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你去讀《大般若經》六百卷,你把它讀過幾次,你自然就開悟了。為什麼會開悟呢?這個道理,我們不要說迷信,好像《大般若經》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不是這個意思。你去讀《大般若經》,或者沒有時間,你讀讀《般若心經》。在所有的金剛般若的經典當中,佛陀教誡我們:不能生起單向的思考。你看佛陀在《般若經》都是雙向思考--是諸法空相,它不是生也不是滅,不是垢也不是淨、不是增也不是減,它是雙向思考,而且是雙向的否定。
諸位我們可以試試看,你如果情緒不好很痛苦的時候,有一種很熱惱的力量在干擾你,你去查你的心中--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就是你產生錯誤的聯想,而且這個聯想一定是單向的聯想:這個人真是壞,我對他這麼好,他竟然忘恩負義。其實你應該怎麼辦呢?你應該想:其實這個人他不是好、也不是壞,他是一個因緣法,雙向否定,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經常用雙向否定,你的內心會慢慢慢慢從不平等而變成平等。
我想在大乘佛法當中,第一個重點就是你生命的目標很重要,雖然生命短暫,但是你可不能空過。如果諸位還有記憶的話,我們曾經在佛前發下誓願,我今生要做三件事情:第一個我要誓斷一切惡,第二個我要誓修一切善,第三個我要誓度一切眾生。
你在佛前很認真的告訴自己、告訴十方諸佛菩薩:你要用你的生命完成三件事情,這是你的目標,誓願力。當然我們日常也會開始產生行動,但是在行動的過程當中,我們發覺不是那麼容易,搞到最後自己傷痕累累。為什麼呢?第三個就是我們沒有觀照力。誓願力、行動力,這觀照力最重要,我們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腳步,我們是不是落入一種習慣性的單向思考?永遠都保持一種對立──這個是好的、這個是壞的。你產生這樣的聯想,你永遠在好壞得失當中打轉,你很難跳脫你心中的遍計執。
我想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們可以很冷靜的作一個反省,就是:我出家這麼久,我是不是進步了?一個人永遠保持進步是非常重要的。在菩薩道什麼叫進步呢?你發覺你剛出家的時候、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做你想做的事情,你用你想做的事情來引導你,就是你這個人是用情感來帶動菩薩道的,以有所得心來行菩薩道的。
誒,慢慢的你發覺你時間久了,你開始把大部分的時間去做你該做的事情,就是你能夠在生命當中,從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轉成去做我該做的事情,你這個人生命提升了,你的觀照力生起來,你的遍計執減少了,你的內心跟諸法實相又邁進一大步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告訴你自己「遍計本空」,其實我們心中,根據我們自己有所得的不平等的聯想,就帶動很多的義相,造成很多的追求,創造很多生命的自體跟差別,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心中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應該要不斷的向內心當中去推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