乘八是二十三,顏回啊!你把頭冠給李四吧!」

顏回很訝異,又生氣,以為老師迷糊了,不甘願地把頭冠摘下來給李四,但卻想要離開孔子,不想當他的學生。

後來,顏回又回來當孔子的學生了,因為他聽到孔子講了一席話:「如果我說三八是二十四,固然老實,可是不夠厚道,因為他如果輸給你,他是必須把頭砍給你,那可是一條命哪!

如果我說三八是二十三,雖然不老實,可是厚道,因為你雖然輸了,可是卻只輸掉頭冠而已,老實和厚道之間,如果二者不能兼顧時,有時候,是可以選擇厚道。」

老實和厚道之間,能夠兼顧是最好,不過,這個例子謹供參考,在某些時候,老實也會顯得很重要。

永遠有利息在人間

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俗話說:有錢並非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善用錢財,就可以一本萬利。

當年陳之藩苦於無學費出國進修時,胡適曾經主動為他籌措費用,等到陳之潘有錢還給胡適時,胡適回了他一封信:「我借出的錢,從不盼望回收,因為我知道我借出的錢,總是‘一本萬利’,永遠有利息在人間。」那一本萬利,用在人間確實是源源不斷。

當弟弟和妹妹向我爭寵時

人就是有情識,難免會面對爭寵的局面,婆媳,男女,弟妹,朋友,同學,都可能如此。

現舉一例,當弟弟和妹妹向我爭寵時,我固然可以對表現或印象較優的那一方比較好;另一種方式就是自己一個,給弟弟和妹妹兩個,不分別出自己對弟弟比較好,或者是對妹妹比較好。

天天都是我喜歡的天氣

小如問明晏:「明天是什麼天氣?」

明晏回答:「明天是我喜歡的天氣。」

小如再問:「明天是晴朗的天氣嗎?」

明晏回答:「不知道。」

小如再問:「明天是下雨天?」

明晏回答:「不知道。」

小如再問:「你不知道明天是晴是雨,怎麼說明天是你喜歡的天氣呢?」

明晏回答:「我雖不知道明天是什麼天氣,但是我喜歡任何天氣,天天都是我喜歡的天氣。」

勿因顧道理而失去朋友

有時候,我們會執著自己有道理,而想要在和朋友的爭辯中獲得勝利,證明了自己是有道理的,是對的,但是我們卻可能在爭辯的過程中失去了朋友。

福比威來得重要,多交朋友,少結冤家,不結冤家。勿因顧道理而失去了朋友。

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幸福

有一個人擁有了一隻銀鳥,它有著漂亮的羽毛,會唱動聽的歌聲,主人以擁有這隻銀鳥為榮,十分疼愛它。

鄰人告訴主人世界上另外有一種金鳥,羽毛比銀鳥更漂亮百千倍,唱的歌比銀鳥動聽百千倍,主人一聽,就不再疼惜銀鳥了,也不聽它唱歌,天天等待著金鳥出現。

有一天,銀鳥要離開主人了,當它飛向天空之際,夕陽照耀著銀鳥的羽毛,主人發現它宛然便是一隻金鳥,聽!它唱的歌多麼悅耳啊!

一般人可能會無視於自己所擁有的幸福,而以為別人的名位是更好的名位,別人的財利是更好的財利,別人的眷屬是更好的眷屬,其實,自己身邊就擁有著金鳥,何不多欣賞自己身邊的幸福?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幸福!

(參考《35歲前要有的33 種態度》)

朋友千個也嫌少,敵人一個也嫌多

有這麼一則寓言:

有只螞蟻不小心被風刮到池塘裡,命在旦夕。樹上的鴿子看到,心生不忍,便連忙丟了一片葉子到池塘。螞蟻好不容易爬上葉子,慢慢漂,漂上岸邊才得救。當時螞蟻認為:多虧鴿子相助,便始終記得它的救命之恩。

過了數天,森林裡來了一個獵人,正用槍瞄準了樹上的鴿子,但是鴿子都沒有察覺。一旁的螞蟻看到了,連忙爬到獵人腳上,狠狠咬上一口。獵人一痛,子彈就打偏了,鴿子因此逃過一劫,螞蟻也報了救命之恩。

不排斥別人

英國皇家航空一架由約翰尼斯飛到倫敦的客機上,曾發生過一件真實的故事:

一名五十多歲的白人婦女,上客機後發現她的座位被安排在一位非洲男乘客旁邊,這名婦人有嚴重的種族歧視,立即大聲叫來一名空服員。

空服員走了過來,善意詢問她:「有什麼需要我為您服務的嗎?」婦人不悅地說:「你難道看不出來嗎?你們把我安排在黑人旁邊,我不願意坐在令人反感的人種旁邊,我要求換位子。」

也是白人的空服員望了黑人乘客一眼,和氣地說:「請稍安勿躁,今天的客艙幾乎全滿,不過我會去找找看是否還有空位。」

一會兒,她回來對婦人說:「這位女士,今天所有的經濟艙都已客滿,我問了機長,他告訴我商務艙也全滿,但頭等艙還有一個空位。我們公司很少會幫客人從經濟艙升等到頭等艙,但是…」,她停了一下,突然轉向那位黑人乘客說:「這位先生,如果您願意的話,請拿著您的行李跟我來,頭等艙的機位已為您準備好了。」

