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宇宙觀之三界

上一期我們跟大家分享了一個概念,叫做四土。那我記得我們講到了,凡聖同居土是我們所在的位置,今天我們把它就像一個鏡頭一樣,往近距離的推近。

今天我們講一下從凡聖同居土進(行)一個反轉,進(行)一個名字轉化,我們引入的一個世界觀就叫三界。界是什麼意思,就是界別,通過一類又一類大的線條劃分,區域隔絕,那麼我們說,這是有三類的這樣的一個眾生所在,眾生類別。

咱們在世間常會聽到一句話叫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如果說,就佛法的博大精深來講,一個修行人,他最,就是說修行達到一個成功的地步的時候,最基本的一個標誌,就是要出三界。三界出去以後,就等於徹底脫離了輪迴的場所了,我們現在作為一個凡夫的角色,就是不斷地在這個三界的這個場裡邊來輪迴。那麼這三界講起來的話,像我們這裡,因為大家都能看得見摸得著,一說就明瞭,但是在我們之上的兩個世界的這樣的一個存在,特別是最上一層是比較難以理解的。

我們從上面講起吧,就是最高的界叫做無色界。一聽到色呢,大家都知道,《心經》裡面講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很多時候,社會上不了解的話,都覺得可能是酒色財氣之色,並非如此,佛法裡邊講到的色,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物質,那麼物質除了外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之外,還不要忘了有一個主角,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色身,在我們的世界裡,這個色身是一個與生俱來的生命承載體。但是一聽到說,有一種生命的狀態,它是超越了一個物質色身的存在,很可能它只是一種,就第六意識的這種念頭,作為我的存在感,然後相續不斷,執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伏在那裡不動,它的存在感就是,只是用意識來進行的,這就是無色界的眾生,他們的世界感覺。

所以大家看看,修行多不容易呢,上次我們講過,最基本的要到方便有餘土才出三界,算了了生死了,那麼就是你修行,修禪定,修修修,修到這個色身都可以忘卻,生到這樣的一個世界呈現中,只有意識的能量在相續,作為生命的存在,存在感來體現的時候,拿我們一般現在通常的這種,人之常情來設想都設想不來,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一個狀態,但是它確實是存在的。

佛陀的智慧體現,偉大之處,就是在這方面,他是一目瞭然的。所以在經典裡面,描繪了很多這樣的情形。在無色界最高處,一共有四重天,那麼四重天裡邊,最清淨的那一個,也就是我們三界之巔吧,叫做非想非非想天。一旦如果說我們這個禪定修成就了以後,把你的生命昇華到非想非非想天的時候,沒有這個色身了,就是禪悅為食,只有甚深的禪定,第六意識的相續,那麼這個時候,生命的長度比我們現在要長的多的多,有八萬大劫,這樣的時間,一劫的時間是非常長的,以後會給大家交代。

那麼這是無色界,無色界下來,還有一層世界的呈現是非常的絢爛繽紛。怎麼說呢,就是說在這個層面的眾生,他最最看重的就是他的色身,身體,物質存在的身體,他每天,大家相互的這種溝通,感情的交流,甚至這個互相的存在的打量,都是由莊嚴的色身來進行表達的。所以說這個色界,在我們三界裡邊,排在第二,因為他還沒有超越身體的障礙,但是這個時候,他全身心的投入到這個身體上來。所以色界的,我們說天人呢,是非常莊嚴的。我們現在有時候看到的這些菩薩相,大部分都是現的天人相,就是色界的天人相,像這個觀音菩薩,文殊菩薩,非常端莊,飄著綵帶,戴的天冠,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天人的形象,這是叫做色界。

那我們現在在哪裡呢?就轉化成三界來講,我們現在在欲界,對,就是慾望的欲。為什麼這麼說呢,但凡我們一旦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相互了知,互相確定的時候,那麼我們這裡的眾生,所有的生命屬性上,有兩個特別突出的屬性,誰都避免不了,誰都客觀存在。

第一個,就是我們必須吃東西,這是叫食慾。第二個,就是我們必須要行淫慾,有情慾。具足了,在生命上面,這兩個特質顯現的非常突出,甚至我們通常來說的說,這是本能的。古人來講,常說:食色性也。但是我們有時候要反觀,為什麼把它叫做欲界呢,就是我們在反觀的時候,認為說,這種本能的東西,你比如說一個修道人來講,他就認為未必是合理的,所以他覺得這,雖然是與生俱來,但並非是一定可以合理存在,或者就絕不能夠超越的,這就是修道的意義,修行者的一個生活目標。

所以當我們出現在欲界的時候,注定了我們就具足了這兩種慾望,這就是我們在欲界的眾生,所受的這個束縛和最大的煩惱。當然從欲界來講,還有一個慾望,也是每個人都逃脫不了的,就是必須睡眠,睡眠也是一種慾望,在上層天的話,有的地方,人家就不需要睡眠了。這是我們人的生理特性,沒辦法避免。

所以我們常說到,生在三界內的人,就是我們上一講的凡聖同居土的範疇,那麼我們常說的從開始皈依三寶,學習佛法,就是為了突破這三界的束縛。突破三界的束縛呢,但是我們輪迴的時候,還在這三界之中,只不過我們現在處於最低級的水平。

上面,再往上修的時候,就是比如說,我們通常有一個詞叫四禪八定。四禪八定就是指的無色界的四重天,還有色界的十八重天劃了四個層面,一共統稱為八種禪定,這個都叫世間禪定,也就是說它並不能根本意義上的了生脫死,但是它能伏住,把他的心性調在非常清淨無染,和這種柔和的狀態。

所以當我們,在欲界的眾生,大家都是慾望熾盛嘛,你看每天都,我們,古人來講「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所以我們才有好多的法門,比如說修十善業,或者說受持五戒,等等這些,讓我們的心性,有助於在這種修行渠道的情況下,變得越來越清淨。

但是有一點是要告訴諸位,就是作為一個發願成就道業的人,那我們了解我們現在在四土裡面的,凡聖同居裡面的,三界裡面的欲界就可以。那麼我們立足於欲界,我們的目標是哪裡呢,是要橫超三界的,要出三界,那麼在出三界的過程中,修習從世間的這個,慢慢的清心寡慾的這種禪定,慢慢修起來,直上,還可以上到,生到上二重天,但是那不是究竟之處,最後我們一定要把所有的個,染著分別煩惱,斷的乾乾淨淨以後,才可以說作為一個聖者的身份出現。

所以說今天我們講的三界,其實就是滿目都是凡夫的存在,咱們修行人,就是想要跳出三界外。阿彌陀佛。

佛法宇宙觀之六道

佛法宇宙觀之欲界六重天

佛法宇宙觀之四土

佛法宇宙觀之劫與世界

佛法宇宙觀之四大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