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首先跟大家講一個題目,就是出家人與在家人的關係——僧和俗的關係。
昨天有介紹,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共同構成佛教教團的四眾弟子,四眾弟子一起學習、修行、實踐佛法,但是責任、分工不一樣。住持教法的責任主要在僧團,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個是理論方面,佛教的術語叫「教正法」;第二個是修行、體驗、實證方面,佛學的術語叫「證正法」。僧團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住持正法。所以,在家居士從出家師父那裡可以得到關於佛法的開示和指導;同時,在家居士也有責任通過出錢、出力來護持佛教,護持僧團,令正法久住。因此,出家僧團跟在家居士之間不可避免地一定會有交集,會打交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要遵循我們所受的戒——在家人受五戒,或者八關齋戒,還有的受在家菩薩戒;那麼出家人呢,有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
現今時代,由於社會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人和人之間的聯繫方式發生很大的變化,那麼社會的觀念、價值觀也發生很大的變化,導致出家人在嚴持比丘戒、比丘尼戒,嚴持出家的別解脫戒方面,所遇到的挑戰和困難遠遠多於過去。今天的聽眾主要是在家居士,所以我從在家居士的角度跟大家指出來,如果你們跟出家人建立了某種溝通、聯繫,有以下幾種情況,不符合佛陀的要求,需要避免。出家師父今晚暫且不論,對出家師父的要求,我們會在內部學習戒律、開會時去討論。
首先,在家居士不要把出家師父當成一個類似於其他世俗朋友的特殊朋友。他是師父,不是朋友。當成朋友的心態下,會有一系列的行為顯現出來。也許你到柏林寺,首先就會去找你這位「朋友」,其實你到柏林寺參加活動,首先應該去客堂,而不是去找你的「朋友」。或者你到客堂去:「我要參加法會,我想掛單。」知客師沒有安排合你意的房間,這時候你就給你的「朋友」打電話了:「某某師啊,哎呀你看我……你快來幫我……」這搞得跟社會上有點一樣,我覺得有點庸俗。
你們何不表現出一種古風呢?雖然我認識柏林寺的住持,但是彷彿不認識他一樣,去客堂掛單,安排我住哪兒就住哪兒。看看我的運氣,隨順我跟這個寺院的緣分。《弘一大師年譜》裡面記載,大師曾經去戒場求戒,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大名,他也沒有顯山露水,就自己掛單,跟新戒擠在一起住。他一個在家世俗的學生去看他,大吃一驚。這麼了不得的人物就是這樣的,這就是我講的古風。這是第一種,在家居士跟師父之間,不要形成一種很庸俗的關係。
第二點,在家居士不要想著,當然更不要在行為上去跟師父結拜盟兄弟。也許你跟某個師父打交道久了,很認可他,甚至有點喜歡他,但是不要這樣。我知道,我們河北這個地方世俗中有這樣的習慣,哪怕在獨生子女政策以前,家裡兄弟姐妹很多,還要外面再延伸幾個把兄弟、乾姐妹。和出家人之間不要這樣。什麼意思呢?這等於說你想把這個出家人拉得還俗了。他是師父啊,你想跟他結拜把兄弟!當然你要是女眾,甚至想跟男眾師父有這種結拜關係,什麼乾姐弟、幹兄妹,那就更離譜了。這也是一種關係的庸俗化。
我自己觀察和感受,發現有的在家居士跟出家人打交道,自然地都是想把出家人拉回到一種在家人的生活軌道裡。很多人是不自覺地,注意,不自覺地。因為你就在那樣一個習性,那樣一個思想境界,那樣一種行為模式,那樣一種生活氛圍中,所以你不自覺地希望出家師父也能跟你一樣。也許還有些在家人,他信佛以後也相信輪迴,相信因果,他想我這輩子努力修行,同時還跟某個出家人結拜,這等於在銀行裡有筆存款,未來生還可以受用。這種想法都是一種貪心,跟佛法不相應。這樣一個趨勢下,出家人沒有教化了在家人,沒有把正法贈與在家人,反過來呢,在家人把世間法贈與了出家人,那就顛倒了。這是我想講的第二點,不要有與出家人結拜盟兄弟的想法和行為。