原以為會被換到頭等艙的白人婦女一聽愣住了,周圍其他乘客也都呆住了,但隨即起立,熱烈鼓起掌來,黑人乘客感動不已。這名空服員以平等的愛,得到最大的讚美和鼓勵。

這世界上,沒有哪一種人種是最好的,也沒有哪一種人種是最差的。佛教說: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擁有一樣的性靈,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與年齡,都應該平等對待,妄分別好壞你我,不但自己痛苦,也傷害別人。以平等心待人,心中必定有愛,如同和風吹拂大地,帶給人們無限溫暖。

(參考自《人間福報》)

心中有愛

五歲的漢克和爸爸、媽媽、哥哥一起到郊外,突然間下了大雨,可是他們只帶了一塊雨披。爸爸將雨披給了媽媽,媽媽又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漢克。漢克問道:「為什麼爸爸將雨披給了媽媽,媽媽又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為爸爸比媽媽強大,媽媽比哥哥強大,哥哥又比你強大呀!重要的是我們心中都有愛,我們都會保護弱小的人。」

漢克左右看了看,跑到一邊將雨披撐開,擋在一隻受凍的小鹿上面。

只要心中有愛,就會有一份責任、一份力量,這份力量就像陽光一樣,能消融黑暗,帶來光和熱。愛不但豐富了自己的生命,也為別人創造生命奇跡。

(參考自《人間福報》)

是我的福氣

鵑鵑原本在美國工作,公司給她的待遇很好,再加上單身,生活過得很逍遙。前一陣子,她住在台灣的母親罹患腦瘤,開刀後復原得很慢。鵑鵑立刻請調回台,找了間公寓,把母親接到身邊就近照顧。

鵑鵑不是家中的獨生女,上有大姐,下有弟弟,但是只有她放棄原本的生活,承擔服侍母親的責任。

我們這些鵑鵑的朋友看不過去,紛紛提醒她要找大姐和弟弟談清楚母親的事。鵑鵑保持她一貫的優雅從容,靜靜地說:「照顧媽媽是我的福氣」。原本打算為她打抱不平的我,聽了這句話,頓時沉默起來。難怪從來不曾聽她抱怨,自認為享有「福氣」的人,怎麼會找人訴苦呢?

受了鵑鵑的感動,我們這一群朋友之中,開始流行一種句型:「能夠多做一些是我的福氣。」「孩子不聽話,耐著性子引導他是我的福氣。」「擠公車沒位子坐是我的福氣。」原來生活中,我們可以享有這麼多的福氣。

(參考《國語日報》的作品)

不說對別人不利的話

遇到是非,一般人可能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話講,而說出對別人不利的話。

其實當我們在說別人壞話的時候,自己就輸掉了,人格上輸了,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我們應該學習厚道,不說對別人不利的話。

沒有命的人

阿枝姐把陸爸的八字給號稱算命極準的算命師算時,算命師說:「依命理推斷,你先生應陽壽已盡,如今天命已改,只有一個可能,應是平日行善積德的福報,我再神准,也無法判出你先生的命理了。」

原來陸爸每年必分夏冬兩季賑貧施粥,及至民初,雖家道中落,即使變賣家產而佈施如舊,他將每月配給多出來的面粉、米、油等悉數捐出,更留意鄰居的家庭狀況,他用薪俸添購配合每戶人家需要的物資,缺棉被的送棉被,缺奶粉的送奶粉,更重要的是他為善不為人知,這些物資是他在凌晨三四點摸黑騎著腳踏車悄悄放在人家門口,數十年來如一日。

阿枝姐猜想:這大概是生死簿找不到陸爸八字的原因吧?

(參考自《人間福報》)

彼白我黑長養慈心

一般人會喜愛有好名聲,而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遇到是非時,會自是非他。

其實自是非他並不是好辦法,當我們在非議別人時,自己的慈悲心就不見了,而不像菩薩,菩薩會不忍心道他人的過非,而不忍心說四眾弟子的過失。

為人處世間,遇到是非時要退讓,莫自是非他,而應該彼譽我毀不要緊,彼白我黑不要緊。

彼白我黑,自己的慈悲心就會長養起來。

樂觀

有個老婆婆有二個女兒,大女兒賣扇子,希望人們可以向她買扇子涼快涼快,二女兒賣傘,希望人們可以向她買傘,以免被雨淋濕。

當天氣放晴,艷陽高照時,老婆婆就為二女兒難過:「天氣晴朗,誰要買傘呢?」當天氣陰雨,下起雨來時,老婆婆就為大女兒難過:「天氣下雨,誰要買扇子呢?」因此,悲觀的老婆婆就常常愁眉不展了!

