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世經》云:「菩薩觀心,心中無心相。是心從本以來,不生不起,性常清淨。客塵煩惱染,故有分別。心不知心,亦不見心。何以故?是心空,性自空,故根本無所有。是心無有一定法,定法不可得故。是心無法,若合若散。是心前後際不可得。是心無形,無能見者。心不自見,不知自性。乃至是人爾時不分別是心是非心,但善知心無生相,通達是心無生性。何以故?心無決定性,亦無決定相,乃至不得心垢相,不得心淨相,但知是心,常清淨相。」
《大般若經》云:「於一切法雖無所取,而能成辦一切事業。」釋曰:若了自心,無事不辦。或妄取前境界,卻成內自不足。
所以《金剛三昧經》云:「菩薩觀本性相,謂自滿足。千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為動亂,失本心王。」
《論》釋云:「無量功德,即是一心。一心為主,故名心王。生滅動亂,違此心王,不得還歸,故言失也。」
又心者,統攝諸法,一切最勝,無一法而不攝;王者,統御四海,八表朝宗,無一民而不臣。
故《如幻三昧經》云:「不求諸法,是名己身。」《進趣大乘方便經》云:「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