第三點,也與第一點有關,就是我們在家人跟師父之間是學生與老師,是佛法修學的關係,假如淪為一種世間的親朋好友的關係,就會有第三點和第四點的毛病。第三點是什麼呢?有的在家人有時候會請師父介入一些世俗的恩怨,這叫「扶親滅仇」。請師父幫助我們的親人,請師父幫我們打敗仇敵,或者讓師父介入世俗的紛爭。這個紛爭,有可能是經濟利益的,有可能是人身安全的,有可能是家族的,有可能是戰爭。這種邀請介入,對出家師父是不妥的。我們在家人不要試圖把師父拉到這種世俗的鬥爭中,讓他站在你這邊。為什麼呢?因為出家人受菩薩戒,從菩薩戒的立場出發,所有眾生都平等,在出家人這裡沒有怨、沒有親、沒有仇。你跟這位師父關係很好,但你的頭號敵人在師父眼裡,他也是眾生,也需要教化和幫助。這是第三點。
第四點,假如我們跟師父之間形成那種很庸俗的關係以後,有時候會托師父幫我們帶東西,介紹生意,或者發展人脈,這些請托都是跟出家人的戒律要求很不相應的。出家人有一個小小戒,就是通常情況下,出家人不給人捎東西。捎包裹,特別是捎信,都不妥。大家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對我們出家人的要求是不是非常智慧呀?他是在保護我們。因為你從一個人那裡把一個包裹遞到這邊,誰知道裡面有什麼;你捎一封信,誰知道信裡說了什麼?
進一步地,利用出家師父這種神聖資源去發展一些世俗的業務、貿易往來,這些都非常不應該。有時候我也會遇到這種情況,我會跟他們這樣講:「你知道嗎?我是給釋迦牟尼佛打工的,你現在等於要使喚釋迦牟尼佛的工人,那你要開多少工錢哪?」我不是要他出錢啊,我是開玩笑,意思是這是無價的呀,而且你要找釋迦牟尼佛去,跟他討論一下,這是第四點。
在社會層面,目前我們國內加強治理佛道教的商業化。在過去十幾年中,有的地方經常會有一種概念,叫「宗教搭台,經濟唱戲」,把宗教場所、出家人,當成了其中一種發展經濟的方式。其實佛教的寺院、出家人有他特殊的社會功能,他所能發揮的作用,遠遠比單純地發展經濟更加重要。大家可以想一想,現在的社會,大家面臨著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公信資源衰減」。社會要正常運轉,人和人之間、人和集體之間、集體跟集體之間要有起碼的信任,這叫公信。這個公信,社會學有一個詞叫「社會資本」,就是我們社會正常運轉和發展的本錢。這個本錢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打個比方,你們去坐高鐵,買的票是早上八點開車,通常情況下,它頂多隻有一兩分鐘的誤差。注意,這就是一種信,因為你相信它不會晚半個小時,更加不會晚一個小時。我們互相之間簽合同做買賣也是一樣的,它也有起碼的信任。
這種公信資源的衰減表現在哪裡呢?你們的感受應該比我更加豐富、更加真切,就是你感覺現在不敢輕易相信一個人,是吧?做點什麼事,跟某個人合作要非常小心,要有很多的了解,要有很可靠的介紹和擔保,你心裡覺得很累。可能你這種謹慎有很多慘痛的教訓在前面做鋪墊,讓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對合作的人信任衰減。我們到商店買東西也是一樣,總是會懷疑它的質量。買吃的,懷疑它的斤兩、食品安全,心裡沒底。這也是公信資源的衰減。
公信資源衰減以後的其中一個結果,你們注意到一個現象沒有,就是有些產品為了強調自己可靠,會號稱是「古法」。喝一個茶葉,我這是古法做的;要燒的香,我這是古法做的;去買紅糖,也說我這個是古法……怎麼一下子古法都冒出來了?過去那麼多年沒聽說呀。還有我們以前也比較多見到的「祖傳」,特別是在醫療領域,某個藥、某個治療技術是「祖傳」的。這都是信任衰減以後的一種反映。你也會發現社會上各個領域有越來越多的排行榜,學校有排行,某種產品有排行,各個組織有排行。當然這裡面有利益的推動,也有人們在眾多組織、產品中,如何去辨別真偽、優劣的問題。他沒有抓撓,所以這樣的排行就應運而生了。這也是公信資源衰減的一個表現。
佛教所要發揮的特殊的社會職能之一,就是要修復、增長人與人之間、人對物的這種公信資源。這種公信資源,從根本上講,要建立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良知,每一個人行為的自律和提升上。僅僅靠法律來維持,會很辛苦,很累,而且也阻擋不了它衰減的勢頭。
第五點,就是在家人不要讓師父幫你們介紹對像。有一次,有位在家居士跟我說,師父你認識的人多,把你認識的人裡面好的給我孩子介紹介紹。我說我們出家人有戒律,我要做了這件事的話,就犯了「僧殘罪」,我的僧格就殘廢了。這是不可以的。你要把師父定位在很神聖的、超出世間瓜葛的那樣一個精神修行層面,保護好,讓它一塵不染。這是你人生真正的、最重要的資源。找不到對像算什麼事啊?不是什麼大事,而且社會上有很多其他的地方、其他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是吧?