有一天,有一個智慧的長者告訴老婆婆說:「當天氣放晴,艷陽高照時,你應該為大女兒高興:‘天氣晴朗,大家都會去向她買扇子呀!’當天氣陰雨,下起雨來時,你應該為二女兒高興:‘天氣下雨,大家都會去向她買傘呀!’」老婆婆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不論晴天、雨天,她都往樂觀的一面想,而能夠天天擁有好心情。

【教理篇】

無迷無悟真覺悟

我們曾經迷惑過嗎?我們來娑婆並不是來,去西方並不是去,無來無去真歸西。我們的迷,是悟在迷,我們是法身在六道輪迴;我們未曾迷。諸法無迷,本覺悟故。

我們曾經覺悟過嗎?我們的悟,是迷在悟,我們是六道輪迴本法身;我們未曾迷,本來悟。諸法無解,本無縳故。

迷時未曾迷,悟時本來悟,迷悟本來無,覺悟本如是。

迷如浪,悟如水;全浪是水,全水是浪,迷悟本一如,迷悟不二;無迷無悟真覺悟。

無縳無解真解脫

我們曾經系縳過嗎?我們起煩惑並不是系縳,解煩惑並不是解脫,無縳無脫真解脫。

我們的系縳,是解脫自在的法身在似系縳,我們是法身在六道輪迴;我們未曾系縳。諸法無縳,本解脫故。

我們曾經解脫過嗎?我們的解脫,是系縳變解脫,我們是六道輪迴本法身;我們既然未曾系縳,就是本來解脫;諸法無解,本無縳故。

縳時未曾縳,解時本來解,縳解本來無,解脫本如是。

縳解本一如,縳解不二;無縳無解真解脫。

無晦無明真光明

我們曾經晦暗過嗎?我們起煩惑並不是晦暗,解煩惑並不是光明,無晦無明真光明。

我們的晦暗,是解脫自在的法身在似晦暗,我們是法身在六道輪迴;我們未曾晦暗。諸法無晦,本光明故。

我們曾經光明過嗎?我們的光明,是晦暗變光明,我們是六道輪迴本法身;我們既然未曾晦暗,就是本來光明;諸法無明,本無晦故。

晦時未曾晦,明時本來明,晦明本來無,光明本如是。

晦明本一如,晦明不二;無晦無明真光明。

無垢無淨真清淨

我們曾經垢穢過嗎?我們的垢,是淨在垢,我們是法身在六道輪迴;我們未曾垢。諸法無垢,本清淨故。

我們曾經清淨過嗎?我們的淨,是垢在淨,我們是六道輪迴本法身;我們未曾垢,本來淨。諸法無淨,本無垢故。

垢時未曾垢,淨時本來淨,垢淨本來無,清淨本如是。

垢如浪,淨如水;全浪是水,全水是浪,垢淨本一如,垢淨不二;無垢無淨真覺悟。

迷時未曾迷,悟時本來悟

我們曾經迷惑過嗎?我們的迷,是悟在迷,我們是法身在六道輪迴;我們未曾迷。諸法無迷,本覺悟故。

我們曾經覺悟過嗎?我們的悟,是迷在悟,我們是六道輪迴本法身;我們未曾迷,本來悟。諸法無解,本無縳故。

時未曾迷,悟時本來悟,迷悟本來無,覺悟本如是。迷時未曾迷,悟時本來悟,迷悟本來無,覺悟本如是。

從來生死不曾有,從來涅槃不曾無

從來生死不曾有,我們未曾淪為生死,生死有而非有的緣故。

從來涅槃不曾無,涅槃的聖潔不曾失,涅槃無而非無的緣故。

從來凡情不曾有,從來聖潔不曾無

從來凡情不曾有,我們未曾淪為凡情,凡情有而非有的緣故。

從來聖潔不曾無,涅槃的聖潔不曾失,聖潔無而非無的緣故。

從來凡情不曾有,從來聖潔不曾無,是真常唯心繫的思想;就真諦的思想而言,是不見凡情浪,不見聖潔水——凡情固然是幻有之法,凡情有而非有;凡情如浪,聖潔如水,聖潔是凡情之性,也是不可得法。

從來垢穢不曾有,從來清淨不曾無

從來垢穢不曾有,我們未曾淪為垢穢,垢穢有而非有的緣故。

從來清淨不曾無,清淨的聖潔不曾失,清淨無而非無的緣故。

從來垢穢不曾有,從來清淨不曾無,是真常唯心繫的思想;就真諦的思想而言,是不見垢穢浪,不見清淨水——垢穢固然是幻有之法,垢穢有而非有;垢穢如浪,清淨如水,清淨是垢穢之性,也是不可得法。

不見生死浪,不見涅槃水

從來生死不曾有,從來涅槃不曾無,是真常唯心繫的思想;就真諦的思想而言,是不見生死浪,不見涅槃水——生死固然是幻有之法,生死有而非有;生死如浪,涅槃如水,涅槃是生死之性,也是不可得法。

本無生死浪,本無涅槃水

從來生死不曾有,從來涅槃不曾無,是真常唯心繫的思想;就頓教的思想而言,是本無生死浪,本無涅槃水——生死固然是幻有之法,生死有而非有,本無生死浪;涅槃是生死之性,也是不可得的幻有之法,涅槃有而非有,本無涅槃水。

不見娑婆浪,不見極樂水

就真常唯心繫的思想而言,是從來娑婆不曾有,從有極樂不曾無;就真諦的思想而言,則是不見娑婆浪,不見極樂水——娑婆如浪,極樂如水,娑婆固然是幻有之法,娑婆有而非有,本無娑婆浪;極樂是娑婆之性,也是不可得的幻有之法,極樂有而非有,本無極樂水。

