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好,各位,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好,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我們是《彌陀經直解》,今天我們到第四課。接著昨天的內容,我們講到「如是我聞」,開始邁入經文了,講了一個經題,講了一個翻譯者。那可能有一些同修,從這個見解上,慢慢有可能會漸漸地有一些感悟,漸入佳境。

那我們還是要強調一下,為什麼這次成為這樣的一個講的風格。就是在弘法的過程中,如果一直從事相上、具體的因緣中去說這個法,那麼上根器的人聽著聽著就會煩,老說因果呀,這個宗教情懷呀,或者我們平常有說,感恩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師兄功德無量,等等諸如此類的。

但是有些人他就越聽越煩,不能夠受到法的利益,他覺得喋喋不休,沒有意思。那麼如果說談這個理,就是心性上的東西,那麼有些人就很感興趣,但是中或者下的根器很難跟得上,就不能夠受益。所以弘法確實是不容易。

那我們為什麼這次要融事會理呢?就是希望雖然說事理是一如的,可是實際上我們的心性還是跟著這個在進退,一會兒入到理,一會兒回到事,他還是在這個層面在不斷地進出,慢慢地往一塊融。

當然在這其中,是希望我們把淨土的法緣和信心,能夠推得更高,挖得更深吧,這也是一種我們一開始講到的助行。就像這個草一樣,草啊樹呀,如果老是太陽曬,曬得久而久之就蔫了,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法水來灌溉。

法水來灌溉的過程中呢,希望我們就是趁這個雨水能夠連夜地不斷快速增長。就像夏天大旱的時候,下了一場暴雨,哇,整個土地吸收了,這個草這個莊稼就會連夜地猛長,也希望有這麼一個效果。

蕅益大師在講這個「如是我聞」的時候,特別是「如是」,他講得非常的高妙。我們一直說以事理圓融的這個標準來看,他說「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就叫「如」,這是接著昨天的內容;然後依這個妙理求生西方,肯定不會錯,就叫「是」,「如是」。

「我聞」,就要牽扯到一個人,就是阿難。當然說到阿難,他在佛弟子中是以多聞為代表的,這個「如是我聞」是阿難依著佛規定的,加了每一部經典的一個開場語。但是我們要曉得阿難對於佛,對於我們眾生而言,確實他是太重要了。

實際上,阿難本身他就傳達了一個契機契理的效果,契機就是「如是」,是佛說的聖言,也是心性的本來顯現;「我聞」是他依著這個世界人的這個功能,耳朵聽進去了,說成文字了,然後再用口這樣讀誦出來,文字流傳下來。所以說阿難跟佛是最為心心相印的。

而且他在結集經典的時候,現在我們看到的經典全憑阿難當時進行了整理。他在娑婆世界就跟阿彌陀佛在娑婆世界一樣,他也是在當時佛弟子中很受歡迎,知名度很高很高的,阿難。比如說他一聲不吭,悄悄地入到佛弟子裡面,這些比丘眾們就見到他都特別歡喜,就人緣特別好。

而且只要他一說法,給大家講經的時候,所有聽的人也歡喜,大家都這樣眼睜睜地看著他,因為他長得很莊嚴,所以大家看著他的這個莊嚴相,聽他說法,就聽得如醉如癡,從來不會生疲厭心就是聽得煩了,越聽越想聽。所以說他有這樣的功德,就是說人家見到他就歡喜,聽到他講法也歡喜,見到他的威儀也歡喜,聽他說法從來不厭煩,這是阿難的功德,所以阿難阿難,真的是很難得。

但是,他跟釋迦牟尼佛有一個更難得的默契是什麼呢?這是佛親口說過,就是說過去佛也有弟子,像阿難這樣的一個因緣吧,聽他講法講得最多,給他當侍者,然後還可以轉述佛的開示的內容。那麼說未來佛也有弟子像阿難一樣,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

但是什麼呢,過去佛的弟子,就是像阿難一樣的弟子,是佛說完以後,他才明白。但是「今我阿難」,就是我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弟子,這個阿難呢,「舉目即知」,就兩個人四目一對,四目相對之際就心心相印,知道佛要說什麼,講什麼意思,阿難就知道該怎麼記怎麼傳達。

所以這個「如是我聞」,可以說是無可替代,阿難是當之無愧的這個表法者。

那當然從佛講的這個舉目即知來講,我們又回到心地上來說,為什麼師徒倆能夠心心相印呢?你看「如是我聞」,我聞,他能夠得聞,我們現在聽聲音,大家也學過《楞嚴經》,裡邊講到每個人都有這個聞性。