第六點,在語言表述上很難拿捏,但是我嘗試著說一下吧,就是在家的居士,不要把師父當成一種情感寄託。為什麼我跟你們說這些拉拉扯扯,好像都不是修行的事情?其實這也是修行。或者坦白地說,好像這個時代的眾生,如果講到修行,首先就是這些問題,深奧的問題再說。我不敢對居士們做一種簡單的判斷,但我相信有的居士,特別是女眾居士,有時候會把師父當成一個傾訴對像。也許跟家人關係不和,也許在工作和事業中遇到苦惱,然後跟師父去傾訴一下。
也許有人會說,傾訴一下,然後你們出家人幫她化解一下煩惱,有什麼不好啊?可能有的人在一開始的時候,確實是這樣的概念,但是我們眾生的心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眾生的無明往往是自己不能覺察的,在這種傾訴的過程中,有的人慢慢就會不自覺地把師父當成一種情感寄託,然後把某種情緒投射到這位師父身上。也許你的家庭生活不幸福,然後如果你對這位師父產生一種投射,那你就把他當成你的家人。你想,師父把自己俗家的家人都拋下,他能跟你成為一家人嗎?在佛教四眾弟子這個教團裡面,我們都是以佛法為紐帶的一家人,但是在這些世俗的事情上面,這種一家人就是不如法的,是不能成立的。
而且你只是跟某位出家人傾訴,好像你講了就舒服了,我發明瞭一個詞,這叫精神按摩。你們知道身體按摩,哎呀我這兒痛,去按摩一下,然後舒服了,過幾天又痛了,還得按摩,過幾天又痛……總得去按摩。這種精神按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煩惱,而且有可能會在你和這位師父之間又延伸出新的煩惱。注意,煩惱在剛出現的時候,都穿著很漂亮的外衣。也許你覺得你是在向師父請教佛法,或者是師父在度你,但是很多時候,可能你內心深處想的是這位師父跟你在一起就好了。我這話就說得不好聽了。所以我跟我們僧團的師父,也講過比較難聽的忠告。今天的社會,家庭問題特別多,人們在情感上的危機很嚴重,眾生的這種煩惱和業力也會蔓延到寺院,蔓延到出家人這裡。有什麼樣的眾生,就有什麼樣的佛教,確實是這樣。
那麼你們會問了,我們在家人有時候有煩惱,難道就不能問師父嗎?當然可以,但一定要在佛法的層面去跟他請教,而且是有方式方法的。男眾出家人不在隱蔽的地方,單獨地跟女眾說話。比如說房門緊閉的小房間,這是不可以的。最如法的是,當在家女眾請教男眾師父的時候,還有其他能聽懂話的男性在場。
現時代我們的通訊工具太發達,有手機上的短信、微信、QQ,還有電腦上的,這些細微的分寸很難保證。這就讓出家人的修行持戒,很難達到某種高度,結果受損的是誰呢?其實是佛教,是我們所有的人。
第七點,就是在家居士有必要了解,出家人在比丘戒裡面,有幾樣東西是不能有的。第一,不能私人有房子,私宅。假如你們很有錢,想供養師父房子,可以供養給寺院,不要供養給某位師父。所有其他的供養也是一樣,要供養僧團,不要特別地供養某位師父。第二,田地。過去中國社會主要的生產資料就是田地。田地,你同樣可以供養寺院,不要供養某位師父。第三,在古代社會還有僕人,這也是不合適的。然後,出家人不適合蓄養牛馬,儲蓄金銀財寶,這些都是不適合的。所以我們在家居士要供養師父,首先,以僧眾、僧團為對像是最好的。然後要對供養的東西做一種觀察,會不會對師父的修行造成損害,如果會造成損害,那你的供養也就沒有功德可言了。