就世俗諦而言,娑婆極樂唯心所成,娑婆心現娑婆境,極樂心現極樂境。

娑婆與極樂如濁浪與澄浪,一真法界如水

娑婆世界如同濁浪,極樂世界如同澄浪,不論濁娑婆世界或者澄極樂世界,都是一真法界的水。

我們可以不見澄濁只見水,或者不見澄濁不見水,但見一真法界的圓澄明淨,本來了無一物。

不見澄濁只見水

一心現有垢淨,一水現有澄有濁,生活中,我們常會被垢淨之相、澄濁之相所迷惑,而欣淨厭垢、欣澄厭濁,如此則妄生憎愛;我們欣淨厭垢、欣澄厭濁,妄生憎愛,則不見水性;不見水性,則不得真智,不得真智,則虛妄生死,不見真如法性。

一旦我們明瞭法性,則能了知垢淨本一心,澄濁本一水,不見垢淨見一心,不見澄濁見一水;將此理用於生活中,則是不見是非、不見榮辱、不見得失、不見彼此;倘若真能明見本無是非、本無榮辱、本無得失、本無彼此,則能徹見法性如如之理,於任何差別法中,都能見其平等法性。

差別心一生,妄起憎愛,於一水中見澄濁;平等心一生,憎愛心息,於澄濁中見一水,徹悟無我,明證無法。

就澄濁但一水,不見澄濁只見水而言,佛教許多理論架構也是依之建立;例如唯識學派的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而言,遍計執性是凡塵的迷惑世界,這是濁;圓成實性是聖者的覺悟世界,這是澄;依他起性,是無性的水;不見遍計執的濁,也不見圓成實的澄,但見依他起的水,不見迷悟但見心。

真常唯心繫的一心開二門也是如此,生滅門是濁,真如門是澄,一心是水,不見澄濁但見水。佛教常談到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是如此,眾生是濁,佛是澄,心如水,心造佛是佛法界,心造眾生是眾生法界,不見澄濁但見水,不見有眾生,不見有佛,但見一心。

不見澄濁不見水

不見澄濁不見水,就理論而言,是不見偏計執的濁,不見圓成實的澄,不見依他起的水;不見眾生的濁,不見佛的澄,不見心的水。

不見澄濁不見水,引申其含義,就日常生活而言,就是不見是非之澄濁,只見不爭不辯之法性;不見榮辱之澄濁,只見淡然之法性;不見得失之澄濁,只見隨緣之法性。

本無澄濁本無水

就世俗諦而言,是澄濁宛然一水現;就真諦而言,是不見澄濁只見水;就頓教而言,是本無澄濁本無水——本來了無一物,本無澄,本無濁,本無水;本無偏計執,本無圓成實,本無依他起;本無眾生,本無佛,本無心。

四諦、三諦、二諦、一諦與無諦

四諦、三諦、二諦、一諦與無諦,有著不一不異的關係。

四諦是苦集滅道,以二諦而言,苦、集(貪瞋癡)、道(戒定慧)皆是世俗諦,滅的涅槃是勝義諦,另一種說法是苦集是海浪,滅道是水,苦集或苦集道如同海浪,滅的涅槃如同水。

三諦是空假中,何謂中道?空是真諦,假是俗諦,此二者不二,即是中道,洞徹世俗諦的假,和勝義諦的空,不一不異,假與空如同水與浪,全水成浪,全浪是水,即是中道。

二諦,世俗諦的幻有,與勝義諦的空明,不一不異,所有世俗諦的幻有,當體即是勝義諦的空明,空依有立,有待空成,空有不一不異。

一諦,即是透視世有與真空一如無別,好比天中月和水中月,無二不別,沒有天中月就沒有水中月,所以說唯有天中月是一真;好比我們說世俗諦的假有,都是真空,真空智的聖心,獨耀一明,無古今而遍新故。

無諦,相對於前者一諦的即一切法,無諦則是離一切相,一諦是明見一輪清月照古今,無諦則是無江無水無天月,泯一切法,沒有什麼是佛,沒有什麼是真理,當然,就世俗諦而言,什麼都是佛,什麼也都是真理。

大智發於心,於心不可尋

大智,至大無礙,無性,空性,便是大智,空性便是至大的智慧;空性之理,要由我們直憑心性去體悟,所以說大智發於心。

心是空性,境也是空性,沒有可尋覓的心可得;心性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全心是境,全境是心,心境俱空,沒有心可被尋覓。

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

如果我們成就了一切義,就可以體證無古亦無今的實相之理。

義,是指假名的理體,是指空性,成就了一切法皆觀照為空性的話,就可以直心體證實相,洞徹法性透三世,法性泯時間相,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說無古亦無今。

生生滅滅無窮盡,證得無生究涅槃

任何存在的有法,都是生生滅滅無有窮盡的法,這是從世俗諦說生滅的無常法無有窮盡。

任何生生滅滅無窮盡的有法,當體即是無常、無我、無自性的無生之理體,無生便是空,空便是涅槃。

生生滅滅無窮盡,便是有法的五蘊,證得無生究涅槃,便是即色法即空性;故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十八界靈明洞徹,界界皆是一真法界

我們的十八界,根、塵、識宛然地成為我們認識外界的內容,我們就會隨著這些凡情的認識而落在十八界,落在凡夫的憎愛世界。

其實此十八界,根根、塵塵、識識本來皆圓通,根、塵、識,界界皆靈明洞徹,是我們迷昧了常住真心,才不明悟十八界靈明洞徹,界界皆是一真法界的道理。

十八界是迷惑的凡情世界,一真法界是覺悟的聖潔世界,十八界的迷是悟在迷,本來是一真法界落在十八界,如何轉迷為悟呢?見解上明悟十八界本一真法界,言行上但莫憎愛,則十八界自會靈明洞徹,而徹悟諸佛無量光的意境,處處皆自在,有著無盡的光明世界,無盡的寬廣世界。

