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菩薩

諸位居士:今天邀晚學來參加貴會講演佛法和各位見面,心靈上感覺到非常歡喜,雖然如是,一方面反省個人,慚愧萬分!現在所講題目「怎樣學菩薩道?」內容含義至深廣博,可以說包括大乘佛教三藏十二部經了,若果不信,我把這題目講過之後,諸位翻開經律論一看,方知都不出這個題中的意旨,如大品般若經等。現今時間很短促,只好擇其最精要者,與諸位菩薩談談罷了。

「菩薩」是印度的梵語,具足說「菩提薩埵」,中華譯為「覺有情」,意思就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道理。那末、怎樣叫做自覺覺他呢?菩薩自己覺悟「人生真相」,從無始來到於如今,它是沒有生死相,沒有煩惱相,沒有男女相,並及沒有山河草木、森羅萬像等差別相,如心經上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至於無智亦無得,」就是這個道理。你我現在之所以有人生宇宙,形形色色等相的,都是從真起妄的幻相,所謂「唯識所變」,如一翳在目空花亂墜;亦若「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也。好像舞台上的戲子,做官發財,討妻生子,頃刻間變作討飯化郎!台下人看得認真,代為啼笑!試問劇子原無這些心想,本是個常人,都是假的。菩薩也是這樣,一方面徹悟自性本來無生清淨,另一方面透視人間諸法,皆是夢幻泡影,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自明白之後,發心修行至於福德有餘,就要深涉國家社會服務人群,宏法利生,令一切有情,也要覺悟真理,自利益人,這才叫做「覺有情」的意趣。

照這樣說來,菩薩的正義,要能覺悟,悲願修行等條件,方稱菩薩的資格,並不是同一班凡見偶像,如三官、土地、城隍、嶽廟等,這些只可稱神明有福德的鬼神,但是他也能賞善罰惡的。不過菩薩的種類很多,有果後行因的,如觀音文殊等,有久修菩薩的,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菩薩,有初發心菩薩,如吾人等能認識菩薩大義發心修行,自利利他,不論在家出家都叫做菩薩;然而在家菩薩,先受三皈五戒,後受菩薩大戒,不論國王宰官士農工商軍政等等,首先教化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妻子,親戚眷屬,再利及人群,以慈悲方便,引導眾生,歸敬三寶,護持佛法,即名在家菩薩。出家菩薩,宏法利生,領眾行道,乃至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凡有利益,無不興崇,即名出家菩薩僧,上來釋「菩薩」竟。底下再把菩薩應有的要素說明如下。

(二)大悲拔苦

我們要是真真學菩薩道,必須先要有大悲心,然後菩提心。大願大行大果,都由此而產生的,如普賢行願品中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能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一段文道理微妙,誠為學菩薩者的先河。

什麼是大悲?就是「悲已及人」,了知天人阿修羅地獄鬼傍生,從無始來至於今生,昏迷不覺,造一切罪,生死輪迴,苦不可言!由是菩薩起大悲心,欲令胎卵濕化諸眾生等,皆要離苦,得究竟樂,故名大悲,如大悲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有求必應的意思。

言「同體」者,了知含靈抱識同一體性,如楞嚴觀音圓通章說:「一者上合十萬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就是這個意義。

(三)發菩提心

有了前面大悲心,才能生出這大菩提心來,佛經中說:「大悲為首,菩提心為本,方便為究竟。」怎樣發心?或見眾生苦而發心的,或睹佛相好而發心的,如阿難等,或遇善知識開導的,或從經卷而發心的,總之是內心無漏種子淳熟,遇外緣就開發了。所謂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無論佈施一錢,供獻一花,燃一柱香,誦一卷經,念一句佛,迴向法界眾生同成佛道,如大懺悔文說:「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唯以最上乘,發善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叫做發大心。

摩訶止觀發大心章說:「小乘之極果,不及大乘之初初。」要是使菩提心增長不退,必須嚴淨菩薩三聚淨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同時要懺悔業障,這樣令菩提心,念念精明,長養聖胎,日新月異,功德不可思議。否別,遇惡緣逼迫擾亂,容易返失,如舍利弗往昔做六信菩薩,被婆羅門乞眼生瞋,即失大心,墮落做蛇五百生,此生遇佛方出家,回小向大,尚有餘習哩!