通常出家比丘不和女眾發生身體的碰觸,這對我們今天的出家人也很有挑戰。大概在寺院裡面還不太要緊,但是有很多其他的場合,比如在外面開會,有時候很重要的一位女領導把手伸過來想握手。當然在出家人的戒律裡,並不是說無意之間的碰觸都是不可以的,它指的是有染污心的碰觸。但是持戒比較嚴的出家人,他寧嚴勿松,不管自己有沒有染污心,一概不碰觸,包括握手。
那麼作為在家居士,也要了解出家人有四條根本戒,如果毀犯,就沒有了出家比丘的資格:第一條是殺人;第二條是淫慾,出家人是禁慾的;第三條偷盜,作為破戒的偷盜,價值要達到司法過問的數額;第四條大妄語,就是在修行問題上吹牛,沒有神通說自己有神通,沒有禪定說自己有禪定。有這四個嚴重的過錯,他就沒有出家人的資格了。但是作為在家居士你們也不要去輕蔑他、小看他,要憐憫他,你要懂這個規矩。有的人說他重新受戒了,大家想一想,天下哪有那麼容易的事啊?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啊?我經常去犯這些重戒,然後再經常去重新受戒,還來穿這身衣服,有這樣的事嗎?也許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惡行僧人,你們要能辨別是否如法,要辨別邪正。
我可以負責任地跟你們講,出家人是不會給人顯異的。所謂顯異就是很多在家人經常期待的,找師父去看一看,我兒子今年能不能考上大學啊?或者我這個買賣怎麼樣啊?注意,出家人不算命、不占卜、不看風水,不會跟你去顯異,說人的吉凶禍福。一個出家人修行到很高的境界,有了禪定,由禪定開發出神通,他的確能看到你的吉凶禍福。但是作為開發出禪定和神通的比丘,他會遵守戒律,不跟不是比丘的人講過人法。出家人給在家人講的是佛陀的智慧,教導我們什麼樣的路是正道,什麼樣的路不應該走,我們在行為上、語言上、思想上應該如何修正自己。這些是出家人要講的,他不跟你講吉凶禍福。所以找師父看事兒,注意,你這個想法根本就是錯的。
但奇怪的是,我們這個時代很多在家人,他寧可錯,甚至知道自己錯,偏要那樣。柏林寺是不賣門票的,自發來導遊的人裡面有一些也非常不負責任,有的行為甚至非常過分。他們帶遊客到柏林寺對過廣場南邊的一棟樓裡,說明海大和尚在那個樓裡,我帶你去見他,見一面一萬塊錢。哎呀,沒想到我出家還沒有太長時間,修行也談不上,也能被人拿去發財了。我想,見面時,可能不只是簡單看一眼吧,可能那位「明海」也要說幾句稀奇古怪、半明半暗的話。但奇怪的是很多現代人,他願意去找這樣的「明海」,如果你跟他講真正的明海法師從來不這樣做,他會感到很失望,很失落。
為什麼網絡上有些很庸俗、很低俗地穿著出家人衣服的人的博客、微博非常火,有很多的粉絲?他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代表僧眾,還號稱是佛教大V!這真的會讓我們想起「共業」這個詞,就是一種共同的業力。就像有位法師講,我們有的現代人信騙不信勸。這個茶杯,你說兩塊錢賣給他,他不要,你非要說成兩萬塊錢的東西,他才要;你非常真實地、平常地跟他講佛法的真理,他是不愛聽的,他要你講點神叨的。
