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寺院裡的五觀堂,吃飯之時要觀想五件事,名為「食存五觀」:
(1)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5)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身為佛弟子,用飯時應觀想哪五件事呢?第一要觀想飯菜來之不易,一口飯含有多少粒米,一粒米又是如何得來的?須經農夫播種,竭力躬耕,才有收成,送到市場去,真是粒粒皆辛苦。這些米又被誰用錢買回來?面前一碗飯,是有眾施主的佈施,我今才能安坐受食,有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一棵菜也如是,想到農夫的辛勞,就不敢隨便把菜的黃葉扔掉,這些食物通通是施主的供養,所謂信施難消,豈敢計較食物之多寡,味道之好惡。
第二,要思量一下自己有多少功勞和德行,如持戒,坐禪,為三寶事業做了多少,受人供養,便曉得生極大慚愧心!
第三,要提防自己對飲食起分別心,貪口福、挑好食者會增長貪念,厭惡食物長瞋心,都是過患,因為無明煩惱會因此而相應增加。
第四,要離開貪瞋癡三毒,把飲食當作藥食,滋養身體。
第五,無非為了用功辦道,維持這個色身,才接受供養。佛陀說:「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蜂比喻修道者,花喻食物,蜂採花時,只取花之味或精華,沒有損害花的色香,花不會因此而枯萎,仍可結果收成。說的是修道人,須學蜜蜂採花,是為了修道除煩惱,對飲食有適當的節制,才不會損壞道心。
俗語說,「少食多知味」,「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對出家眾來說,比丘雖為福田僧,受人供養,若存貪念,終會敗道,失去禪定、智慧諸善功德,其實青菜淡飯,生活淡泊,少欲知足,煩惱亦會隨之而減少,「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貪求飲食,既會妨礙道業,失去自己的道心,又會損壞信施的善心、恭敬心和供養心,損自損他,對自他都無益處,所以要知足知量,勿起貪念。歷史上有成就的古德,都很有修養,生活清淡,飲食有度,善法增長,才能達到自利利他。「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一個有智慧的牧牛人,為使牛更好工作,須知牛的力量有多大,才給予多少負荷,不能負荷過重,結果損其精力,造成傷亡。用牧牛人來比喻修道者,應以智慧觀察,要知己知彼,不斷反省,問問自已有多少功德來接受信施的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