你看,為什麼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能夠傳達,能夠聽明白,能夠理解得了,大家坐著誰也沒挨著誰,甚至我們還隔一個攝像機、手機來這樣地去直播,但是這個聲音就傳達得你可以聽到,進行解析。

這個能聽到的這個功能,人人都一樣,它是我們所有眾生的一個共振,連通器,實際上這裡面就可以很捷徑地觸摸到我們的心性。所以佛說舉目即知,因為他們是用的心的對接,心性的對接。

那如果從這一點來講,阿難說是「如是我聞」,說的《阿彌陀經》這個法,一脈相承心心相印。實際上,世尊釋迦牟尼佛他也是在法界而得的「如是我聞」。他是當時親眼,或者說親自用心地感受到極樂世界的這些情景,把它說出來,所以換作佛的角度也叫「如是我聞」。

那麼阿難於娑婆世界佛滅度後開始流通這個法,這個淨土的消息,沒有阿難,那佛講完了,當時所有的有緣者往生了,我們現在就聽不到了,此時此刻。所以說阿難於娑婆世界來講,他得「如是我聞」。

那我們要知道,大家現在都在聽《彌陀經》,我們每個人於末法時期也同樣而得「如是我聞」,人人皆有資格承擔這一句。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人都有聞的功德,聞性的功德。雖然時空貌似不同,暫且我們方便地說時空是安立的因緣,但是「如是」從來不變,所以說「我聞」的功德是正等無異的。

我們現在聽,實際上也跟釋迦牟尼佛現前說正等無異,也跟我們現前在觀西方勝境正等無異,這就是「如是我聞」的功德。所以我們學習這部經,可以說人人皆是阿難,但凡能夠得聞,即是入了阿難一樣的法境因緣。所以我們今天開始聽聞,所以說人人皆阿難,「如是我聞」,這個聞性不二。

好,那麼我們再往下看,就是昨天講到了,我們聽到「如是我聞」的時候,後面的經文: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那麼,這一句實際上不要說出家師父了,在家的居士我們讀誦《彌陀經》的時候,都已經可以說是太親切了。「一時,佛在舍衛國」,就是講的當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舍衛國的首都,舍衛大城裡邊,那麼在這個祇桓精舍。

因為有個大富長者發心供養佛和他弟子住宿修行的地方,那麼他找到這麼一個太子的園林,太子為難他說:你這麼誠心,你用金磚把這地鋪滿了,我就把這個園林賣給你,否則不賣。結果,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真的回去把黃金全部鋪滿。感動得太子說:算了吧,這些樹我也不要錢了,把樹跟你一塊合作,咱倆共同作這個功德。所以叫「祇樹」,就是指的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園」就是指的給孤獨長者作的這個功德,這麼一個來歷。

那我們這是從事相上講,說佛在舍衛國這個地方,跟他的大比丘弟子們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都是大阿羅漢,大家都認得、都聽過,知道哪個是上首弟子,哪個某某功德是排名第一,這都是我們大家已經聽過的法,都了解了。

那我們也是會通一下,當然我們說如果你有聽到這個事兒,那它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這一系列當時的情況,發生的史實。那如果我們要,此刻大家又要把心念提起來,會到當下這個理。

為什麼叫「一時」呢?從來沒有說公元什麼什麼時候,或者佛曆什麼什麼時候,當然佛曆出現的時候,佛已經滅度了。「一時」就是指的說,十世古今都是一個時間段,甚至時間就是假相,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前一念的,我們昨天前天一直在跟大家強調的:真如佛性、覺性,就我們當下一念。

大家反觀我們的這個覺知,我們這個覺知性,你不要再把自己滑落到說:哎呦,我是凡夫俗子,我在打妄想。就你能打妄想的這個功能、這個覺知、這個靈性,這一念,你自己琢磨琢磨,什麼時候離開過這一念,有什麼事、什麼人、什麼歷史,不在這一念,能逃脫這一念,能游離出去這一念。

所以為什麼說當下一念豎無古今,從時間上來講,實際上沒有真正的時間流淌性;從空間上來講,根本沒有一個界別,就是這個地盤是在東面那個地盤是在西面,還有上下左右,沒有。

就這現前一念無邊展開,當下它就是活潑潑靈動動的這麼一個感覺,佛的覺就是這個覺。但是因為我們現在有妄想,可是雖然我們在妄想中,這個覺性跟佛是一樣的,所以叫「一時」。

