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薦上帝。」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其牛又復生白犢,其父又復令其子問孔子。其子曰:「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父曰:「聖人之言先迕後合。其事未究,姑復問之。」其子又復問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復教以祭。其子歸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無故而盲。其後楚攻宋,圍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圍解,而疾俱復。
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宋國有一個人,全家人做好事,不是偶爾這裡拿十塊錢,那裡拿一百塊,那不算。這家人做好事不止一代,做了三代。「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有一年這家出了怪事,黑牛生出一頭白小牛來,認為是反常不吉利。家裡有白狗啊,白貓啊,那就麻煩了;尤其全身都是紅色的馬,有個地方一片白,那不得了,是弔喪的馬。這家黑牛生白犢,害怕了,來問孔子。
孔子曰:此吉祥也,不要害怕,等於你們學佛的做了一個怪夢,門上什麼影子掉下來,動不動就問,煩死了,是迷信。這一家人也迷信起來,就來問孔子。孔子說你不要迷信,大吉大利,是吉祥的,「以薦上帝」,最好你把這個小白牛殺掉,來祭拜一下天。
這家人聽了孔子的話當然照做了,「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可是過了一年,這家的父親莫名其妙眼睛瞎了。可見孔子的話不大靈光,這家的兒子起了懷疑。「其牛又復生白犢」,這個黑牛又生白牛了,「其父又復令其子問孔子」,這家的父親對孔子很有信心,派兒子再去問孔子。
兒子是年輕人,告訴父親,「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去年你問他,他說大吉大利,你看,你倒霉,眼睛都看不見了,你還要相信那個孔子,再去問他幹什麼?
「父曰:聖人之言先迕後合,其事未究,姑復問之」,父親說你這個孩子不要亂講,孔子是聖人,聖人的話先迕,迕是不對的,先看起來相反,最後有結果。「其事未究」,他說這個結果還不知道呀!不要認為我眼睛瞎了就不對,你姑且聽我的話,再去問孔子。「其子又復問孔子」,這個孩子不像現在的青年,現在的青年一氣就到咖啡店去了,再不然去看電影了,不理你。古代的教育不同,父親既然講了,只好又去問孔子。
「孔子曰:吉祥也。」好事,「復教以祭」,還是祭天。「其子歸致命」,這個兒子回來向父親報告,「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父親說,我們就照孔子的話去做。
「居一年」,再過一年,「其子又無故而肓」,兒子眼睛也瞎了,真倒霉,可見孔子的話不靈。「其後楚攻宋,圍其城」,後來楚國打宋國,把宋國的首都包圍起來,結果城裡吃的都沒有了,「民易子而食之」。歷史上經常有這種人吃人的時代,戰爭的時候,我們這裡好幾個人都看到過,很多做父母的,自願自殺給兒女們吃。老百姓交換兒子,自己兒女親手殺不下去,這是歷史上戰爭的痛苦,所以世界上不能有戰爭。要如何做到昇平,大家要好好修行了。「析骸而炊之」,把死人的骨頭拿來當柴燒,歷史上太多了!有一本書專門集中這些資料,哪一年,哪一代,講起來很痛苦,看得人都不敢看了,人類原來是那麼殘忍,同野獸是一樣的。「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大半」,「丁壯」,就是壯丁,十八歲稱丁,二十以後稱壯年,各種說法不同。少年都臨時被徵召,沒有受過軍訓就要做防禦戰,結果大半年輕人都被打死了。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這一家人因為父親和兒子的眼睛瞎了,不需要出來打仗。「及圍解,而疾俱復」,等到楚國的兵退了,宋國解圍之後,這父子兩人的眼睛又看見了,所以孔子的預言兌現,大吉利。
這一段故事的道理,就是禍福相倚,不一定的。這個是《老子》哲學,「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時候你發了財,很得意,這是好運氣了;但是因為你發了財,好運氣,會出別的不好的事情。有時候你說我現在很倒霉,到處都吃癟,算不定好運氣在後頭,所以禍福是相倚伏的。總而言之,正心、誠意、修身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