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忘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這句話非常重要,這句話將整個《大乘起信論》解釋分後面的重點──雜染的生起因緣,還有清淨法的生起因緣,等於是作一個總標。那這一段的論文,我們分兩段:

先說迷真起妄,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這叫迷真起妄,流轉門;

第二個是講返妄歸真,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這叫返妄歸真,還滅門。

一、迷真起妄——流轉門

這一段我們解釋一下。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把心帶回家。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可以修所謂的空觀,觀察我們這一念心,當你一觀察這一念心,你一照以後,你發覺你這一念心錯綜複雜,有時候起善念,有時候起惡念;但是這些善惡的念頭都是因緣所生法,你把這個因緣所生法的相貌撥開來以後,你看到你內心清淨光明的本性,是不生也不滅,它沒有流動的變化相。沒有流動的變化相,那我們這些生命的變化是從哪裡來的?這些個別的因緣是怎麼來的?

說一切的諸法有很多的差別,你的相貌跟我的相貌不同,我的思想根你的思想也不同:這些差別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產生的;它是由因緣而生的。什麼因緣呢?就是妄念。這個妄,本論的意思就是迷真取妄,就是不稱合真如本性的所有念頭都是妄念。只要這個心念不是從我空、法空的真理髮動的,以自我意識發動的,都叫做妄念。不管你今天起了多大的善念,只要以自我意識為根本的都是妄念,這個妄念當然是生滅相。

妄念為什麼會產生差別的果報、差別的境界?這當中有兩個差別的因緣:第一個是妄念產生的業力,第二個是妄念產生的分別。我們作一個解釋。

第一個、妄念產生不同的業力:就是我們這個妄念:有時候是起善念,佈施、持戒、忍辱的善念,這個妄念就會推動身口去積集善業,就出現安樂尊貴的人天果報;有時候是起惡念,惡念就會去創造殺盜淫妄的罪業,招感卑賤痛苦的三塗果報。就是妄念會產生善惡的業力,所以果報就有差別了,這是第一層的差別,由業力的差別所顯現的這些痛苦、快樂的相貌。

第二個、妄念產生不同的分別:就是我們的分別心。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這些果報的時候,我們心中有各式各樣的情緒跟思想,對這個境界就安立了很多的名言,這個時候這個境界就產生變化。譬如說:我們是一個僧團,我們今天每一個人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飯菜、睡同樣的寮房,表示我們過去有共業。就是我們過去在某一個時空當中,我們同時都起了某一個妄念;雖然這個妄念不是依止我空、法空,但可也是善業,所以才能夠出家。這個妄念,我打的妄想跟你的妄想都很接近,都是歸依三寶,在三寶當中積集善業;所以這個妄念成熟了,表現出來,我們今天受用僧團的種種依正莊嚴。

這些境界就是這樣出現的,就是由這個妄念創造一個業力,由這個業力招感這個果報。這個果報大家很接近,表示我們過去最初那個妄念很相似。雖然我們吃同樣的飯菜、穿同樣的衣服,但是每一個人的痛苦、快樂感受還是有所不同,就是因為每一個人的名言不同。有些人少欲知足,他遇到環境安立比較好的名言,這個人容易得到快樂,他只要有一點小小的環境,他就能夠產生樂受,他心中的名言,都是安立好的名言,比較厚道。有些人慾望比較重,他跟境界相接觸的時候,都是安立比較尖酸刻薄的名言,所以這個人很難得到快樂,他快樂的範圍非常窄。要很特殊很特殊的因緣出現,他偶爾才有個樂受,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痛苦,因為他心中的分別有問題,就是安立的名言太過刻薄。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受用同樣的環境,會有不同的感受,就跟你當下的情緒、思想、分別的名言有關係。所以說世間上的果報、為什麼會有不同呢?簡單的說就是妄念。由妄念產生不同的業力,也由妄念去受用這個果報,而產生不同的分別,所以這個世間就是這樣的出現。

二、返妄歸真——還滅門

什麼時候這個境界會消失呢?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當你這個妄念的力量、勢力消失掉了,當然消失,有可能是自然的消失,這個業力釋放完畢了自然消失,或者是對治而消失。這個妄念消失了以後,這些差別的果報就消失掉了。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很多的釋提桓因,其中有一個釋提桓因,他天界的果報即將要結束,身為一個天當然他有神通,他知道他來生的果報要做一隻豬,生長在一個農夫家裡面的一隻豬,他非常恐怖。這個果報即將出現,他為了尋求一個解脫之道,就升到大梵天,向三界的大梵天作一個祈求說:大梵天!你有大威德,我天的果報即將結束,你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我解脫這樣的痛苦,從豬的果報解脫出來?