「一時,佛在舍衛國。」什麼是佛,昨天我們講到覺悟了,你不要把他狹義地這會兒理解成,一定是說那個釋迦牟尼佛或者阿彌陀佛,當然他們都是其中的一員。十方三世諸佛現前自性、法性、佛性,就這個真如妙真如心就是佛就不離當處。

釋迦牟尼佛當時成道的時候就說:奇怪得很,人人都是「佛在」的功德,就人人都有佛性,就在當下,當下就是佛,清清楚楚。但是大家為什麼就不能夠證得呢?妄想執著。

所以說,這裡講的「佛在」我們會一下心地,就是佛徹證,不是悟,徹證這個自性,心地功德海,就是「佛在」。那麼這個心地功德海,不是我們說把它一樣一樣地擺出來,或者說跑了老遠回頭看一下,它一直就在當下,是全方位、開放式地展現的。

我們講到心地法海,我們常說萬法唯識,三界唯心,這裡說「佛在舍衛國」,這個「舍衛國」就代表三界唯心之心,它是首都,「祇樹給孤獨園」,為什麼叫祇樹給孤獨園,「孤獨」是什麼意思?就是只有這麼一個,就這一念沒有第二念,所以叫不二法門,叫一真法界,從來沒有二元的對待分別,就叫「祇樹給孤獨園」。

所以大家看,為什麼說佛經、佛法有無量妙義,你從事從理皆是如此。當然我們這樣從事相上貫一遍,又從心性上這樣透過來。

可是諸位要知道,我們現在聽的還是理,大家如果能心跟得上來,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娑婆世界,2020年今天是幾月幾號,反正是二月初五吧,就是也是「一時」,跟釋迦牟尼佛當時是一個時。

我們現在當下也是不離當處,就是「佛在」,每個人都是自性天真佛,就在。「舍衛國」就是我們的心地法門,法海,這個法海諸位也是我也是,大家都是,就是這個真如佛性,那麼「祇樹給孤獨園」,它是不二的,是整個一真法界都在其中的。

所以大家看一下,就妙到什麼程度,我給您提一個醒,就妙到什麼程度,比如說,在舍衛國,每個人都是佔一個舍衛國,是的,每個人都佔一個舍衛國。

但是大家知道剛才講的舍衛國,它的首都叫舍衛城,就是舍衛國是一個國,大國度,舍衛城是它的首都,都叫舍衛,你看妙不妙?就等於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心地,都有自性,但是我們所有的自性也是一個自性,又人人皆有自性,這是天然的一個表的妙法妙語。為什麼叫萬法一體,說佛佛道同,實際上就是這個。

所以這些心地之國啊,孤獨之園呀,其大無外、不二法境。那大家想一下,套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什麼會相遇?我們互相有來往,能夠認識,借著相遇、來往、認識,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此時此刻我們借著這個因緣一起來學修這個淨土法門,這個方便善巧,顯現我們的本有佛性,依照這一套的程序往生極樂世界。

但是此時當下,就像整個一個屋子裡面的所有的人都像一盞燈,一個屋子裡面有一千盞燈,但是它就是一個光明,從一個光明來講就叫「給孤獨園」。不是光佛在孤獨園,人人皆在孤獨園,就光明來講;就一室千燈來講,雖然是給孤獨園,但是裡邊都是「祇樹」,就是一會兒一棵樹,一會兒一棵樹,一多相即,多即是一。

能夠悟到這個理的,諸位,不在有沒有刮頭,有沒有穿這個衣服,此時此刻,大家能夠悟到這個理的,全部就叫做「大比丘僧」。為什麼?因為你徹證法性了,「大比丘僧」。「眾所知識」,知什麼?就知這個法海、心地,識這個真如、法性,都是一樣的。唯有心,萬法唯心,人人皆在心裡面。

所以你說他是一個嗎?不能確定,一有確定,有一就有二,你說他是多個嗎?也不能確定,為什麼?因為他是平等一如的。講到這個地步,你說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因為理說到那兒就說絕了。

好了,我們再退回到事上來講。大家來看,這麼多的大比丘僧皆是阿羅漢,那麼雖然他們跟佛一樣同證了無為的法性,明心見性了,識得本心了,「眾所知識」了,但是他們每個人分工不同。這就是我們往往以為心性徹證了就空掉了,什麼都沒有了,不是的。整個雖然是一個孤獨園,但是一個樹一個樣,枝枝葉葉,由著它長,千姿百態。