那麼出家人的化緣,注意,我跟各位居士講,出家人現在都在寺院裡面,沒有哪個到街上去化緣的。極特殊情況下,有的師父在外面朝山、拜山、行腳,遇到困難,在路邊有可能找你要一頓飯吃或要一點幫助,這個會有,但是往往他要的是物,不會要錢。而且化緣你要懂得辨別,有的人跟你說:「哎呦,我看你臉上有黑氣,今年肯定有災釁。」你一下急了:「怎麼辦啊,師父?」「給我錢,我去給你消災。」那一聽就是騙局呀,這叫惡化緣。還有一種強化緣,就是好像你非要出那個錢不可。不是的,都不是。出家人真正有困難希望你幫助的時候,他會告訴你他的困難,他需要什麼樣的幫助。至於你能給予什麼樣的幫助,完全是你隨自己的條件、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心願而定。注意,化緣時要體現對你的尊重,這是如法的。如果給你一種壓力,甚至設個圈套讓你鑽進去,那一定不是如法的化緣。
在家居士輕易地不要請出家人到你家裡去。特殊情況下,出家人有伴,你家裡的人也同意,是為了佛法的因緣,也可以。台灣佛教界把這種情況稱為什麼呢?請師父放光。這個說法挺雅。注意,放的是光,佛法才有光,他不是弄世俗的事情。
還有一種情況,我也遇到過,就是有的人對佛教非常恭敬和虔誠,然後他也很有錢,有很多房子,確實是出於供養心,想把一位師父接到他其中一棟房子裡住,在那裡供養他。在今天這個時代,這樣做都不妥當。出家人要住寺院,脫離僧團在自己的私宅里長時間單獨住,恐怕他的修行只會走下坡路,除非他是一個已經修行得道的人。如果在一個世俗的環境中,被世俗的人所圍繞,他的修行會更加困難。
我就曾經遇到一對夫妻,請一位很年輕的師父在他們多餘的一棟房子裡住,這位師父還沒受大戒,是個沙彌。他們送他來受戒時,我了解情況後,就跟他們講,你們這樣做是錯的,不要耽誤了這位師父,應該讓他到大寺院去學規矩、學戒律,在僧團中去熏陶,現在把他放在宅子裡供養起來,只會加速他的墮落。他們聽了我的建議,請那位師父回到了寺院。
第二個問題,跟大家簡單講一講在家人在家裡設佛堂的問題。學佛以後,在家居士不一定非要在家裡供佛像,要考慮自身的條件。首先是要考慮你家裡的空間是否足夠;第二個條件是家裡的其他成員是否同意和接受。也許家裡其他的人不同意,那你就不要設。在家居士不設佛堂,不供佛像,有沒有過錯啊?很負責任地跟你們講,沒有任何過錯。
假如你在家裡有條件設佛堂,應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設的佛堂和香案,如果上升到一種高度,它處於最高的頂端,對不對?我們作為一個人,要吃飯、睡覺、喝水、上廁所,這是屬於生物的人;我們還是社會的人,要工作、上班、掙錢、養家餬口,還有家庭關係、朋友往來;我們還是一個宇宙人,在精神領域有信仰,有生命終極的關懷、努力,這就是我說的頂端。在整個人類社會,宗教是精神領域的高端;在我們佛教居士個人和家庭的生活中,一旦你設置了佛堂和香案,它就在我們生活的頂端。代表頂端生活的就是佛堂、香案,它是不是很重要呢?確實很重要。
這種重要不是我定義的,而是整個社會文化。這叫什麼呢?這叫因緣,因緣而形成。它有它的能量。什麼叫能量呢?就是這太重要了。佛像供奉在哪裡,佛像前、香案上應該放什麼、不應該放什麼,特別重要,它的緣起的力量會特別強大。大家要聽懂我這句話,我說特別重要和緣起的力量特別強大,並不是神秘主義的,而是在我們的文化裡,在每一個人的生活裡,這一部分就很重要。
首先,供佛像的空間應該相對獨立,不要讓它跟你的世俗生活空間交叉在一起。所謂世俗生活,我們睡覺、吃飯、接待訪客、健身,甚至洗浴這些空間,都不可以。既然是供佛像嘛,那個空間就應該像一個佛殿,它應該是一個神聖空間。然後,供佛像不要求多,有的人家裡的香案上供的佛像密密麻麻。要注意它的整潔、莊嚴。