十八界湛寂常恆,界界皆是一真法界

就時間面而言,十八界的根塵識之界別而言,界界靈明洞徹的同時,也是界界湛寂常恆,證悟諸佛無量壽的意境,時時自在,有著無盡的寂恆境界,有著無盡的湛常境界,界界皆是一真法界。

此岸是浪,彼岸是水

當我們尚未遇到三寶時,可能是迷迷糊糊地流轉生死,不知道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

當我們開始信佛學法了,我們會起道心而厭離生死此岸,欣往涅槃彼岸;照顧好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想要依著清淨法,登上涅槃彼岸。

當我們修習到大乘法了,我們會領悟到迷悟不二的道理,此岸、彼岸本無二法,業海覺岸本不二,就第一義而言,本無此岸,本無彼岸,此岸是浪,彼岸是水,雖然身在此岸,一

念覺悟,即此岸即彼岸,即海浪見水性;而明白此岸是浪,彼岸是水,也不見浪,不見水。

(此為慧慕法師之體悟)

智慧是水,慈悲是浪

就智慧和慈悲而言,那是佛教內容的二大要義,在生活中掌握好智慧和慈悲,就是活用佛法。

智慧好比水,佛教的空義,清清明明地點出處世要不沾塵的要義,智慧好比浪,佛教的菩提心,愛心滿懷地點出無住生菩提心的要義。

智慧如水,慈悲如浪,也可以說智慧為體,慈悲為用;有智慧的人知道佛果從菩薩得,菩薩從修六度萬行而行,修習慈悲,不傷一物,慈心相向,就是在活用智慧。

非清非濁,無背無向

法性不可以言議,不可以識心測度;它什麼都是,也什麼都不是。

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以法性為「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清非濁,無背無向」。

什麼是衣服?肮髒的衣服並不能代表衣服這個概念,乾淨的衣服也不能代表衣服這個概念,法性不是清,法性也不是濁,法性非清非濁。

什麼是法性?法性無背亦無向,法性無所不在,法性不會背著你;法性也無所在,法性不會向著你。

覓真不見真,覓道不見道;覓真也見真,覓道也見道

真道,是修道人要努力的方向;可是我們著意要覓真、覓道,卻是會覓真不見真,覓道不見道,因為法性動念即乖,不可以著意要體真道之意境。

真,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識心識,但教空心直體,佛心自現。

從另一個方向而言,覓真也見真,覓道也見道,因為真與道皆無所不在,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本無真,本無道;處處真,處處道