所以大家來看,這裡講到的,開始講到:「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長老舍利弗一般我們翻譯成叫身子,他的智慧第一;目連尊者是神通第一。

「摩訶迦葉」,頭陀第一,就是修苦行的。

「摩訶迦旃延」,他是論議第一,就是很會辯論,文辭特別優美,叫文飾尊者。

「摩訶俱絺羅」,這個是叫大膝尊者,問答第一,就是特別會辯,跟別人回答問題的時候難不倒他。

「離婆多」叫無倒亂第一。

「周利槃陀伽」叫義持第一。義持第一是什麼呢?就是特別笨的那個,什麼都記不住,最後佛說那你掃把會念嗎,說好吧,我就念掃把,念掃把都念了掃忘了把,念了把忘了掃,就這麼一個根性。最後被佛引導的,七天相續地就念掃把、掃把、掃把,就在那掃,掃心地,掃著掃著,一下子念頭分別念沒了,悟到真如實相,悟到這個法性了,還成了大阿羅漢。所以為什麼說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就南無阿彌陀佛,就南無阿彌陀佛,義持第一。

然後「難陀、阿難陀」,難陀是佛的弟弟,是儀容第一,就是很莊嚴。阿難陀叫慶喜,這阿難,這裡講到的多聞第一。

還有「羅睺羅」,這是佛的,這一世是現身他的親兒子,那麼他是密行第一。

這個「憍梵波提」,是受天供第一。為什麼他不能在人間呢?因為他過去世,有老比丘吃飯的時候,沒牙齒了在那兒嚼,他就笑話他,笑話這個老出家人,說你跟牛吃飯一樣。他居然敢笑,結果那是個聖人,一下子果報現前了轉成牛了。

結果脫離了牛形,又投生到人道,還拜了佛為師父,證了阿羅漢果,這個習氣還除不掉,吃飯跟牛一樣,那個嘴一咬東西就跟牛一樣。佛就害怕別人看到他威儀不好,別人會譏嫌佛法,就讓他上到天上去應供,天天待在天上,所以叫受天供第一。

「賓頭盧頗羅墮」,這是福田第一,不動尊者。

「迦留陀夷」是教化第一,他長得特別黑乎乎的,但是他很有教化的功德,當時很多大富長者、豪富的這些人,都聽他的,不聽佛的都聽他的。

「摩訶劫賓那」,房宿,知星宿第一。

「薄拘羅」是壽命第一。

那麼「阿?樓馱」是天眼第一。

這裡一共列了這麼十六位尊者,全部實際上都是法身大士示現成阿羅漢,來跟釋迦牟尼佛一起淨佛國土。那好我們看到,這裡這十六位都是佛弟子裡邊,你看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第一的功德。智慧神通也罷,苦行福田也罷,受供養或者說莊嚴相威儀也罷,都是裡邊(第一)。

諸位要知道,按照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講法,那麼這麼多的弟子如此的出眾,並且個個已經超凡入聖了,為什麼今天還乖乖地來坐在這一座,要聽《佛說阿彌陀經》,聽執持名號法,以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羅漢。

那好,羅漢且不說了,後面還有四位。

「文殊師利法王子」這就更厲害了,等覺菩薩,再差一步之遙就成補佛。「阿逸多菩薩」,阿逸多菩薩已經就成佛是鐵定的事兒了,將來就在龍華三會,這誰都改不了的事實,就畢竟成佛了已經。「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這四位菩薩。當然我們也講過他們表的是信願行,文殊菩薩這樣的智慧第一,才能承擔相信這個淨土法門。

因為彌勒佛呢,彌勒菩薩他有願力,現在他主要就是要以莊嚴他將來的佛國淨土為主要的任務,所以他來聽聞淨土法,為什麼,因為龍華三會必須還要講《佛說阿彌陀經》呀。那麼乾陀訶提菩薩就不休息的意思,和常精進兩位就代表行,就是執持名號,這已經把這個淨土資糧信願行也嵌在這裡了。但是今天我們且不理它,我們只說為什麼這裡有這麼四位超級大菩薩。

後面還有一類人叫「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大家發現了沒有?這三撥人正好表的是什麼呢,就是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上中下根,上至等覺菩薩,中至聲聞羅漢,下至人天乃至六道,所有的這一些都屬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力所攝受的根性。大家看,上根就是大菩薩,菩薩乘,中根就是聲聞乘,下根就是人天乘。