(四)立大誓願

我們學菩薩道,要是令菩提心增長不退,必須以願海來攝持方可,因為從古以來諸佛菩薩歷代祖師並及世間偉人,都是由願力而成就大業的。所謂願者,希望達到目的的意思,古德所說:有願必成,有志竟成,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人生宇宙,不可以沒有志願,若無願望,其行為思想等,都沒有標準,猶如垣上之草,隨風東西,又同水上的浮萍,漂動不定。所以如彌陀有四十人願,觀音十二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地藏菩薩累劫以來發大誓願,度盡一切苦惱眾生,然後方成佛道,就是上報四重恩的意思。菩薩既然如此,吾人學菩薩道,亦應如此,這些都是別願各有不同。「總顧」,即是蒙山施食當中所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菩薩廣觀眾生生死輪迥的苦厄,發第一大願。又知苦報不能解脫,皆由貪瞋癡等煩惱的招感,故發第二大願。要滅世間苦集的因果,必須廣修戒定慧等無量的法門,故發第三大願。因為精修六度萬行,福慧雙運,時至機熟,方成無上大菩提果,故發第四大願。這總願人人都要發的,再說到個人的別願是怎樣?我從今生起乃至盡未來際生,願大地眾生,個個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然後普令信受三皈五戒,至於善根成熟了,再以大乘佛法引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同登佛果而後已。這是個人的願心如此,不知各位的大願以為怎樣?

(五)行菩薩道

願海雖然廣大深遠,若不是行山來填塞他,就成了空腹高心,空中樓閣,毫無受用!比況我念之心想到杭州西湖遊玩,身子不去,終不能親歷其風景。學菩薩道,也是這樣。如金剛經須菩提請佛說:「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總骨,假使把這句領會了,一卷經文也就明白了。釋尊告訴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意思就是沒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這叫三輪體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亦復如是,這就叫做應無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剛般若的妙心,所謂二邊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實相般若之體,如是方名菩薩大行。又這一句曹溪慧能六祖大師當初賣柴時間聽到的悟處,從此至五祖請法,更為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並有六祖法寶壇經流世,其中有明心見性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此為東土第六代祖師,故壇經中叫人從金剛經即可成佛的。

「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以此四法,攝受一切眾生,故名四攝法。又《華嚴經 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在每一位,皆說我已發菩提心,云何學菩薩道?云何修菩薩行,每位知識都將自所證到的法門,開示善財,第一位德雲比丘,最後就是普賢菩薩,指示十大願行,所謂,「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海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迴向。」詳看行願品中最為透明,每一行都是盡法界虛空界,極為周遍圓融,我們學菩薩道的,就依此大行修去,為學菩薩道的標準。然而在這五士三位善知識當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童男童女,有國王宰官長者居士,有菩薩,有遍行外道等,意思就是大乘佛法,一律平等,不執色相,只消有道德智能超勝於我的,還都是我們的善知識,誠為後世學菩薩道的模範,吾人須知,是為至要。

(六)證大果報

根據諸大乘經中,行菩薩道,廣修福智菩提寶糧,所謂三祇修智慧,百劫種相好,久修勤苦,乃可得成,至於六度行滿,方可因圓果滿成正覺,轉八識成四智,成大菩提,轉二障成大涅槃,所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八不共法等完全具足。佛位上的自證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等覺不知妙覺事,故從略不宣。(依楞嚴經經過五十五位妙莊嚴路。依仁王經五十二位。成唯識論中經歷五個位次,方成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