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慳惜財法戒」這個戒很重要

菩薩的律儀戒跟聲聞戒也有所不同,我們說明一下。這個律儀戒,你菩薩犯到,嚴重的話是會失戒體的。所以你剛開始修行菩薩道,最好把菩薩的律儀戒弄清楚,否則你菩薩戒的戒體失掉都不知道。

菩薩戒的律儀戒有兩種:第一個是共聲聞學的,叫根本戒,就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成就身口意的清淨解脫。這一部分我們就不談,這是共聲聞學的。

但是菩薩律儀戒有不共聲聞的,叫增上戒,《梵網經》有六條,《瑜伽菩薩戒》有四條。這兩個合起來,扣掉重複的,事實上只有六條。一個初心菩薩,在律儀戒有六條的增上戒要注意。

我們先把它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第一個,跟貪——貪愛煩惱有關的,「慳惜財法戒」。它的意思就是說,一個有能力的菩薩,你遇到要付出的因緣,你對於財物跟佛法的慳貪,這樣子是犯了菩薩的波羅夷罪。

我剛開始學菩薩戒的時候很奇怪,菩薩貪著名利結輕罪,慳惜財法判重罪!可能很多人會質疑:貪求名利這明明是貪;我只是慳惜財法,我不想付出而已,就判重罪?不過這個地方,諸位!你慢慢地深入去想,就知道佛陀是大智慧的境界。

現在很多歷史學家對歷史的判定有新的看法,不管是人類的歷史或者是佛教史來看,佛法會衰敗,人類會再來浩劫,我們總是覺得,欸,這個是小人當道,惡人太多了。惡人邪惡的行為帶來眾生造成痛苦、佛法的衰敗。

其實這樣講只對一半。現在的歷史學家發現,眾生的災難,惡人的邪惡行為負一半責任,另外一半責任,好人要負一半責任。

為什麼呢?好人逃避責任,漠不關心。惡人為什麼會當道?好人、有能力的人,他本來應該採取行動卻不採取行動,他愛惜他的名節,愛惜他的財物,或者他的整個法等等,慳吝。

所以我們不能夠把整個過去的痛苦歷史全部歸咎到惡人,惡人的福報也不是很大。就是好人、有能力的人他只要講幾句話,他出來承當一下,我們講「有為諸法仗緣而生」,一個因緣的變化,整個生命、歷史都會變化。

好人的漠不關心跟惡人的邪惡行為一樣的可惡,事實上是這樣子。因為你有能力,該承當的時候你卻逃避,結果,因為你的逃避,惡人當道。然後我們把所有的過錯,欸,因為惡人當道!那你為什麼不作努力呢?所以,慳惜財法戒看似輕微,但是你深入去看,影響正法久住。

如果諸位研究菩薩戒透徹,你就知道這個慳惜財法戒的重要。你說一個菩薩貪著名利,這個不好,但是不至於影響正法久住,這是他個人的過失。

一個有能力的菩薩該承當的時候不承當,使令小人當道,我看兩個人各負一半責任。僧團的毀滅、正法的消失,好人、壞人各負一半責任。所以,這個慳惜財法戒諸位要好好地去看,這個戒是很重要,那當然跟貪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