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菩薩戒是一件非常殊勝的事情。要發起三種決定的信心才可以。哪三種呢?
第一種你要絕對相信每一個眾生都能成佛,每一個眾生都具足如來智慧德相,跟佛一樣,他只是被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說現在依教來修行,那依教修行,先依戒作為基礎。
戒、定、慧三學是佛法的一個總綱,所以先要修戒。從學戒、修戒、持戒開始呢!然後慢慢地修定、修慧,來顯發這個如來智慧德相,首先要相信這一點。
第二點,絕對相信戒的功德。戒也叫波羅提木叉,那是梵語,也就是別解脫、別別解脫。就是你持這一條戒,你將來就不受這個果報,叫解脫。你都不殺生,將來殺生的果報就沒有了。不偷盜,那將來偷盜的這個果報你就沒有,叫解脫。持一條解脫一條,叫別解脫戒,要相信這樣。
那麼這裡面經也講說,如果說沒有戒呀!就像拿沙來當飯來煮,煮多長時間呢,那個沙還是沙,它不能變成飯的意思。這個戒是修行的一個基礎、一個基本。
第一個相信有佛性,第二點相信戒的功德。
那麼第三點呢?我們剛才上面是從因而說。那麼從果上說呢?一切佛成就的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的成就,都是因為持戒的功德而顯發的,告訴我們這麼個道理。因眾生有本具佛性,要持戒才能夠證得。那麼諸佛菩薩他已經證得了,證得也都是因為持戒的緣故而證得,說明這麼一個道理。
明白這個以後呢!然後我們請的是釋迦佛,受菩薩戒應該祈請釋迦佛作我們得戒和尚。那麼釋迦佛已經入滅了,怎麼辦呢?所以說我們現在請法師來代理授戒,可以面對面。佛雖然說法不停止,也在說法。但是一期的因緣已經過去了,即使說法,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沒有辦法聽到,他的法依然留下來。所以我們內心還是要請求佛,釋迦佛、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出現,作我們的三師。
因為明天受戒有三師,這三師也就代表了釋迦佛、文殊和彌勒菩薩,本來我們應該請這三尊的佛菩薩來授。那麼還有呢,一切諸佛作為證明,一切菩薩作為我們的同學等侶。受菩薩戒的規格很高的啊!一切諸佛作為證明,一切菩薩作為我們的同學。是這麼一種情形。
五戒,他只是自己受持而已,他沒有講到要如何面對眾生。菩薩戒他歸納起來叫作什麼?大乘戒,也叫三聚淨戒。三種精神都在菩薩戒裡面顯現,哪三聚淨戒呢?他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攝律儀,律儀戒就是戒相,不犯威儀。戒相裡面怎麼要求,我們都要去守持攝律儀戒。
那麼攝善法戒,一切善法都要修,一切惡法都要遠離,起這麼一個心念來受戒。那麼無論是持律儀戒也好,持善法戒也好,他無非是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有情,叫作饒益有情戒。這是三種。
菩薩戒歸納起來就是這麼三句話,攝律儀,攝律儀知道啊!戒相就叫攝律儀。一不殺生,二不偷盜,這叫作攝律儀戒。
那攝善法。所謂善法的標準是什麼呢?佛法所謂的善法是對眾生有利的。對自己有利,而且對眾生有利,這才叫善法。如果只是對自己有利,對別人不利,這菩薩戒裡面還是不行的,必須要對眾生有利,對自己有利,這樣才是善法。
那麼一切惡法。所謂惡法對自己不利,對眾生也不利,不好的都要把它遠離掉。那麼饒益一切有情又叫度化一切有情,利益一切眾生。對眾生身心健康也好,那麼乃至能夠發心,學菩薩戒法的這種精神呢,一一都要去做,去完善。
那麼菩薩戒它種類很多,它的戒條很多種,但是它怎麼說,都離不開這三種。
「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這經裡面講「眾生受佛戒」,佛戒就是菩薩戒,受菩薩戒,他就是馬上進入佛位。你要成佛必須要受持菩薩戒,菩薩戒雖然難持,但你要成佛,肯定要這樣的。
能夠受持三皈、受持五戒,是一個做人的一個準則開始。先修人乘,然後再天乘,再來修聲聞、緣覺乘,然後再來修菩薩乘、大乘。那我們現在只是種一個因,受個菩薩戒。凡夫來受只是種種因而已,慢慢地培養這個慈悲心啊!然後引發菩提心,這樣子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