所以大家想想,為什麼叫三乘等入,印祖在講淨土的時候,每每說起都是說,上至等覺下至五逆十惡凡夫,利鈍全收,大家要去領悟這個法。

為什麼在這裡這麼講,那麼可能我們往往會說,利鈍全收,那菩薩們嘛可能就是說為了引領凡夫眾生,說大家都得往極樂世界走,這樣才好。你看十大願王,華藏世界海都導歸了往生極樂,好像菩薩是給我們帶頭做榜樣,什麼前進帶後進一樣。

今天告訴諸位,不是,不是的。為什麼呢?因為哪怕是等覺菩薩,他確確實實也需要往生極樂世界,速速圓成佛道。如果真的從利鈍全收來講,這個法還不一定大家能接受得了。

那我們通常認為說,菩薩聲聞他已經自己修得這麼好了,那他肯定是利根嘛,對吧,那就叫利收。那我們人天大眾都是凡夫俗子,甚至還有一些五逆十惡的凡夫,那這肯定是鈍根,對的,沒錯,可以這麼理解。

但是大家也要知道,如果從當機上來講,就是為什麼當時阿彌陀佛要設這個本願?善導大師說了,就是為了攝受凡夫入報土。攝凡夫入報土的話,就說明正當機的才能叫利根,旁系的都屬於鈍根。這樣來講就是,真正的利根就是凡夫俗子,就是能夠乘佛本願,能夠發願往生匯入淨土法界的,這才是真正的利根。

就我們常講到說,江河湖海的水你匯到大海里邊,你也是大海水。我哪怕就一滴水,就這一滴水,我「啪」地掉進大海里邊,我依然也是大海水。

所以大家發現了沒有,這裡講到的上至等覺下至五逆十惡,我們一般雖然聽得到五逆十惡往生,幾乎我們還是很不能夠接受為什麼五逆十惡都能往生,真的能往生嗎?因為我們幾乎都沒有造五逆十惡罪,我們還是懷疑怕自己往生不了。

所以大家在這個上面,我們要細細地去觀照一下,這也是對於心地的一個會通。

為什麼說等覺菩薩跟五逆十惡這個時候能夠持平,實際上就是這麼一個法。為什麼?因為極樂世界是大熔爐,熔什麼,熔成佛的爐。他整個的這個功德海只在成佛上論,不在任何九法界上比高低,大家知道嗎。我們昨天已經講到了,念佛的就是佛,佛就在念佛,他就在這個法上論。

所以當我們正在扭扭捏捏地攀來比去的時候,覺得說:哎呦,人家大等覺菩薩呀,修得那麼好了,對吧,人家能往生。那聲聞羅漢也是聖人了,也能往生。那我們凡夫天人外護,難道在這裡,好像難道這就是可能是佛又給了一個方便,或者都在這個九品上面再細細地比劃。

跟大家講,為什麼淨土在這個層面,不在你娑婆世界的法上這一套裡邊去配對呢?就是這個大熔爐,它不看你什麼形狀,如果我們把修行的境界或者功德比作形狀,它只看你是不是真金。也就是說,你把這塊金子修煉得,就是再怎麼漂亮的首飾,精美絕倫戴在身上,但是大家要知道,它不在這個層面論高低。

你說我現在是五逆十惡重罪的人,我就跟一塊金礦石一樣,裡面還有很多雜質,但是我的金性跟那個最純最真的這個首飾,精美絕倫的首飾,或者說這些整個身上這些裝飾品吧,就是做的最技術好的這些金器(金性相同)。但是問題是這個熔爐現在只認金,不認器,而我們覺得自己還是一塊野礦石,人家金器已經那麼精美絕倫了,擺在陳列櫃裡邊,已經讓大家都稱嘆不已。

但是大家要知道,它不認這個,它只認金。你只要是金,在這個熔爐來講,就是平等地進去,一樣地出來,就是這樣的法。所以大家要知道,為什麼這裡說這個淨土,等覺菩薩、惡逆凡夫都在其中,這裡的聽法眾,就是明明白白地給我們表了這個法,表了這個法。

當然另外一個角度,我們再推一步,因為我們聽這個法的時候,還會覺得說:哎呀,看來這個黃金再怎麼做得好,或者做得粗劣的金器,那麼只要看它的金性,好像大家就往前又悟了一步,對的,是的,是這樣的。我們現在再往前悟一步,實際上它不是看你的金性的金,而是看什麼,而是看你金性的性,只要你這個性在,就具足了現成往生的資格,大家敢信嗎?

