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歸根到底是要利益眾生

心生,種種法生。妄想、執著越重,痛苦麻煩就越多;正念、智慧越多,快樂自在就越多。願即本心,內心所想就是發願。

我們心裡的擰巴,正是我執的表現。我們內心的我執,如果不是經過種種境界去消融、破除,隨著自己懂得的道理越多,就會越來越堅固,那就走到了修行的反面。

眾生的「我執」根深蒂固,與一切起心動念、感受、情緒水乳交融,使善法也因此雜染,猶如美食雜毒。譬如「愛」,混合了我執就會有分別、有對立、有貪著,故帶來痛苦甚至轉變為仇恨,佛法的究竟目的就是要幫助眾生破除我執、法執。但這極其微細,非般若智慧不能為,故須長久修持。

人的情緒是無常的,不必苦思答案,也不要執著。每一個觸動我們的離別,都是在告訴我們「無常」的道理,更要策勵自己珍惜時光、精進修行。內心有貪戀,捨不得、放不下,就是執著。如果不能超越這種恩愛、貪戀,就會被縛在輪迴之中。

我們生命沒有力量,生活沒有樂趣,都是因為缺乏願力。要有耐心去等待合適的因緣,不是忽然一下子把道理甩給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自己的德行,讓家人對自己生起敬佩與信任。

想去改變別人是很難的,改變自己也不容易,但我們只有通過改變自己、成長自己,才能不在境界面前痛苦,未來才有可能幫助到別人。一切都從自己開始,否則看外境、他人,總會有許多問題,自己又無能為力,那到哪裡都會很苦。

在生活小事中,多訓練自己「待人著想」「換位思考」,話出口之前先緩一緩,慢慢培養慈悲心。對的、善的就要堅持,「寧與智者共苦,不與愚者同樂」。另一方面,內心勿懷激憤,堅持善的是為了改變惡的,對於有煩惱的人要發願去幫助,出發點是善而不是恨。我們容易因為「己之是他之非」而產生對立情緒,是被嗔心主導,令善心也夾雜了惡念,這一步也是要超越的。

我們對自己觀功念恩的本領很強,能夠覆蔽自己的缺點;而對他人觀過念怨的本領很強,能夠覆蔽他人的優點,由此造成的狀況就是覺得自己沒什麼可改變的,都挺好,而別人則或多或少都有問題,再優秀的人也不過如此。要刻意、長期去訓練和改變自己的心,直面自己的過失,欣賞他人的長處,向內用功。

嫉妒別人並不能幫助自己得到想要的東西,反而會讓自己越走越遠。如果自己不甘心,那就去努力,著眼於提升自己才是出路,否則人就會走入痛苦的死胡同。內修自己的心,外修師法友環境。自己這一方面,要發大願、嚴持戒律、廣行善法;同時要與師法友團隊結善緣、造重業、共業。生命的走向,是由業決定的。

學習佛法,不是要把自己身邊的事情都用佛法去解釋——這樣往往會落入「心外求法」的誤區,而是要用佛法來指導自己的身語意才是對的。

修行歸根到底是要利益眾生,不是為了自我保護而選擇退避。自己力量不及之處,可以尋求僧團的力量幫助。學佛修行重在增長慈悲智慧、降伏煩惱習氣,不要執著於神秘現象,多皈依、祈求、憶念三寶。

佛菩薩「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悲智雙運自在遊行於輪迴,與跟凡夫由於業力所縛而在輪迴中的狀態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