真,本無真;道,本無道——法性什麼都不是,覓之了不可得。

法性固然什麼都不是,覓之了不可得;卻又是什麼都是真,也什麼都是道——處處真,處處道。

諸法無縳,本解脫故;諸法無解,本無縳故

諸法本來無有系縳,妄本空故,諸法本來自解脫。

諸法本來無有解脫,真本具故,諸法本來無系縳。

【存養篇】

* 未牧: 情海漂漂業海沈,內心煩惑比山高,慢心貢高我心生,我執橫生不見明。

* 初調: 調製心田不長惑,節身儉口不說非,初調三業不染塵,心月掛空漸明泰。

* 受制: 人人我我是非繞,明知明心最為貴,稍稍心田得閑靜,又被憂苦襲靜心。

* 迴首: 本自平心把道覓,又見煩惑浪浪來,一調一伏心漸靜,又是名利沾染心。

* 馴伏: 我慢不生謙下意,新新心志不染情,是非榮辱不沾身,淡忘我執無我志。

* 無礙: 自心明明不礙境,境自如如不妨心,心境一體空寂意,法爾如是空心懷。

* 任運: 晴空不妨有風雨,一心任運逍遙意,聖心常明無垢染,春風平和冬天日。

* 相忘: 忘自忘他達人空,忘名忘利自淡泊,能忘所忘俱空寂,清空明月自落塵。

* 獨照: 無有一物似秋月,不染離塵清明心,聖心離垢不住有,非古非今遍新故。

* 雙泯: 無縳無解無一物,無來無去本不動,真心處處是清輝,江月不動天月明。

* 未牧: 凡情如海瞋恚生,內心俗情比水長,慢心自生我意生,我愛侵襲私情生。

* 初調: 初調心田不長闇,不見星空不見天,明見星空明見天,本無星空本無天。

* 受制: 榮榮辱辱本掛心,稍見不沾榮辱田,心中漸明得失忘,黑闇又來染明心。

* 迴首: 調心自見清明心,又見煩塵侵襲來,漸調漸伏心漸清,又見名利染世俗。

* 馴伏: 我慢不長任人輕,見境如幻不著痕,得失是非不掛懷,無男無女不著塵。

* 無礙: 心不礙境本澄寂,境不礙心是靜明,心境不妨本如如,無心無境自清輝。

* 任運: 萬般隨緣日日新,即有即空明聖體,無惑無垢不沾塵,天天心新不著昨。

* 相忘: 忘榮忘辱本淡泊,忘天忘月是心月,能忘所忘泯相對,清新明輝不著相。

* 獨照: 清空星河遍清心,獨有一月淨潔明,日光金色滿天耀,時空一如性空意。

* 雙泯: 無彼無此是常寂,無動無靜本禪心,無天無地本一體,天月水月無映對。

* 未牧: 業海漂漂情海沈,內心我慢比山長,我心自生塵俗染,我見橫生不清塵。

* 初調: 心海澎湃漸平靜,不見煩惑不見真,本無煩惑本無真,星河天空本一體。

* 受制: 是是非非本掛心,稍見不沾得失田,心中康泰榮辱忘,無明又來浮沉心。

* 迴首: 不住調心不住明,不住不調不住空,調心不調心自調,轉眼又見惑染來。

* 馴伏: 不貪無戀潔淨意,不甜不軟不染俗,無瞋不怨心田厚,不慢不覆自清明。

* 無礙: 人我榮辱不妨心,境自如如不見惑,全心現境如如意,法法無礙心自閑。

* 任運: 清月伴隨心心新,星光閃耀日日明,任運無我逍遙意,處處笙歌不沾塵。

* 相忘: 榮辱一如無敬慢,無貴無賤忘高下,不瞋不慈心淡然,無凡無聖皎潔意。

* 獨照: 天月獨明不見空,水月澄靜不見水,天月水月本一月,無有天月無水月。

* 雙泯: 明月照空遍銀光,一日不動處處明,無新無故無古今,無常無斷無人我。

* 未牧: 身心疲憊無善心,煩惑襲心不見真,皆見凡塵爭名利,無有歇心慢心高。

* 初調: 覓真調妄為見道,初調心田不長暗,本無一物可沾塵,念念澄明天空意。

* 受制: 縱知人人是真心,偏生習染煩惑暗,漸見清明真心顯,轉眼又是貪染生。

* 迴首: 浪浪皆是煩惑心,心心意滿貢高生,業風所吹煩惑起,榮辱掛心無澄寂。

* 馴伏: 三寶為尊心意靜,常懷慚愧心恆明,妄心調伏無敵人,真心漸顯清明心。

* 無礙: 夕照清空本無礙,法法圓融體自明,心不礙境境寂然,境不妨心如如意。

* 任運: 心心任運無分別,真心一現自平等,清明本心澄然意,悠悠閑閑曬日光。

* 相忘: 忘澄忘濁心水靜,真水如如現澄濁,本無澄濁本無水,清空明月不著痕。

* 獨照: 大地皆歸寂滅場,法法澄然見真心,星空朗朗月光遍,清輝本心絕塵染。

* 雙泯: 來來去去無來去,榮榮辱辱無榮辱,係縳解脫無縳脫,本來面目澄明天。

* 未牧: 世間禮義不住心,不為心明奔波財,人人我我榮辱沾,是是非非橫掛心。

* 初調: 無澄無濁非背向,心月漸明不住塵,心水靜靜菩提現,澄明雪光映萬千。

* 受制: 業力所牽不見真,不靜不明煩惑生,靜心稍明心海寬,又見私心為自我。

* 迴首: 煩惑自生如夢境,夢心染濁世間情,不明不白心念亂,來來去去是我執。

* 馴伏: 靜靜明明定慧持,不覆不慢無驕意,是非禮讓道義長,一顆淨心如明珠。

* 無礙: 事事無礙無煩惑,心境不妨本如如,夢心真心原是一,哪有迷情哪有悟?

* 任運: 心心無我自在懷,悠閑本心不著埃,清清明明不沾塵,榮辱得失如浮雲。

* 相忘: 蓮華不染世情濁,忘恚忘恨不長瞋,忘貪忘戀心自在,離系無我一念明。

* 獨照: 明明白白一真現,清清淨淨絕塵埃,慧日一明遍法界,萬象皆空不住空。

* 雙泯: 迷悟本無體真心,夢心夢境原是幻,心境本空無一物,哪有是非沾染身?

* 人爭我退讓,人讓我退讓

任世變修吾道,將心來與汝安,平常心處處道,本無心心自安。

* 時時常懷慚愧,才會事事問心無愧

榮中不見榮,辱中不見辱,榮辱不沾身。

是中不見是,非中不見非,是非任起滅。

得中不見得,失中不見失,得失本泰然。

* 事事將心比心,處理別人的事情時,要當成自己的事情一樣處理;

願眾生離苦,處理自己的事情時,

要考慮別人的立場才能處理。

* 自己有理時,不妨說「請你幫我藏」;自己有理時,不妨想「自己未必是」。

當自己是「道理」時,請分給別人「朋友」;

當自己是「朋友」時,請分給別人「道理」。

* 揚人之善,勿隱人之善;隱人之惡,勿揭人之短。

什麼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慳吝之心行,慷慨大方,便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嫉妒之心行,隨喜他長,便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瞋恚之心行,調柔無怨,便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高慢之心行,謙虛無我,便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慳嫉瞋慢之心行,便是有成就的菩薩行者。

什麼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覆藏之心行,坦蕩光明,便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愛名之心行,不戀名位,便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貪利之心行,不愛財利,便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無明之心行,智慧清明,便是修行有成就;

調得沒有覆貪無明之心行,便是有成就的清淨行者。

不起無益於人的心念,不到無益於人的地方,

不發無益於人的言論,不寫無益於人的函件。

* 什麼是道心?日日調伏身口意 什麼是道心?悟本無心心自調。

學會淡泊名利,比得到名利好;