你看為什麼你大菩薩你就修得再怎麼高妙、再怎麼好,那問題是你大菩薩修了些什麼呀,等覺菩薩六度萬行,難道抱了一堆功德嗎?我們一般認菩薩都覺得人家已經修到那個地步了,不知道修得已經擁有了多少功德或者境界,告訴大家不是這樣。

因為我們一定要記住,真正的大菩薩是越修越簡單,越修越少。你看為什麼十迴向完了以後,才能夠進行登地,就是他把所謂的功德全部迴向了,連迴向都迴向了,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叫登地菩薩,才能夠入聖,大聖人。那麼一直這樣的話,再往下修的話,等於說就是真的是退步是向前呀,退步是向前。我們一般都以為菩薩已經修得不知道有多少高妙,用這個擁有量來瞻仰頂禮,誰能夠感同身受說修得越高實際上是越沒意思,越沒有。

所以大家看,不管他修得怎麼樣,越沒有,只要他沒有沒有到頭,那我凡夫也是一樣的,跟他一樣是同步入到這個性海中。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大家要記住,不是靠修行功德,不是靠聖人凡夫差別,也不是靠剛才比喻的金性的金,只唯一論的就是一切眾生所具的這個性,能夠往生就憑這個性。我們這次融事會理,會什麼理,就是會這個性。

所以你看為什麼天台宗裡面,智者大師在判斷的時候,就進一步發揮這個性具思想,當然我們把它表達為一種思想,實際上它就是一種真實功德。他甚至提倡說什麼?一闡提,一闡提連五逆十惡的人都不如,一闡提雖然他斷了修善法,但是他的性善在,就是指的這個性。一尊佛雖然他斷了修惡,可是他的性惡還在,這就是天台宗,不是惡性善性啊,而是說的性善性惡之性。

告訴諸位,我們能夠往生,小人物跟大菩薩持平的就在這個性具的性上面。而且從原則上講,我們往往覺得說往生很難哦,不知道怎麼難,能不能夠到達。我們一般是想乘願再來倒駕慈航的時候,就不知道多麼自在、多麼隨意了。我告訴諸位,原則上來講,往生西方和乘願再來一模一樣的容易。為什麼?就是乘這個性而去,稱這個性再來的,大家要明瞭。所以在這一點上,能不能往生,就是靠這個性,完全靠這個性。

有時候我們也常講到說,誒呦,為什麼五逆十惡說是帶業往生嗎?好像我能不能帶業,到底帶了什麼業呀?然後說人家可能大菩薩往生,人家不是帶業往生。我告訴諸位啊,你放一百個心,淨土法門明明白白地就是只說帶業往生,不認不帶業的往生,因為不帶業的已經成就了,就不必往生了。

所有往生者,九法界都是帶業往生的,我們凡夫帶的是什麼呢,是分段生死的業。大菩薩們帶的是什麼呢,羅漢聲聞帶的是變易生死的業,沒有一個往生極樂世界的是不帶業的,不是不帶業的,全部都是帶業往生。就包括華藏世界海那麼多的菩薩,他們就有一品無明未破,就證不了這個清白之法,他還有罣礙呀,他沒抖乾淨呀。

所以圓成佛道就是到了極樂世界全部平等地入這個性海,完全不看你是金子還是金器還是什麼,只看重你金性中的性,這個性都一樣。

這就是這裡《彌陀經》這三根普被的人,給我們表的這個往生之法。能不能夠往生,根本不是靠外相、靠功德,乃至靠修行,就靠這個性。

所以我們現在回過頭來,講完了理又要回到事啊。我們現在依照稱的這個性,然後才能夠發起這個真信切願和持名妙行。如果沒有這個性,我們連信心我們都沒辦法生起來。

你的信心從哪生起來的,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聽一遍覺得信心又進一步,這個是依什麼所現的?我們的願力為什麼能夠對接阿彌陀佛的願力,什麼東西在從中接軌?我們持名為什麼叫持名?要執持名號,什麼東西致使我們能把這幾個字執持起來?都離不開這個性,所以真正往生的就是稱這個性。

那就我們前面講到了,既然能夠篤定真信不改,「如是我聞」,那麼就決定能夠什麼呢,同生西方淨土中。這裡的當機者,今天給我們表的就是這個法,請大家務必要信在心頭。

那好今天,因為時間關係多講了一點點,也是想說稱性的,把這個給大家講完。

好,大家一起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十稱)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今天就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講。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