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精勤,功超累劫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並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妙莊嚴王得到佛陀授記以後,當然得到鼓勵,就把王位送給他的弟弟,跟夫人,還有兩個兒子,還有後宮眷屬八萬四千人,於佛法中,出家修道。

這個是這樣子,從《楞嚴經》來說,我們一般人享受世間的快樂是透過六根。當然,六根的快樂,第一個,粗重;第二個,它有很多過失。那麼他成就法身以後,他的快樂是怎麼來?他不用靠六根了,就是心中那個自性清淨心它自己會產生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他內心自己會產生快樂,他不用靠外面的什麼國王、珍寶,這個對他來說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所以他很自然就放下了世間的這種有漏的快樂,他內心自己產生快樂。所以他出家以後,於八萬四千歲——妙莊嚴王那個時候的壽命是很長,「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

是這樣子,有些人是先理觀成就了再事修,這種人是少數的。正常情況是先事修,才成就理觀的,像我們都是。鈍根人嘛,我們要去拜懺,聽《法華經》,每天讀誦,慢慢事修差不多了,最後相應,才成就理觀。這個妙莊嚴王是剛好相反,他先成就法身以後再來補這個事修的功課,所以他「常勤精進」。然後修什麼法門呢?修學《法華經》。

「過是已後」,就在這個事修的加行之下,成就了「淨功德莊嚴三昧」。淨功德莊嚴三昧就是,一念的清淨心能夠顯現種種清淨的莊嚴相,就類似普現色身三昧。所以說他不但成就法身,還成就種種事修的功德。

妙莊嚴王,他老人家是從一個邪見眾生,今生就超越了名字位、觀行位、相似位,超越三個階位,直接證得大乘見道位。所以蕅益大師講了兩句話來讚歎妙莊嚴王,他說:「一世精勤,功超累劫。」他說一個人能夠把握好的時節因緣,加上自己的精進,他學佛不用太多,一生就夠了,「一世精勤,功超累劫」。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最怕的是什麼?諸位知道嗎?就是修行中缺乏那種精進的力道。就是說,你得到人身,你也有善根修學佛法,每天做功課,但是這種功課變成怎麼樣?變成悠悠泛泛。就是說,你說他沒有做功課,他時間到了就去拜懺,就去念佛;你說他有做功課,他心中一點法喜都沒有。那到底他有沒有修行呢?也沒有人知道。這個就形成所謂的冷水泡鹹菜,就是說好像有修行,又好像沒有修行。那其實你這樣子就不是把握關鍵時機了。

其實修行是這樣子,就是說,你的心力很重要,不是說你時間到了就去做功課。當然這樣也沒有壞處,也有好處。就是你那種求增上的心要很強,這心力不可思議嘛。每一個人都在念佛號,同樣的法力,你念佛,他也念佛,你誦《法華經》,他也誦《法華經》,那憑什麼他一年的修行超過你好幾年?這個法力的根本就是心力帶動的。

所以,妙莊嚴王的成功,當然你也可以說他過去有福德因緣,但你可別忘了,他善能把握關鍵的時刻。就是他能夠在這個因緣成就以後,把握機會,出家精勤修行,結果「一世精勤,功超累劫」。所以尤其是這種理觀的東西,差異特別大。你要講事修,的確,事修那就是一步一腳印。因為這個《法華經》的理觀,它直接從一念心性。你放縱它,它就是業障深重;你收攝它,它就是功德莊嚴。這種理觀的修學就差異特別大,就是看你要不要,就是一念之間而已,「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迴頓息」。

所以《法華經》,你的那個心力的精進力是很重要的。你要願意去做,你要願意去改變,你要去管管你這念妄想,它就很容易改變。你老放著它,隨便它攀緣,那你一天過一天,就這樣子了,那來生也是這樣子了。所以這個不二法門的關鍵,就是看你要不要去改變,這是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