學會毀譽不動,比得到稱譽好;

學會不生煩惱,比得到順境好。

不求成名來利,求真修實證;

不求成名來利,求真實益生。

不敬不慢,唯敬無慢;

不覆不露,唯露無覆。

受,只宜少,不宜多;

施,只宜多,不宜少。

給自己,可以少,不宜多;

給別人,可以多,不宜少。

對自己好,是增長我執;

對別人好,是增長慈悲。

心中晴朗時,當願眾生心中充滿陽光;

心中陰雨時,當願眾生心中充滿陽光。

把理智引導為無二慧;把感情引導為菩提心。

把意志引導為悲智雙運。

* 讓人時,不妨說「請你幫我吃好東西」人讓時,不妨說「你會吃得到好東西」

對自己,要不爭面子;對別人,要給人面子。

施時歡喜別人得;得時歡喜別人施。

* 別人「大聲」時,我就要「小聲」別人「小聲」時,我不應「大聲」。

自己「白白」時,不爭著要別人看自己「白白」;自己「黑黑」時,不可以要別人看自己「白白」。

* 就自處而言,我們應當單純及老實,這是求真的心態

就處世而言,我們應當圓融及厚道,這是求善的心態。

【調理篇】

* 尋牛: 業風所吹不見真,業識暗昧只見塵,只求離系真心現,法法自真本無我。

* 見跡:

聽法聞教為明心,自知真心本菩提,只要心心向真道,哪怕不見菩提影?

* 見牛:

凡識湧動昧心田,心心歡喜見真心,時昧時明一心現,宛轉便見道消息。

* 得牛:

法法無生心自寂,一目瞭然法性空,一心明明寧寧止,法法本幻恐著塵。

* 牧牛:

日日顧心不長闇,恐心田昧煩惑生,時時光明不忘真,惟恐無明闇又來。

* 騎牛歸家:

本無凡塵可消除,歡歡喜喜一靈光,心光明明無暗識,一心清朗不著穢。

* 忘牛存人:

體得真意忘言議,意會存心朗朗明,神測難知道消息,無有我生道自具。

* 人牛俱忘:

順逆一如忘聖凡,法本無我誰求道?法空人空體真寂,不智不識清智朗。

* 返本還源:

寧寧明明不著相,日日清清一空靈,水中現月心水靜,如如天月本自明。

* 入廛垂手:

世塵本是絕塵埃,人人皆是吾師友,入世度眾不著空,心心歡喜至性顯。

* 尋牛:

暗識不長善心生,暗夜星光如心光,時時勤把心光亮,自能體真無煩憂。

* 見跡:

聞法明心將真覓,稍見菩提意淨懷,本來無心處處佛,哪怕不見真消息?

* 見牛:

心識如水時澄濁,但見一水忘澄濁,不見澄濁如如意,時澄時濁但一水。

* 得牛:

一見真理自忘憂,八風不動心田明,毀譽如如不見塵,不見榮辱心淡然。

* 牧牛:

顧心不長癡暗識,真性待顯不失真,明明朗朗一心寂,亮亮秋空清輝遍。

* 騎牛歸家:

調心如意不長慢,心光明明無無明,歸鄉之路蟬聲雅,清風伴隨唱僧歌。

* 忘牛存人:

真心一現悠閑意,獨有一星亮秋空,新月明明半彎牙,月明星空明見天。

* 人牛俱忘:

本無真理可待尋,本無我身可執取,本來清淨無塵垢,哪有俗染待清除?

* 返本還源:

煥然一新心淨潔,天天清心不著塵,心水靜時現江月,本來面目本如天。

* 入廛垂手:

世間塵俗不著染,眾生離苦是我願,接引眾生離濁世,市場本是淨道場。

* 尋牛:

世間凡情不系我,名利如幻無可戀,盼望覺醒見真心,回歸本心大自在。

* 見跡:

聞真空義滌塵垢,一襲僧衣四海游,叢林鐘聲叩響時,空心明靜見道意。

* 見牛:

不為名利願向道,稍見真理忘塵俗,只要一心盼覺醒,哪有夢昧在心田?

* 得牛:

無生法味一品嚐,方知修道樂趣多,觸目皆道心恭敬,轉眼又見暗識生。

* 牧牛:

調心如意不長瞋,覓道自在不生貪,偶而心田昧略時,又見我執橫生長。

* 騎牛歸家:

逍逍遙遙道意存,明月伴隨沐清風,一曲無生不死歌,喚醒多少夢中人?

* 忘牛存人:

本無我人但見空,本無澄濁只見水,焉有垢淨在一心?真不待尋本如是。

* 人牛俱忘:

忘我忘法無我法,忘澄忘濁無澄濁,無淨無垢無淨垢,哪有榮辱可掛心?

* 返本還源:

一目瞭然無聲色,行空不證有不著,日月於空不住空,蓮華於水不著水。

* 入廛垂手:

心心如意本自在,念念清明佛在堂,真心一顯悠閑現,眾生依怙明導航。

* 尋牛:

業海浮沉不見真,只問忙碌為了誰?不如真心把道尋,道意一顯自見真。

* 見跡:

聞法本為明真意,心月本在不待指,不礙一指明心月,忘指忘月見心月。

* 見牛:

見春見夏無春夏,見秋見冬無秋冬,一空本無四季節,哪有春夏與秋冬?