佛像擺放,在方位上沒有一定的要求。按我們中國人的習慣,通常講究坐北向南。為什麼有這種坐向?有采光、避風、風水、傳統等各個方面的原因。比如避風,整個中國大陸冬天是北風,所以我們的門戶通常向南開,不要讓風吹進來。我們現在住的房子,可能大家居住的條件不一樣,門向不一樣,可以靈活,佛像不一定非要坐北向南,他坐西向東也可以,坐東向西也行,沒關係。
香案上的供養,通常我們講六種妙供:第一個是鮮花;第二個是香;第三個是燈;第四個是塗,塗是指什麼呢?比如說給佛像貼金,這是一種供養,另外因為印度很熱,印度人為了保護皮膚不被曬傷,在身上會塗某種藥或者香料,又叫塗香;第五個叫果,水果;第六個叫樂,音樂、伎樂。具體落實,你要根據自身條件。
我們漢地會在香案上放一個香爐,一個香爐就可以了,不要每尊佛菩薩前都放個香爐。每個佛菩薩前都放個香爐,是因為不放怕他不高興嗎?如果佛菩薩是這麼個境界,你說他還是佛菩薩嗎?咱們不是要修成他嗎?修成他,會修成這樣啊?那肯定不是的嘛。所以放一個香爐,點一枝香,在你心裡做觀想,所有的佛菩薩都供養了。香有線香,線香是豎起來的,還有臥香、盤香,特別要注意,香不要有化學物質,不要有污染,一定要選質量好的、綠色的、對人體無害的香。燃香要注意防火,要用比較安全、沒有消防危險的香,採用安全的方式。假如我們要燒豎起來的線香,燒幾枝好啊?通常我們燒三枝,你要燒一枝也可以。
漢地的佛堂還有一個例行的供養,就是每天早上供一杯淨水,當然有的人供七杯、五杯或三杯,都無妨。你說我特別喜歡喝茶,我也請佛菩薩喝茶,很自然地早上供一杯茶,也無妨。這是通常我們漢地佛堂的供養。
其實除了六供和水以外,有的還在佛前供七寶。關於七寶,佛經裡有不同的記錄,《妙法蓮華經?觀音菩薩普門品》裡講的七寶,就是金、銀、琉璃、硨磲、珊瑚、虎珀、真珠。將這七種寶貝供在佛前。
剛才講了,香案上不擺什麼,也很重要。請大家注意,在香案上,通常我們不要放空的供具——空碗、空杯子、空盤子。因為那些盤子、杯子、碗是我們用來盛飯、盛水、盛水果、放鮮花供佛的嘛,你現在放一個空的,這就不合適了。緣起的力量很強大,也許你總是粗心大意,或者不太在乎,這樣的一個習性和做法,最後就會緣起到你生活的其他方面,總是空手而歸、一無所獲,事情總是搞不成。不要把空的供具放在佛前。
在香案上絕對不要放髒東西。也不要放一些屬於凶的器具,比如說刀槍,哪怕剪刀、指甲刀、玩具刀槍,這些都不要放在香案上。當然,佛教徒更不要用葷腥的食物去供佛。供酒,也是不行的。
最後,假設你設了佛堂,那你應該早晚都要上香。為什麼要設佛堂?大家想一想。不要誤會,並不是說我家裡設了佛堂,就有佛菩薩鎮宅了,所以我家肯定不會再有任何問題。這是錯的,不要這樣想。設佛堂正確的出發點,應該是這將成為你修行的一個地方。到了這個地方,你就把所有世俗的煩惱拋除在外,切斷在外面。你每天早晚在這裡上香、頂禮,還可以做功課,讓你的心回到原點,在佛菩薩跟前得到一種淨化、充電,它是這樣一個修行的意義。我們的生活有很多層面,有世俗生活,包括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單位的忙碌、家庭的各種俗事,然後你要看各種書、了解各種訊息;還有一個神聖的空間就是你的佛堂,在這裡你上香、禮拜、做功課,和佛菩薩連接。這是在家設置佛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