大梵天說:我沒有辦法,我沒有這樣的法門來扭轉你的業力。大梵天說:人世間有釋迦牟尼佛出世,他演說真理,引導眾生離苦得樂,你應該向佛陀去祈求。這個時候釋提桓因聽到這句話很歡喜,就變現一個年輕人的果報,來到佛陀的精舍。來到佛陀精舍的時候,他那個時候業力即將結束了,他看到佛陀以後,很真誠的歸依佛陀,就至誠的拜下去。拜下去的時候,還沒起來就就死掉了。

唯識學上說:這個果報有內因力跟外緣力。他死掉以後,因為歸依的心很強,他能歸依的心強,一個人遇到痛苦現前的時候,他對三寶歸依的心非常的堅定、強烈,所以業強;第二個他的外緣力也殊勝,他所歸依的是真實的佛陀。像我們只能夠拜佛像,他真實的拜到佛的真身,所以他拜下去以後,產生很大的善業。這個時候他投胎到豬的胎中,這隻母豬本來是懷六個小胎兒,在釋提桓因拜下去的時候,突然間這隻豬就像發瘋一樣,在豬舍裡面到處亂竄、發狂,就把女主人一個很漂亮的瓦器打破了。這個女主人一生氣,拿起棒子就打這隻母豬,就把釋提桓因那個胎兒打流產了。釋提桓因投胎沒有多久,他又死掉以後,又變成一個當下的釋提桓因,又回到釋提桓因的本位去了。

這個生命的因緣,佛法怎麼解釋?我們作一個說明。佛法說是: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釋提桓因,因為他過去有一個妄念、有一個善念。他把這個善念付諸行動以後,造了善業,變成釋提桓因,釋提桓因的果報是由這個妄念的善業力量資持,他就一直受用這個安樂的果報。但是這個妄念,它是生滅的,生滅門有生有滅。有一天,他這個妄念的善業力量釋放完畢的時候,他要墮落到豬;這個時候他因為歸依佛陀,又創造一個善的妄念,就又做一個釋提桓因。肯定來說,他第二次的釋提桓因跟第一次釋提桓因的正報、依報應該有一些不同;沒有兩個妄念,是完全相同。當然大方向相同,但是差別會不同。

也就是說,生命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它是由很多很多無窮盡的波浪而累積起來;所以我們的生命不是一條直線,是由無量無邊的點所構成。就是你一個妄念得一個果報;這個果報結束以後,又另外一個強大的妄念,又得一個果報;這個妄念又結束的時候,又產生一個果報:這就為什麼我們在整個生滅當中,這個個體生命不斷的變化。因為我們打各式各樣的妄想,所以我們生命的相貌也就各式各樣。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當我們這個妄念消失以後,這個境界就消失了,期待下一個妄念的出現。這個就是講到凡夫的生滅門,剛開始所謂的迷真起妄,最後從妄裡面又消失掉。這個地方在後面的修大乘止觀,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察。

馬鳴菩薩在發揮流轉門跟還滅門,他的根本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這句話: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那怎麼辦呢?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對某一個環境感到不滿、對某一個人感到不滿,重點不是你去改變外在的環境或人事;因為這個環境跟人事是由妄念而變現,它的根源是你內心的妄念而出現。所以你的重點在若離妄念,你要透過你的懺悔、修觀的對治,這個妄念消失了以後,這個境界就自然消失掉,它就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古德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這個罪是由你最初一念妄念的活動才產生的,這個身體是不能造罪的,嘴巴也不能造罪,它只是個工具,真正造罪的老闆是心。所以這個牛車的車子不能主動跑,是透過牛在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滅罪之道,就是消滅這個惡念的相續。

蕅益大師說:我們經過一段的修學以後,要怎麼樣判斷我們修行是不是有進步?你花了很多的時間去拜懺、修止觀、持戒,就是說我們的心念改變,我們過去慾望的心念淡薄了。所謂的淡薄不是說我不敢去做,因為有這個罪業靠持戒的強壓,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你很真實的觀察到妄念的過失而放下。

當你的心念對於五欲的執取減少了,對三寶的歸依加強了,表示你這個人修行進步了,也表示你的生命有一個決定性的變化。所以這個地方的生滅門是這個意思。

淨界法師《大乘起信論》