* 得牛:

生死流轉非流轉,即有見空得真意,仔細諦觀流轉性,生死本來無流轉。

* 牧牛:

日日顧心不煩憂,識河一止清心現,細體生死流轉意,方知本來無生死。

* 騎牛歸家:

自在逍遙處處真,一曲山歌不沾塵,蒼松耐寒長青意,山童閑看白雲飄。

* 忘牛存人:

一心寂寂真意中,不入外境世塵空,只見真智不見識,不見白雲只見天。

* 人牛俱忘:

書香心香遍室香,戒香本具豈待尋?定香慧香處處香,哪有凡識與聖香?

* 返本還源:

返本還源自在心,純良心田素心清,何處非道把道覓?處處紅蓮是家鄉。

* 入廛垂手:

只願眾生離苦痛,只願眾生善願成,悲心不滅度幻眾,慈心為懷體大悲。

* 尋牛:

情河長流生死間,名利縳心怎自在?不如向道把真尋,一見真理自無縳。

* 見跡:

一曲無生不死歌,喚醒多少夢中人?心月漸明康泰意,得嘗空味一純真。

* 見牛:

見榮見辱無榮辱,見得見失無得失,一空本無欣與厭,哪有榮辱與得失?

* 得牛:

生死流轉是無常,真寂清淨是涅槃,流轉還滅本一體,無我一現絕真妄。

* 牧牛:

調心漸好光明現,識河長流濁換清,細體三寶真淨體,方知生死本來無。

* 騎牛歸家:

自在逍遙處處真,一曲山歌不沾塵,蒼松耐寒長青意,山童閑看白雲飄。

* 忘牛存人:

不見流轉出生死,不見世塵只見真,閑看庭前花開落,寵辱不驚天空意。

* 人牛俱忘:

心香一瓣供諸佛,清新人間走一回,一縷戒香留芳意,慧體一明心海寬。

* 返本還源:

素心清淨不罣礙,純良心田不長暗,返本還源逍遙心,處處自在是家鄉。

* 入廛垂手:

踐地唯恐地疼痛,只求眾生心歡喜,慈悲為懷導明航,菩提心生道意存。

* 無迷無悟真覺悟,無縳無解真解脫

無晦無明真光明,無垢無淨真清淨

無凡無聖真聖潔

迷本非有迷,悟本非有悟,

迷悟本來無,覺悟本如是。

縳本非有縳,解本非有解,

縳解本來無,解脫本如是。

晦本非有晦,明本非有明,

晦明本來無,光明本如是。

垢本非有垢,淨本非有淨,

垢淨本來無,清淨本如是。

凡本非有凡,聖本非有聖,

凡聖本來無,聖潔本如是。

迷時未曾迷,悟時本來悟,

迷悟本來無,一真本如是。

縳時未曾縳,解時本來解,

縳解本來無,解脫本如是。

晦時未曾晦,明時本來明,

晦明本來無,光明本如是。

垢時未曾垢,淨時本來淨,

垢淨本來無,清淨本如是。

凡本非有凡,聖時本來聖,

凡聖本來無,聖潔本如是。

迷時未曾迷,悟時未曾悟,

迷悟本來無,一真本如是。

縳時未曾縳,解時未曾解,

縳解本來無,解脫本如是。

晦時未曾晦,明時未曾明,

晦明本來無,光明本如是。

垢時未曾垢,淨時未曾淨,

垢淨本來無,清淨本如是。

凡本非有凡,聖本未曾聖,

凡聖本來無,聖潔本如是。

* 施本非有施,慳本非有慳,

施慳本來無,慷慨本如是

持本非有持,毀本非有毀,

持毀本來無,持戒本如是。

忍本非有忍,恚本非有恚,

忍恚本來無,不瞋本如是。

進本非有進,怠本非有怠,

進怠本來無,用功本如是。

靜本非有靜,動本非有動,

靜動本來無,禪定本如是。

智本非有智,識本非有識,

智識本來無,真智本如是。

* 不見生死浪,不見涅槃水,

星空如浪空如水,不見星空不見天,

本無星空本無天

悲心不滅,不忍眾生受一絲苦痛;

智慧明心,不見有一法實在存在。

慈悲如同海浪,浪浪皆侵向彼岸,

心心盼眾生離苦;

智慧如同海水,水水皆洗滌凡情,

念念盼眾生明悟。

* 從來生死不曾有,從來涅槃不曾無

從來凡情不曾有,從來聖潔不曾無

從來垢穢不曾有,從來清淨不曾無,

從來娑婆不曾有,從來極樂不曾無,

從來迷惑不曾有,從有覺悟不曾無,

從來是非不曾有,從來不爭不曾無,

從來榮辱不曾有,從來淡泊不曾無,

從來得失不曾有,從來隨緣不曾無。

* 從來生死涅槃不曾有,從來涅槃不曾無

* 從來凡情聖潔不曾有,從來聖潔不曾無

從來垢穢清淨不曾有,從來清淨不曾無,

從來娑婆極樂不曾有,從來極樂不曾無,

從來迷惑覺悟不曾有,從有覺悟不曾無。

迷是悟中迷,悟是迷中悟,

迷悟本來無,覺悟本如是。

* 諸法無縳,本解脫故;

諸法無解,本無縳故。

諸法無垢,本清淨故;

諸法無淨,本無垢故。

諸法無迷,本覺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